欢迎访问文稿网!

电影视点和角度的分析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电影视点和角度的分析

    

视点,也可以理解为角度,是叙事中非常重要的手段。它可以指人物的视点,也可以指事件的叙述角度。视点确定了观看和描述的角度,决定了故事的立意,也使故事的表述变得更为丰富、立体。

我们可以从多个不同人物的视点来讲述一个故事,使得故事更为丰富饱满。例如电影史上著名的影片《公民凯恩》(1941)和《罗生门》(1950),这两部作品均被视为现代电影的开山之作,因为它们大胆尝试从多个视点来讲述一个故事。

《公民凯恩》影射了美国报业巨头赫斯特的生平,讲述了凯恩这个报业大王一生的故事。这部影片获得当年奥斯卡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及多项提名,导演奥逊·威尔斯本人也是主演。这部影片除了在叙事结构上突破传统之外,还大胆地运用了非常丰富的电影语言,如景深镜头、场面调度、低角度镜头等。首先值得赞誉的还是影片的叙事结构。凯恩复杂、多面的一生通过几个和他有密切关系的人物讲述出来:合伙人、第二任妻子、好友和他的管家。每个人眼中的他都呈现出性格中不同的一面,由此塑造出了一个性格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而不是以单一视角呈现出人物特征的平面化。然而这个权力和财富盛极一时的大亨,其内心最隐秘的地方却没有任何人了解,那就是他对童年和亲情的眷恋,而这一切秘密都随着火焰中的童年玩具付之一炬。影片通过多个角色的视点勾勒出了一个立体、复杂、矛盾的人物形象,可见视点的灵活运用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罗生门》讲述了发生在古代日本的故事。一个武士和他的妻子路过荒山,遭遇了强盗。妻子被侮辱,而武士惨遭杀害。强盗、妻子和借助女巫来表达的武士,都各有说法。每个人提供的证词都是为了美化自己的道德标榜,从而减轻自己的罪恶。由此对这一事件的描述便有了三个版本,然而真相却只有一个。这件案子于是成了一团迷雾,任世人评说。这个故事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含义和生存哲理,引发了人们对世界和真理的思考。也成为启示后面很多影片创作的源泉。

视点还可分为主观视点和客观视点(也称为全知视点)。主观视点是指从某个人物的角度来叙事,常常会让人身临其境,使观众与人物合为一体。在电影中,主观视点的叙述可以通过主观镜头、独白等方式来实现。客观视点或全知视点则是从客观的角度来叙事,有旁观的感觉。在一部影片中,通常是主观视点与客观视点结合使用。1947年的美国电影《湖上艳尸》全片只用男主角马洛侦探的主观视角来表现,可谓是大胆的尝试。影片试图通过单一的主观视点叙事和主观镜头来让观众以主角的视点观赏故事,但却事与愿违,并没有达到使观众认同主人公的效果。可见,主观视点和客观视点各有特点和优势,结合起来才能最逼真地再现故事的世界。

广义的视点还可以指对同一题材的不同表现角度。例如发生在美国的“9·11”事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震惊,也是美国人心中永远难以抚平的一道伤痕。很多电影人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于这一重大事件的思考,于是产生了几部风格迥异、叙事角度完全不同的优秀影片:《93号航班》(2006)《世贸中心》(2006)《特别响,非常近》(2012)《记住我》(2010)。

对于美国人来说,“9·11”事件一直是一个不敢被轻易提及的创伤,因此对这一重大事件的故事长片表现也一直是非常谨慎的事情,没有一家电影公司和导演敢贸然对这一事件进行电影的艺术表现,生怕稍不留意就引起观众的排斥与反感。直到2006年事件五周年之际,美国环球影片公司和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才首次尝试将这一事件搬上银幕,拍摄了故事片《93号航班》,没想到却获得了观众的好评,这第一次“触雷”获得了成功。那么对于如此重大和敏感的题材,导演兼编剧保罗·格林格拉斯选取了怎样的角度以保证影片能被大众接受呢?如果是我们,会选择怎样的叙事视点和角度呢?此时,公众和死难者家属还沉浸在悲伤的心情中,影片的表现稍不慎重就会引起社会强烈的批评和谴责。因此,最早的《93号航班》和《世贸中心》的制作人选择根据真实事件进行表现,《93号航班》还采用了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这种尊重事实的态度打开了观众心灵的第一道阀门。但是《93号航班》和《世贸中心》的视点和角度也有所不同。

《93号航班》没有表现最触目惊心的世贸双子塔被撞事件,而是选择了“9·11”当天四架被劫持航班中唯一一架没有按恐怖分子的预定袭击目标撞毁任何地标建筑的93号航班。据《9·11委员会调查报告》记录:在被劫持的四架飞机中,93号航班的劫机者本来想驾机去撞白宫或国会大厦,当劫机发生后,航班上的乘客通过手机与地面亲友通话,得知已经发生了三宗自杀式袭击,于是乘客们自发组织起来,与劫机者进行搏斗,飞机最终坠落在一片旷野,没有撞上任何建筑,然而机上45名乘客无一人生还。影片以纪录片般的真实手法再现了93号航班上发生的故事,将空管中心、空军基地等诸多部门接到信息的反应和应急处理与航班上的场景交叉剪辑。为体现真实感,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没有起用任何一位知名演员,所有参加演出的人都与当时乘客的年纪相仿。为保证真实性,导演(同时也是编剧)采访了很多消息人士,包括美国军方和民用航空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及100多名遇害者的家人。在“9·11”事件发生时担任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指挥中心主任的本·斯利尼也是本片的顾问,他在电影里还扮演了他自己。这部影片根据调查资料,大胆再现航班上和各空管中心的场景,没有侧重表现灾难带来的创伤,而是客观地再现普通民众在生死时刻的表现,不论是空管人员还是机上的乘客,他们都在努力争取最后的时间,试图挽救生命,使损失最小化。特别是机上的乘客,当他们意识到飞机被劫持、驾驶员被杀害、自己即将面临危难后,他们与亲人作了最后的告别,而每一个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与家人、爱人、朋友所说的无一不是再平凡不过的“我爱你”,这样的一句话在此时的分量无比巨大,它成为一种对生命最后的眷恋、对以往过失的懊悔、对人与人之间最深的体谅,而随后所有成员奋力联合,自发组织起来与恐怖分子搏斗,以机毁人亡的方式避免了地面上的更大伤亡,也给观众留下了无限唏嘘与伤痛。在震惊之余,从另一个角度给了美国观众力量与感动,使人们找到了重新凝聚力量的方法,因此获得了好评,也唤醒了人们以另外一种视角去审视生命以及与他人的关系。

《世贸中心》的创作稍晚于《93号航班》,导演奥利弗·斯通一贯以表现政治题材影片擅长。他的一系列越战题材影片和著名的《刺杀肯尼迪》(1991)无不关注重大的政治题材,并且尖锐鲜明地表达个人观点。然而面对“9·11”这样的重大题材,奥利弗·斯通也非常谨慎,他没有以宏大的视角来展现这一事件,而是表现了两个在世贸中心参加营救的普通警员的生命故事,这一故事也是来自于真实事件。约翰·迈克劳林和威廉·吉梅诺是纽约港务局的两名警员,在事件发生当天,他们和同事一起冲入燃烧的世贸中心进行营救,然而他们还来不及看清自己所处的环境,大厦就二次倒塌,许多警员都被压在了里面。当约翰在碎石中醒过来时,发现昔日并肩作战的同伴如今都变成了一具具没有生命的尸体,他和威廉·吉梅诺警员成了唯一的幸存者。虽然二人奇迹般地存活,但却被困在钢筋水泥和瓦砾残骸下奄奄一息。接下来的24小时里,他们互相鼓励着,让对方活下去。他们谈到家人、工作以及人生的希望和失望。与此同时,外界正在积极地展开救援,而废墟内的氧气越来越稀薄,这两名被困警员凭着异常强大的毅力和勇气,寻求着生的希望,直到赶来的救援小组将他们从坍塌的废墟中救了出来。与《93号航班》故事线索来源于资料和新闻不同,本片的两位主人公是世贸中心的幸存者,影片内容来源于他们口述的当时情况,基本还原了事件发生时的所有细节,以及当他们被压在废墟下,家人等待时的焦虑与痛苦。影片的预告片中还插入了大量对两名警员本人的访谈,更增加了这一真实感。这个故事并没有去表现政治,而只是单纯地讲述了几名普通人在天降横祸中求生的感人故事,他们经历了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成了那次坍塌事件的唯一幸存者,影片给伤痛中的人们带来生的希望和力量,也从另一个侧面赞美了生命力量的顽强。

我们要谈到的第三部影片则与前两部完全不同,这部诞生于“9·11”事件十周年之际的新片《特别响,非常近》由斯蒂芬·戴德利执导,改编自青年作家乔纳森·萨福兰·弗尔2005年出版的同名小说。影片讲述了一个完全虚构的故事,试图通过另一种细腻的叙事角度抚慰所有受伤的心灵,帮助他们抚平失去亲人的创伤,珍惜与把握身边的人。这个故事以一个9岁男孩奥斯卡的视点开始讲述:聪明敏感的奥斯卡从小就在父亲的影响下喜爱探险和发现,然而父亲却在“9·11”事件中意外丧生。奥斯卡偶然在父亲的遗物中发现一个写着“布莱克”的信封和一把钥匙,于是他认为这是父亲留给他的又一个寻宝游戏,通过这个探险游戏他可以继续保持与父亲的连接,于是他开始在纽约寻找400多位姓布莱克的人。在寻找的过程中,他不仅了解了许多不同的人生故事,也逐渐走进自己内心深处的禁忌。奥斯卡终于发现他最痛恨的人并不是母亲和其他人,而正是他自己。最终钥匙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主人,一位布莱克先生,虽然这把钥匙被证实和父亲没有任何关系,也不是什么寻宝游戏,但奥斯卡在这一寻找的过程中获得了关爱和友谊,也敞开了心扉,勇敢地正视自己的愧疚。寻找的过程也是人们抚慰自己心灵的过程,故事的结局让男孩意外地发现让他怨恨的母亲一直默默地不打扰地用自己的方式爱着他。在奥斯卡每一次拜访前母亲已经率先去拜访了每一个家庭,恳求他们给这个在灾难中失去父亲的男孩必要的接纳与抚慰。尽管有时遭到无情的拒绝,但通过屏幕我们仍被那份根植于内心深处的理解、体谅与母性之爱深深打动。而拜访的这些家庭人物又展现了一个丰富温情的众生相,他们或从灾难中重生,或仍旧无法摆脱创痛,或者用另外的方式给予别人关爱。这部影片不再采用纪录片式的手法讲述真实事件,而是通过一个充满奇特构思、富有深意的虚构探险故事深入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一个遇难者家属的视点真实地表达了他们内心的伤痛和自责,从而深深地打动了观众。观众已看过太多以纪录片风格拍摄的“9·11”事件的影片,故事片拍得再真实也敌不过纪录片的真实资料带给人们的影响。十年已经过去,人们已经开始从新的角度看待和思考这一事件,也渴望有更丰富新鲜的浸润心灵的银幕故事,因此这一小说式的刻画心灵的故事也令人为之动容,并启迪人们更好地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学会互相扶持并坚强地面对生活。精心架构的故事情节和导演精湛充沛的镜头语言生动地刻画了奥斯卡和家人内心深处的世界,带给人们无比的感动,这是前两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所无法比拟的。

《记住我》则是从爱情角度对“9·11”事件进行反思。一对为家庭问题而绝望的少年男女泰勒和艾丽从相遇到相恋都似乎是那么的平凡,然而他们却有个不平凡的结局:令人刻骨铭心的“9·11”夺去了泰勒的性命。在大火过后,世贸废墟空地上遗留下泰勒一个心爱的本子,上面是他写给天国的哥哥的信的最后一章:“你在生命中所做的事情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去做了,因为没有其他人会帮你去做。当有人闯进了你的生活,一半人会说,我还没准备好,另一半人会说,我要永远跟她在一起。迈克,卡洛琳问我,如果你能听见的话,我会对你说什么。我知道自己会说什么。我爱你。我想你。我原谅了你。”而在那场灾难中活下来的人,都记住了泰勒。尤其是艾丽,至今无时无刻不在想着给了她温暖的泰勒。片名《记住我》,从开始到结尾都没有明示过该记住的“我”究竟是谁,或许是泰勒,或许是迈克,或许是无数个受害者中的一员,也或许是“9·11”事件……无论这个“我”是谁,我们必须记住一个人——泰勒。是他,用生命告诉了所有人,面对并且接受现实,珍惜现在所拥有,不要错过每一刻,不要把想做的推到以后,不要等到失去才追忆、后悔,也不要失去了却仍旧沉浸于缅怀中。没什么阴影不可打破,没什么代沟不可跨越,只要怀有信念,请用生命去爱一切,她永远属于你。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从对以上例子的分析与比较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故事所选取的视点和角度非常重要。它首先确立了故事的风格与立意,体现了叙述者的角度和立场。不同的视点和角度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体会;新颖的视角也会挖掘出同一题材或同一故事另一层面的内涵与深意。希望大家在准备讲述一个故事的时候也认真思考:我们该选取怎样的视点和角度,将故事叙述得更精彩、更新颖,挖掘出故事的新意和深意。

思考与练习

1.请大家列举一个自己觉得好的故事,并说说好在哪里?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事。

2.选择一个自己想讲述的故事内容,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事,再看看这句话里是否

包含了故事的人物、核心内容和主题。再根据故事完成下面的填空:

(1)主角的名字 (  )

(2)他/她想要什么 (  )

(3)他/她需要什么 (  )

(4)用一个词来表达,我的故事是关于 (  )

3.选择一个经典的电影故事(或自己想讲述的故事),看看可以从哪些新的视点和角

度来表现这一故事。

【注释】

[1]引自普多夫金:《论电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何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第117页。

[2]同上,第32页。

[3]曹日昌主编:《普通心理学(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282页。

[4]转引自孙立军主编:《影视动画影片的分析》,中国宇航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