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正确处理男女生的交往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正确处理男女生的交往

    四、正确处理男女生的交往——异性效应

    学生是由男生和女生组成的。从理论上讲,一个班的学生应是男女几乎一半才正常,尤其是普及教育阶段的学生。因此,要建设好一个班集体,一定要处理好男女生的关系。

    我们会发觉有的平时很放肆的人,在异性面前突然乖了起来,也有一些平时很不讲话的人在异性面前话多了起来,甚至有的人在异性面前显得不安或行为怪异,这就是异性效应。

    有一首歌唱道:“小和尚下山去化斋,老和尚有交待,山下的女人是老虎,遇见了千万要躲开”,结果,小和尚见到女人,产生了异性效应,觉得太可爱了,于是唱道:“师傅呀,怪,怪,怪,这样的老虎最可爱,老虎已跑进我的心里来。”——这是对异性效应的生动描写。

    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大多数男性或女性在与异性同桌就餐时要比与同性同桌就餐时文明得多。还有研究表明,一个办公室中男女有一定的比例时,办公效率要高得多,这是因为大多数人在异性面前更注意自己的形象。

    男女生之间在小学低年级时两小无猜,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他们知道小儿子、小姑娘间的区别,表现为不在一起玩,不讲话,谁跟异性讲话就要被同性起哄。到了中学,男女同学都进入青春期,这时,人体能分泌一种具有芳香气味的“外激素”,当异性共处时,“外激素”会通过空气传播并刺激异性,协调异性的循环、呼吸、内分泌等生理活动,进而对男女双方的工作、学习、生活、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此时,就会有一种神秘的感觉在内心滋生,产生了异性效应,总想在异性面前表现一下。这有两个极端,一种是无事找事地到异性面前卖弄,第二种是假装看不起异性,男女同学碰面也装作没看见,不打招呼。

    教师应适当运用“异性效应”,使青少年在愉悦的情感状态中积极进取,充分发挥内驱力,树立超常的良好形象。使男生更像男子汉,女生更有女生气质,进而有效地构建良好的班集体,促进班集体活动的顺利开展,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在这个问题上,教师不要怕男女生接触,更不要把正常的男女生交往视为早恋。

    《少年维特之烦恼》说:“少年男子哪个不多情?少年女子哪个不怀春”,到了中学阶段,学生的发育程度已使他们有了性冲动,结果产生早恋。

    早恋为什么要反对?简单地说,是因为早恋互相爱得不是时候。它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精力和身体的发育。如果双双坠入爱河,在没有抚养能力的时候结出爱的果子,必将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然而,中学生的早恋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据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徐敏霞老师称,1991年,有关部门对广州市部分中学生的调查表明:15.2%的中学生已结交专一异性朋友。据“广州市中学生心声热线电话”反映,在所接听的咨询电话中,12.81%的学生正处于恋或“暗恋”状态,有30%的学生正受着异性交往、早恋及青春期“性问题”的困扰。

    这就告诉我们,防止学生早恋,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要防止中小学生早恋,就要研究青少年早恋的心理。那么,青少年早恋的心理是什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不健康的大众传媒的影响。现在是信息时代,书报杂志和影像作品是中学生丰富业余生活和课外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大众传媒中,有的原本就黄色下流,即使是格调较高的影像、文章中,也不乏搂搂抱抱、接吻上床等动作,这些对摹仿性极强的中小学生来说,很具有挑唆性和示范性。

    二是道德水平不高。据浙江工业大学对全省10余所大专院校大学生的恋爱观的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的性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变,有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对西方的“性解放”、“性自由”是持认同态度的。有31.1%的学生不仅认为“性解放”、“性自由”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完全可以接受”,而且认为“这是人类爱情发展的必然结果”。有21.9%的学生认为婚前性行为是“可以理解的”,55.9%的学生认为婚前性行为“只要相爱,毋须指责”,甚至有5%的学生认为“只要两人愿意,没有爱情也行”。调查的虽是大学生,中学生中有类似观点的肯定不少。

    三是生活活动范围小。这包含两个内容:社交圈子小和活动形式单调。由于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决定了中国大多数人的流动性很小,因此,许多男女生从小就是朋友,幼儿园、小学、中学都是同学,到了中学懂事后,就容易产生爱慕之情,如果父母不及时提醒,发展成早恋是比较容易的事。但若教师或父母说得太多、管得不适当,又反而容易增加他们的吸引力。另外是中学活动形式单调,成天家(宿舍)——教室,就是那么几十张面孔,这就使得学生很想有人能理解、关心自己,由于异性效应的客观存在,在异性中找知己的心态就更容易萌发出来,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由于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甚至家长的信任和关心,更容易从交异性朋友这一角度来补偿自己的自信心以取得心理平衡,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学生中,学习困难的学生早恋比例占得多的原因。

    四是自控能力差。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女之间的交往也开始从喜欢与同性朋友游玩向追求异性发展,在和异性交往的过程中,他们达到了男欢女悦的状态,并因此而在没有异性时感到孤独,于是主动找异性,最后发展为早恋。在这个过程中,战胜孤独感是很重要的一步。并不是产生孤独感后,每个人都会毅然投入异性的怀抱,其中大部分人通过自控或其它活动,比较容易地战胜了孤独,他们就能够摆脱早恋的阴影,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初二是学生情窦初开而自我控制能力很弱的时候,因此,初二学生和本班及高年级学生早恋的情况相对较多,因此,许多教师把初二称为“危险年级”。

    既然早恋现象有上升趋势,预防学生早恋就成了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那么,我们应怎样尽量防止由于异性效应而导致的中学生早恋?这要社会、学校、家庭齐抓共管。

    社会方面,要利用大众传媒,加强舆论引导,宣传一些符合我国伦理道德的性道德,对西方的“性自由”、“性解放”等腐朽的性道德进行批判,使青少年明辨是非。要加强“扫黄打非”的力度,扫除社会上的嫖娼卖淫等丑恶现象,净化文化市场。

    家庭方面,家长要与子女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对男女之间的事,不要讳莫如深,采取蒙昧的办法。要知道,在信息社会的今天,男女之间的事既蒙不了他们,也昧不了他们。蒙昧的结果是使他们想法从其他渠道获取这方面的信息,若获取了不正确的信息,那就糟了。家长应坦诚地告诉子女青春期可能碰到的困惑,讲清危害,打好预防针。在出现困惑时,能通过调适,紧紧地把握住理智的缰绳,控制好感情,避免陷入早恋的漩涡。在这个问题上,母亲往往比父亲更容易做好思想工作。

    从学校看,要做好引导工作。教师对男女生的交往怎样引导?关键要讲清早恋的危害,让学生把对某位异性的好感化为学习的动力而不是情感的冲动,讲清友情与爱情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现实一点,告诉学生不准谈恋爱是由于双方今后的境地还是一个未知数,如果双方的政治和经济地位相差太大,只能是浪费感情。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