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我与《甘肃社会科学》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我与《甘肃社会科学》

我与《甘肃社会科学》_学林华章:《甘肃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纪念文集(1979-2009)

    我与《甘肃社会科学》

    刘志青

    杂志是学术交流的窗口和舞台,一个学者的成长进步须臾离不开它。《甘肃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我与它联系20多年,在我学术生涯中占据的分量最重。

    一、我与《甘肃社会科学》杂志的学术交往

    1986年,我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第一次读到《甘肃社会科学》杂志。当时,学术杂志还比较少,发表学术文章比较难。这份故乡的刊物,对我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后来,每当有论文要发表,我自然首先想起它。至今,我已经有近10篇文章在《甘肃社会科学》杂志发表。

    1992年,我在《甘肃社会科学》第2期发表了《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援助》一文。1993年第2期,发表了《苏联红军在对日作战中的失误》一文。1996年第6期,发表了《试述大革命时期中国青年留苏学校》一文。当时,我对中苏关系史研究有极大的兴趣,可是在学术界却是无名小卒。这几篇文章发表后,在学术界颇有一些影响,开始有人称我是中苏问题专家。受此鼓舞,我不断搜集资料,扩大研究面,1998年出版《恩怨历尽后的反思——中苏关系七十年》的专著,初步奠定了我研究中苏问题的学术地位。正因为如此,我连续两届当选为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常务理事。

    新世纪初,我参加《战后世界局部战争史》课题,把研究方向转到了冷战史。这是一个充满神秘但又荆棘载途的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交织,需要探讨的学术问题很多。于是,我首先把那些最难把握的问题列入预研,撰写成论文,以期引起学术争鸣、促进研究的深入。2005年第1期《甘肃社会科学》发表了我的《论北约的产生及其战略演变》一文。2005年第5期发表了《战后初期美苏在伊朗、土耳其、希腊的角逐》一文。这些文章发表后,学术界反映很好,受到同行的关注,坚定了我的学术观点创新。2006年7月,国际冷战史博士论坛在长春召开,我应邀出席并作了《三次交通封锁与第一次柏林危机》的大会发言。由于学术准备充分,《战后世界局部战争史》课题顺利通过评审,2008年8月作为军队“十一五”重点课题正式出版。

    二、我与编辑部同人的友情交往

    我的故乡虽然在西北,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在兰州服役多年。但是,我与《甘肃社会科学》杂志的交往,却是在离开西北、走上学术研究道路之后。1987年8月,经中宣部批准在延安举行纪念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50周年学术研讨会,我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在分组讨论时,我被分在甘肃组,与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甘棠寿副院长、历史研究所王致中所长、《甘肃社会科学》杂志副主编董汉河同在一组。我当时还是在校研究生,能亲聆这些学者论道,犹有如饥似渴之感。而他们也不弃我是青年学生,热情如故,留下联系方式。

    怯于学术上出道晚,我很长时间不敢把习作投往《甘肃社会科学》这样的大型综合性学术刊物。直到1992年,我才把《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援助》一文寄给董汉河先生。他看过之后,认为文章厚实、文风清新、学术规范,推荐给编辑部刊用。事过许久,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王晋林教授告诉我,汉河先生夸我的文章写得扎实,评价很好。汉河先生当时在西路军的历史研究与文学创作方面,史、文两栖,大名鼎鼎。他的赞扬使我受宠若惊,也坚定了扎实做学问、不断投稿的信心。

    与编辑部其他同志的交往,也是通过投稿、改稿逐渐熟悉的。迄今为止,我与编辑部同志们的交往,大都是通过电话或书信,有的从未谋过面。但是,编辑部的同志使我感到亲切、“一见如故”。通过发表《进攻——俄罗斯军事思想的主要特色》一文,我就是这样认识了胡政平主编、赵国军编辑。这是我多年前写下的一篇论文,几经修改后,2008年寄给《甘肃社会科学》杂志的。编辑部为了保证质量,多次与我电话讨论。从观点到史料,都进行了反复的推敲。付印前,特地将清样寄给我,作了最后的核对。在这些交往中,作者与编辑沟通自如,没有任何障碍。

    20世纪80年代末离开兰州后,我有时抽空去《甘肃社会科学》杂志社看望老朋友。每当我看到编辑部的同志在简陋的环境中孜孜不倦地工作,佩服和尊敬之情油然而生。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他们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于作者而言,有时一篇论文完成后,很容易陶醉,自我感觉不错。尽管我也做过编辑工作,深谙编辑与作者亦师亦友的重要关系,但有时也难免过于自信。2007年,我在《甘肃社会科学》杂志第4期发表《冷战后日本军事变革》一文时,汉河先生指出几处错误,都是一些不该犯的低级错误,完全是自己疏忽所致。这使我看到自己做学问的浮躁,反省了好一阵。

    三、我对《甘肃社会科学》的企盼

    就我个人成长进步而言,《甘肃社会科学》杂志一直是我的良师益友。我步入学术殿堂之初最有影响的论文在此发表,“成名”之后的论文也常常光顾于此,学术界很多人就是从这里认识我,跟踪我的研究方向。每年,军内外许多学子在做研究生论文时来寒舍求教,大都是从论文索引中找到我的。其中,许多文章正是出自《甘肃社会科学》杂志。我在出版《恩怨历尽后的反思——中苏关系七十年》、《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经验》、《抢占制高点——世界部分国家新军事变革情况追踪》等专著时,无一例外地把《甘肃社会科学》杂志列在后记中,特致谢意。这是因为,我在研究与撰写每一本专著时,最喜欢把阶段性研究成果寄给《甘肃社会科学》发表。我记下它,既是一种学术道德,也是由衷的感谢。

    时下,国内学术杂志不少,但是有分量有影响的并不多。《甘肃社会科学》杂志成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是几任主编、副主编和编辑部全体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30年来,《甘肃社会科学》立足地方特色,把西路军研究和敦煌研究作为重中之重,引领学术研究方向,培养出众多的知名学者。同时,它也关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文学、历史等无所不包,视野开阔,汇集了各个学科的精华。此外,札记、随笔栏目也办得有声有色,以小见大,回味无穷。2007年第4期,胡政平主编发表的《岗位培训:期刊主编的必修课——全国重点期刊主编培训体会》一文,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发表出来,使编辑同行共同提高,也使学术界广泛受益。这是出于一个编辑的职业道德,把提高质量视为杂志的生命,对读者负责。同时,也是一个编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说明他在努力把杂志办成传播知识和培养后学的舞台。这篇文章,我反复研读,感受深刻。特别是它关于词语形近、旁近、意近的问题及举例,都是教学和科研中经常遇到的困惑,读后很受教益。

    30年辛勤耕耘,30年丰硕收获。现在的《甘肃社会科学》,无论选题范围和发稿数量,还是版式设计和文字校对,都比创刊时有极大的进步。这些都是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是非常值得珍惜的。当然,要办好一个刊物,也时刻面临各种压力。我希望《甘肃社会科学》杂志保持地方特色,继续办好西路军研究、敦煌研究以及西北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保持稳定的作者队伍,保持选题的制高点。同时,不拘泥于地方一隅,面向中国社会科学,刊登有分量的论文,保持综合性社会科学刊物的地位。为了达到上述目标,要争取稳定的经费支持,做到用稿付酬,并且尽可能不断提高稿酬标准。要选调热爱编辑工作、有良好素养的学者型人才当编辑,并且要注意编辑队伍学科专业、外语语种的全面性。有些问题容易解决,有些问题需要长期争取。

    我们已经看到成熟的果实,我们还看到更加丰硕的成果!

    作者简介:刘志青,生于1955年,男,军事科学院正师职研究员、大校军衔、军事学学士。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