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强化心理韧性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强化心理韧性

    强化心理韧性对人生快乐至关重要。

    (一)心理韧性的概念及含义

    在心理资本各要素中,心理韧性是一个有较多争议的概念。首先,如何将这个术语翻译成中文就引起了不少争论,台湾学者将其译为“复原力”,香港学者译为“抗逆力”,大陆学者译为“心理弹性”、“回复力”、“压弹”、“复原力”。韩国的物理学家们则译为“回复力”、“克服力”、“弹力性”、“强韧性”等。其次,其定义更是各有说法,目前主要存在三种定义:一是重点从发展结果上定义心理韧性,如心理韧性是一类现象,这些现象的特点是面对严重威胁,个体的适应与发展仍然良好。二是将心理韧性看成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如心理韧性是个体在危险环境中良好适应的动态过程;心理韧性表示一系列能力和特征通过动态交互作用而使个体在遭受重大压力和危险时能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的过程。三是将心理韧性看作是个人的一种能力或品质,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如心理韧性是个体能够承受高水平的破坏性变化并同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心理韧性是个体从消极经历中恢复过来,并且灵活地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

    而笔者,比较同意对这一概念的如下表述:心理韧性是一种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指面对困难或者逆境时的有效应对和适应,不仅意味着个体能在重大创伤或应激之后恢复最初状态,在压力的威胁下能够顽强持久、坚忍不拔,更强调个体在挫折后的恢复成长和新生。因而认为,心理韧性其实就是一种个体自我修复、成长的复原力。

    每个人的生活里,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逆境、挫折和打击。有人因为这些打击,使自己变得愤怒、恐惧、悲伤,甚至让自己持续活在懊悔和愤恨的日子当中。然而有些人却能够在挫折中屹立不倒,不断在逆境中调适自己,自我坚持,找出新的出路。而人生正是需要这种复原力——在逆境中调试自己,抵抗压力,克服困难。一个人如果能够在不良的环境下,成功面对并克服各种压力和变化,从逆境和挫折中恢复过来,进而维持正常的生活,就说明他具有较强的适应力和复原力。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现代人的生活压力也比过去更加巨大。面对种种无可避免的挫折和失败,有人渐渐丧失了信心和自我价值感;有人变得情绪失控,出现攻击行为;有人显得忧郁沮丧,甚至出现精神失常的情形。相反的,一些人不但能够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而且即使遭遇挫折和失败,也能够容纳并排解困难。这就是内心强大的复原力。

    那么,心理韧性或复原力应具有什么样的要素结构呢?台湾学者萧文根据前人的研究,总结出7个复原力因子:(1)具有幽默感并对事件能从不同角度观之;(2)虽置身挫折情境,却能将自我与情绪作适度分离;(3)能自我认同,表现出独立和控制环境的管理;(4)对自我和生活具有目的性和未来导向的特质;(5)据有向环境或压力挑战的能力;(6)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技巧;(7)较少强调个人的不幸、挫折与无价值感或无力感。

    可见,要想具有高复原力,首先,要从能忍受日常生活的不确定性开始,即是培养耐受力;其次,要在日常生活中坚守为人底线,坚守正道;最后,要善于从积极的角度去解释生活中的不幸,并具备把不幸转化为成长动力的能力。

    (二)心理韧性和复原力的楷模

    能成为心理韧性和复原力楷模的,在笔者心中,莫过于邓小平了。

    作为我党历史上第二代领导核心,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对中国历史的推进及人民幸福生活所作的贡献就不必多言了,仅是其“三落三起”的传奇经历,就彰显了邓小平强大的心理韧性及复原力,为世人树立了楷模。

    邓小平第一次“落起”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央苏区时,由于以博古为代表的中央临时政府推行“左”倾冒险主义,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等人则坚决支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反对他们的“城市中心论”。为此,邓小平遭到批斗,受到党内“最后严重警告”处分并撤职,后被指定到江西省委驻地附近的农村参加劳动。这一年邓小平只有29岁。直到1935年1月,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会议,邓小平奉命参加了我党历史上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这次“落起”才画上句号。

    邓小平第二次“落起”,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文革”初期,邓小平作为“刘邓资产阶级司令部”的第二号“走资派”被打倒,全家受到株连,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改造。这是邓小平一生中感到最痛苦的时期。1971年“9·13”事件发生后,邓小平两次给毛泽东写信,要求出来工作。毛主席在信上作了肯定的批示,1973年邓小平的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得以恢复。1975年初邓小平又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并主持党、政、军的日常工作。

    邓小平的第三次“落”和“起”,发生在“文化大革命”的后期。邓小平复出后,极力主张恢复被“文化大革命”破坏的正常生产、工作秩序,大胆反对“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无政府主义和派性活动,并开始着手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艺、军事等各条战线的全面整顿。但是,“四人帮”容不得邓小平这一套做法。发动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1975年4月7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作出决定:撤销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党籍,以观后效。这是邓小平政治生涯中“三落三起”的第三“落”。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原来担任的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务。

    邓小平政治生涯中的坎坷和艰难曲折,集中体现在他这富有传奇色彩的“三落三起”中。

    从邓小平这“三落三起”中,不难看出他所拥有的自强不息精神,在受到重大打击时也能沉着应付,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发挥自己的才能。更难能可贵的是在经历了不断的打击和不断的被误会后仍然继续工作,并在国家需要他时出来主持国家重要工作,仍能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体现出超强的心理韧性和复原力。

    (三)心理韧性的特征及培养

    关于心理韧性和高复原力的特征,学者们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即具备接受并战胜现实的能力,具备在危险时刻寻找生活真谛的能力,具备随机应变想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能力。从邓小平“三落三起”的传奇经历中,我们认为三个特征的概括是有道理的。而且,小平同志的确具备了这三个方面的能力。

    一是他具备了接受并战胜现实能力。面对一次次人生的挫折和不公平的对待,邓小平并没逃避或一蹶不振,而是坦然接受并设法改变环境,战胜现实。

    二是他具备了在危险时寻找生活真谛的能力。邓小平在“第二落”中,被押送到江西省新建县。白天他要到拖拉机修造厂参加繁重的劳动,其他时间基本上不能和外人接触。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时常让邓小平夜不能寐,失眠症越来越严重,只能靠吃安眠药勉强入睡。邓小平知道,总吃安眠药对身体是十分有害的,在逆境中更要有强健的体魄。1970年1月1日,邓小平郑重地向负责照顾他的黄文华说:“从今天起,我不再服用安眠药了。”邓小平说到做到。在停止服药的同时,他加强了锻炼,采用散步的方法来缓解压力。每天上午,他步行去工厂,一个来回就是5000步。午睡起床后,他在院子里再走5000步。就这样,邓小平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从不间断走路锻炼。久而久之,他走出两条小路,一条是将军楼到工厂,一条在将军楼的院内。和邓小平一起工作的人们亲切地将他踏出来的小路称为“邓小平小道”。在这小道上,他思考着党和国家的大事并对人生进行思考,以使其在“二起”之后便很快地承担了国家治理的重担,发挥出其卓越的管理能力。

    三是他具备了随机应变想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能力。在江西新建劳动期间,邓小平不忘关心天下大事,在1971年“9·13”事件后,及时捕捉了机遇,两次给毛泽东写信,希望能出来工作。邓小平的来信受到毛泽东的重视,作了肯定的批示,使其重新工作并恢复了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后来还担任了更多的重要职务,主持了党、政、军的日常工作。所以,我们看到小平同志能不失时机,随机应变的超强能力。

    邓小平同志具备了心理韧性和高复原力的所有特征,因而成了内心强大,具有心理韧性的高复原力的楷模。

    由此,我们看到,人都会遇到挫折,适度的挫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可以帮助人们驱赶惰性,促使人奋进。没有挫折的人生,那是不完美的。如果能够以乐观的态度看待挫折,那么面对挫折,只要我们摆正心态,不要一味地怨天尤人,而是吸取教训在挫折中成长。我们不断地在成长,也不断地在挫折中学习到很多的东西。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经历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后才能获得。我们从邓小平那里看到的,不仅仅是他正确领导使中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更是他的坚定信仰、执著追求,他的思想、做人原则、面对失败的态度,以及强大的内心、坚韧的毅力和超强的复原力,这都将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