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内容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内容

    第一节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内容

    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对象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是以中国境内55个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以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和民族作家文学两个子学科为具体内容,主要研究我国各少数民族民间口头文学和作家书面文学的历史及现状,研究范围涉及各民族语言文学发生、发展的社会历史与文化传统,探索其理论的、实践的、社会的和自身的价值、特点和规律。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对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对建设语言学、美学、文学、教育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包括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两大研究对象。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指少数民族劳动人民用口头进行创作,主要反映本民族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在本民族人民群众中间流行和传播的一种文学。为了便于研究,将民间文学的具体样式划分为散文体的神话、传说、故事和韵文体的歌谣、史诗、长诗以及民间戏曲和谚语、谜语、歇后语。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包括了从古代到现当代各民族及其先民的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在民族作家身份的界定上,传统观点认为民族作家文学应当符合作家出身为少数民族、以民族文字创作、反映本民族生活三个条件。但是文字只是作家思想的载体,由于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从古代到现当代,大多数少数民族作家都是以汉文为写作工具的,而且作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也应当是没有限制的,不应局限在本民族生活内,因此,学术界逐渐取得共识,以作家的出身为民族作家文学的惟一标志,不受作品题材、内容等限制。

    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的特点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它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学科的内涵外延等方面都与一般的文学有着不同之处,其具体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族性

    这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最主要、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它是指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各民族的民族风格和特色。少数民族作家文学中虽然作品表现的主要是作家个人的文化底蕴、文学内涵、创作技巧和个性化的思想认识,但作家在本民族生活环境中成长,不可避免地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耳濡目染,浸淫其中,民族文化成为其深层意识的组成部分,在作品中总是以各种方式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如元代回族诗人萨都剌祖先为西域色目人,他本人生长于中原和江南,从小接受的是儒家文化的教育,擅长诗词和篆刻书画,但他的某些诗词中却仍有着浓郁的北方民族的风味,如“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上京即事五首》)语言刚健质朴,颇有民歌风味,表现的塞上风光也生动形象,不能不说这是民族生活、民族历史给作者留下的潜意识印象所致。在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民族性这一特点表现得最为明显,因为民间文学作品是由本民族劳动大众共同创造的,而人民大众是本民族文化的创造者和载体,在他们身上体现了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精神风貌。民间文学作品无论是从题材样式、语言风格、思想内容上都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意志愿望,因此,所表现出的民族特色也最为鲜明。对研究者而言,寻找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的民族特色,分析不同民族文学所表现的民族性的不同,研究决定民族特色的社会历史、生活条件、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心理气质和审美意识等因素,是极为重要的,也是论文选题的重要方向之一。

    (二)立体性

    这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所特有的一个性质,它是与作家文学相对而言的。作家文学作为一种书面文学,是以单纯的文本为形式而存在的,而民间文学不仅仅是文学,它还是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民大众生存活动的组成部分,它的创作与流传是与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生活习俗、宗教仪式和娱乐活动等结合在一起的,在民众的现实生活中有一定的实用功能,它不是以平面的书面形式存在,而是伴随着各种民俗、仪式、活动而存在,因而被称为动态的、立体的。在研究民族民间文学作品时,注意考察与作品相联系的民俗活动往往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发人所未发。例如,广西壮族与仡佬族民间都有《孟姜女》叙事长诗流传,但壮族长诗中着重塑造孟姜女“孝女”的形象,而仡佬族则以大量篇幅唱颂孟姜女与范郎的爱情生活。不同的艺术风格是如何形成的?通过田野调查发现,长诗都在本民族宗教活动中演唱,但壮族主要在丧礼时演唱,而仡佬族则在婚礼时演唱,作品因与不同的民俗活动发生联系,才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

    (三)多学科交叉性

    正因为民族性、立体性的特点,所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往往能生动地体现出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宗教形态、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和道德取向,以文学的手法揭示各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轨迹。因此,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具有文化学、民族学、宗教学、历史学、文学、美学、哲学、民俗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在当前的学术界,除了以文艺学的视野来研究民族文学外,更注重以文化的角度来审视民族文学的整体结构和丰富内涵,拓展研究的新领域。如闻一多先生运用民族学、古文献学的方法考证出古伏羲女娲洪水生民的神话来源于苗族先民,钟敬文先生运用文化人类学历史学派的方法总结孟姜女传说的产生、流传、嬗变过程,用民俗学方法研究歌仙刘三姐传说,得出“刘三姐是歌圩的女儿”的著名论断,都是后人学习的典范。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的学者又提出了“三重证据法”的方法论,即结合田野调查所得资料与书面文本和考古或民俗事象交互映证,这一方法论虽然不仅是针对民间文学提出,但对民间文学的多学科研究也颇具启发。随着研究的日趋深入,对民族作家文学的多学科研究也日趋发展,而且已经超越了单纯从题材、语言、修辞等方面研究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化的借鉴和吸收的浅层探索,开始运用原型批评、精神分析、神话理论等新的理论方法去探寻民族作家文学中对民族性格、文化原型、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与继承,继而找出民族性与世界性、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继承与发展等问题的答案。

    (四)边缘性

    传统学术研究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到“汉族+儒家正统思想+书面典籍”为特征的文学和文化内容上,而把少数民族的、口头传承或非汉语传承的、与正统儒家思想不相符合的东西视为左道旁门,极少有充分、公允的研究,致使长期以来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一直处于默默无闻、不受重视的边缘地位,但正如鲁迅先生所云:“歌、诗、词、曲,我以为原是民间物,文人取为己有,越做越难懂,弄得变成僵尸,他们就又去取一样,又来慢慢地绞死它。譬如《楚辞》罢,《离骚》虽有方言,倒不难懂,到了扬雄,就特地‘古奥’,令人莫名其妙,这就离断气不远矣。”实际上边缘与主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两者的互相渗透是十分普遍的。民族的、民间的文学与文化正因为处于边缘,较少受到官方意识形态的束缚和控制,从富有活力、充满旺盛生机的民间智慧中吸取养分,往往成为主流文学、文化的源头活水。

    (五)多功能性

    民间文学在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实用的功能。以山歌为例,南方苗、瑶、壮、侗等民族都具有“喜歌喜唱”的传统,唱山歌是传统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也被视为人生一大乐趣,在南方某些民族中,山歌甚至与恋爱婚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在民俗学中称为“依歌择配”。在社会生活中民间文学也发挥着作用,如苗、侗、壮族中有一种长诗样式,内容多为宣扬道德、告示族规乡约、约束人们的行为,这种独特的长诗被称为“说理长诗”,往往成为民间的“习惯法”和调解纠纷的依据。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复杂化和社会服务机构的完善,民族民间文学的实用功能逐渐削弱,但仍以某种方式发生作用。近年来举办的各种形式的“山歌节”、“民歌节”成为民族地区宣传民族文化、促进商贸往来和旅游业发展的契机。在现代社会,如何改造民族民间文学的传统功能,使其在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中发挥新的作用,是民族文学研究者的应尽义务。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除以上特点外,还有其他一些特点如民族民间文学所具有的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等,这些特点都决定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具有其他文学所没有的研究范畴和方法。

    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研究现状充满勃勃生机,各种新观点、新方法频频出现,出现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的繁荣局面,虽然研究的理论方法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从单纯的文学研究转向文化研究的原则

    无论是民族作家文学还是民间文学都具有极高的文学欣赏和研究价值,但其文化价值更高且未受到重视。文化人类学认为,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上层、精英、典籍文化的大传统和下层民间口头文化的小传统之分。在当今学术界,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的互动,小传统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它的形成与发展变迁等问题已成为文化学研究的热门问题,因此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包含的民族边缘文化、民族民间小传统成为文化研究的关注点。

    (二)单一的研究方法转向多种研究方法并用的原则

    传统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多采用文艺学的研究方法,这已远远不能适应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需要,文化人类学、宗教学、民族学、民俗学、美学、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已成为必要的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是获取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的最有效的方法,此外,文化人类学的整体观研究方法把民族文学放到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框架中加以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能更好地了解各民族文学、文化的差异,主位与客位的研究方法能使研究者了解“当地人”、“土著”对某一作品或文化事项的独特态度,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研究者所不可少的。

    (三)由理论研究转向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并用的原则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不仅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还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如让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者来撰写各地旅游导游词,定能将各地的山水、人文的魅力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相结合,写出体现民族语言魅力和丰富文化意趣的高品位导游词来,为旅游业发展作出贡献。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55个少数民族的文学包涵体现了各民族文化方方面面的内容,是55个民族文化的宝藏。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如何确保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由于现代科技、经济、文化力量的冲击,各民族传统文化正日渐消亡,保存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成为迫切的任务,作为传统文化主要载体的民族文学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扶持。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