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语言的接触和融合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语言的接触和融合

    第五节 语言的接触和融合

    语言的分化只是语言发展演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语言的相互接近,其中主要的表现是语言的接触和语言的融合。

    一、语言接触

    语言的接触又可以分为语言借贷、语言联盟、双语现象等三个方面。语言的融合分为语言同化和语言混合。

    (一)语言借贷

    语言间的接触首先表现在词语的相互借贷上。就一种语言来看,有借入和借出之分。例如,汉语中就有大量的借词,“葡萄、石榴、狮子、因果、塔、菩萨、马达、沙发、布尔什维克、布拉吉、场景、干部、哈达、喇嘛、胡同、戈壁、哈尔滨”等,就是在不同的时代分别借自国外和国内一些民族的语言。汉语中的“茶、丝、台风、瓷器”等词语,也被世界上许多语言所借用,是汉语的借出词语。

    这是语言接触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语言借贷的方式主要有六种:意译,音译,音兼意译,半音半意译,音加意译,借形。

    1.意译:意译是用借入方语言的材料和构词规则将源语言的词语按照意义翻译过来。例如:

    源语言(英语)    借入方语言(汉语)

    electric current     电流

    silver screen       银幕

    意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过来。只引入新的外来概念,而用本族语的构词材料和构词规则,构成新词来表达。如:bank——银馆;银行。revolution——革命,来源于《周易》:“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另外还有仿译词。这是意译词的一个特类,指借入词的内部形式(构词成分和构词规则),而不借入词的外部形式(具体读音)的外来概念词。其特点是本族语的构词材料和构词规则,分别与所源出的外语词相对应。如:rail way——铁路,foot ball——足球。

    有些学者认为意译词不是借词,因为意译词构词材料和构词规则都是本族语原有的,在语音上与新词并无关系;而借词借入外语的音义关系,与本族语的新词有明显差别。

    2.音译。音译是把源语言词语的读音转录下来,音译的借词分为以下几类:

    ①古时从外族借入:葡萄、师子(狮子)、和尚、魔(魔罗)。

    ②从英语借入:鸦片、扑克、咖啡。

    ③从俄语借入:苏维埃、喀秋莎。

    再如:

    源语言(英语)     借入方语言(汉语)

    laser         莱塞、镭射(激光)

    dozen         打(十二个)

    3.音兼意译:音兼意译,是指借人词既转录了源语言的词语的读音,同时又兼顾了它的意义。例如“浪漫”既是英语词romantic的音译,又是运用古语词对romantic的意译。

    4.半音半意译:是指对源语言的词语,半段采用音译,半段采用意译借人方语言(汉语)。例如:

    源语言(英语)    借入方语言(汉语)

    hula hoop      (hoop意为“箍”)呼啦圈

    New Zealand     (new意为“新”)新西兰

    5.音加意译。音加意译,是指借入词在转录了源语言的词语的读音之后,又添加上一个标明词语类属的语素或词。例如:

    源语言(英语)借入方语言(汉语)

    ice-cream   冰激凌(“激凌”,音译;“冰”,意译。)

    beer        啤酒(“啤”,音译;以“酒”表示类属。)

    carbine      卡宾枪(“卡宾”,音译;以“枪”表示类属。)

    6.借形。借形是指将源语言中词语的书写方式照搬过来。例如汉语借自日语的“浪人”、“背景”、“标高”、“参照”、“参看”、“场所”、“方针”等,都是将其日文中的写法照搬过来。

    关于借词的几个问题:

    1.借词的重要作用是丰富语言的词汇,增强语言的表达力。

    2.借词如果适合使用的需要,有时能取代本族词。如“站”。

    3.在词的借用过程中,可能有借出去的词再借回来的现象。如汉语从日语借形而来的借词。“文化”,汉语本指“文德教化”,日语用来译英语culture,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汉语又“借”回来。

    结构规则的借用:

    1.借词虽然音义都借自外语,但语音、语法上都得服从本族语言的结构规则。如telephone,汉语先音译为“德律风”(délǜfēng),后意译为“电话”。

    2.如果词语的借用数量很大,它们的语音、语法特点也可能渗入借入语言的系统,从而出现音位乃至句法规则的借用。如裕固语在汉语影响下,增加[ai]、[ei]、[uo]等16个复元音;侗语借用汉语的“的”后,“书我”([le2 jau2])说成“我的书”([jau2 tji le2]),词序发生与汉语一致的变化。

    3.结构规则可以仿造。如20世纪上半叶出现的“欧化句式”。

    (二)语言联盟

    在地域上较为接近的语言,由于在长期的语言接触中相互借贷一些语言要素,形成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些语言就可能形成语言联盟。

    (三)双语现象

    双语现象有社团双语和个人双语之分。社团双语是指在一个语言社团中通行两种(或多种)语言。个人双语是指某语言社团的一些成员,能讲两种或多种语言。

    二、语言同化

    语言同化是指一种语言排挤或代替其他语言,从而使被排挤、被代替的语言消亡的现象。在语言同化中,取得胜利的语言称为同化语言,被排挤或被代替的语言称为被同化语言。语言同化是在语言深入接触中出现的语言融合的一种重要表现。

    (一)强迫同化和自愿同化

    语言同化有强迫同化和自愿同化之分。

    强迫同化是占统治地位的民族为了奴役和同化被统治民族而采取语言同化政策的结果。他们强制被统治民族采用他们的语言文字,而限制或禁止被统治民族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

    自愿同化,是指一个民族自愿放弃自己的语言而采用他民族的语言的现象。

    强迫同化,一般都要受到被同化语言的激烈反抗,往往不大容易成功;特别是在民族情堵高涨的当今社会,强迫同化就更加不容易成功。与之相反,自愿同化较易取得成功。

    (二)语言消亡

    在语言同化以后,被同化的语言并不一定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往往会在胜利的语言中留下被同化的语言的“底层”。例如,汉语中的“萨其马”(一种糕点)、“邋遢”、“埋汰”、“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就是满语所留下的语言“遗迹”。通过对语言底层的研究,可以发现历史上的语言融合的一些情况。

    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消亡的语言还可能死而复生。希伯来语书面形式还保存着,在宗教等一些特殊场合使用着。

    三、语言混合

    语言混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融合现象,而洋泾浜语和克里奥尔语是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

    (一)洋泾浜语

    这种现象不是一种语言战胜另外一种语言,而是两种语言“拼凑”成一种混合语。这种作为临时交际用的混合语,被称为“洋泾浜语”或“皮钦语”。

    在世界许多通商口岸或国境接界的地方,都曾经出现过类似“洋泾浜英语”的混合语。除了洋泾浜英语之外,还有洋泾浜法语、洋泾浜葡语等。有些洋泾浜语可能是几种语言的混合。

    洋泾浜语的语法简单,语汇贫乏,交际功能十分有限。因此严格说来,它算不上一种语言,只是在外语水平不高的情况下的一种应急产物。

    洋泾浜语是当地人没有学好的殖民者的语言,是殖民者语言在异域的有限交际范围内使用的一种特殊变体。

    洋泾浜语的共同特点:①语音经过当地语言音系的适当改造。如:comprador(买办)→“康白渡”;think(想,认为)→thinkee。②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带有本地语法的痕迹。如:two books(两本书)→two pieces book;I can not(我不能)→Me no can。③词汇的项目比较少,往往借助于迂回曲折的说法指称事物。如:Last car(末班车)→“拉司卡”(最后一个);beard(或moustache,胡子)→grass belong face(脸上的草)。

    世界上现存最有活力的洋泾浜语,是新几内亚的“皮钦”(Tok Pisin)语。

    (二)克里奥尔语

    一旦有人把洋泾浜作为母语来学习和使用,就形成了克里奥尔语。

    克里奥尔一词来源于法语Creole,而Creole一词又是通过西班牙语从葡萄牙语借用来的,原词是Crioulo,意为在热带或亚热带殖民地出生和长大的欧洲人的后裔。克里奥尔本来是指在拉丁美洲或美国出生的欧洲后裔,也可以指这些欧洲后裔与黑人或印第安人生育的混血后代,后来又引申为克里奥尔人讲的法语或其他语言。至今在澳大利亚北部,从澳大利亚西海岸到昆士兰州西部,有1.5万多土著居民讲克里奥尔语。

    在一定条件下,洋泾浜语被社会采用为唯一的交际工具,作为母语传递给下一代,并逐步扩大词汇,严密语法,丰富发展为混合语。

    洋泾浜与混合语的异同:共同特点都是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一种语言远渡重洋,立足异域,作为特殊语言或者使用于有限的范围,或者落户生根,社会环境改变就会自动消失,不是正式的语言。洋泾浜(皮钦语)与混合语(克里奥耳语)的不同主要在于社会功能不同,使用场合有限,不作为母语传授给下一代,洋泾浜的升格,作为母语传递给下一代,成为某个语言社团的唯一的交际语。

    (三)国际辅助语

    1887年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创造的“世界语”。词汇材料主要取自拉丁语,部分取自日耳曼语、希腊语;语法规则16条,没有例外;采用拉丁字母书写,28个字母一母一音;词根可以自由复合成词,派生词的构成有一套丰富的前后缀。

    四、语言融合

    语言的融合指一种语言被另外一种语言完全取代,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这是不同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基本形式。

    例如:挪威人、丹麦人和诺曼底—法兰西人入侵英吉利,最后放弃自己的语言而使用英语,英语排挤和替代他们带过来的斯堪的那维亚诸语言和法语,而吸收了像they(他们)、wing(翅膀)、people(人民)、glory(光荣)等词语,成为“底层成分”。

    (一)语言融合的心要条件

    1.不同民族必须在同一地区有较长时期的杂居生活。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匈奴、羯、氐、鲜卑、羌等各族统治阶级在华北、西北一带相互征伐,各族人民大迁移,经济文化互相交流,这些少数民族逐渐放弃本族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汉语。

    2.一种语言能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全社会的交际工具,不取决于政治上的统治地位,而是一个经济文化地位高的民族成为“胜利者”。

    (二)语言融合的形式

    1.自愿融合:顺乎历史发展规律,自觉地放弃使用自己的语言,选用汉语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如北魏孝文帝拓跋珪禁讲鲜卑语,“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融入汉语之中。

    2.被迫融合:为保持本民族语言进行斗争,但迫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最终放弃本族语言,采用汉语。如金世宗采取强硬措施,要求使用女真语,但不能阻止女真族及其语言融入汉族、汉语。

    (三)语言融合的过程

    这种过程首先是双语现象(被融合民族的成员一般会讲两种语言),然后各自语言的使用范围逐渐此长彼消,语言间相互影响。一般情况下,经济、文化发达一方的语言占优势,排挤和替代另一种语言。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