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超敏反应分类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超敏反应分类

    1963年,Coombs和Gell根据超敏反应发生的速度、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将超敏反应分为4型,即Ⅰ、Ⅱ、Ⅲ和Ⅳ型,其中前3型均由体液免疫介导,可经血清被动转移;Ⅳ型由细胞免疫介导,可经淋巴细胞被动转移。

    1.Ⅰ型超敏反应 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或变态反应(allergy)或过敏反应(anaphylaxis),主要是机体针对变应原产生IgE,吸附于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该种抗原时,抗原与细胞上的IgE结合,活化细胞,导致多种活性物质释放,从而引起机体局部或全身的过敏反应。

    2.Ⅱ型超敏反应 又称溶细胞型或细胞毒性超敏反应,是由特异性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膜上的抗原或半抗原结合后,通过激活补体途径、调理吞噬作用以及ADCC作用,引起的以靶细胞溶解或者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其中靶细胞抗原分为4类。①同种异型抗原,存在于血细胞,如常见的ABO血型抗原及HLA抗原等;②自身修饰的抗原,主要是在理化及生物因素作用下所改变的自身抗原;③异嗜性抗原,即外源性物质与正常组织之间具有的共同抗原,如链球菌胞壁的成分与心脏瓣膜、关节组织的共同抗原;④结合在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药物抗原或者抗原-抗体复合物。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细胞表面固有抗原或者吸附于细胞表面的抗原与半抗原,与相应的抗体(IgG、IgM)特异性结合;第二部分是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通过激活补体溶解靶细胞、协助吞噬细胞吞噬靶细胞、促进吞噬细胞和NK细胞ADCC作用,导致靶细胞损伤,其他刺激或阻断作用使靶细胞功能改变。临床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 syndrome)、甲状腺功能亢进症(Graves病)、重症肌无力等都属于Ⅱ型超敏反应疾病。另外,发生在罕见的“熊猫血”——Rh血型上的新生儿溶血症也属于Ⅱ型超敏反应疾病。

    3.Ⅲ型超敏反应 又称免疫复合物型或者血管炎症变态反应,主要是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后形成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全身或者局部血管基底膜或组织间隙内,激活补体,并在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嗜碱性细胞等效应细胞的参与下,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细胞损伤。免疫复合物的大小影响其在血管的沉积。抗原抗体特异结合所形成的小分子免疫复合物可以通过肾滤过作用除去,在体内清除的速度较慢,对机体一般无伤害性;大分子免疫复合物可以被吞噬细胞吞噬并降解,在体内清除的速度较快,对机体一般无伤害性;只有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会沉积在局部,在体内清除速度中等,容易发生免疫复合物疾病,产生炎性变化。临床上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分为两类。①局部免疫复合物病,如Arthus反应,是实验性局部Ⅲ型超敏反应,机体经抗原反复免疫之后,注射抗原的皮下出现局部红肿、出血和坏死等剧烈炎症反应。②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如血清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其中血清病是指在初次注射抗毒素(马血清、大剂量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物等)后1~2周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关节肿痛和蛋白尿等症状;而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主要是自身抗体(以IgM为主,也有IgA和IgG)与可溶性自身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从而沉积于皮下、关节和肾小球基底膜等处而导致的疾病。

    4.Ⅳ型超敏反应 是抗原特异性T细胞介导的一种免疫应答,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与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由于此类反应需要经过效应分子的合成阶段,因而进程较为缓慢,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DTH)。

    4种超敏反应的比较见表11-1。

    表11-1 4种超敏反应的比较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