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乳状液类型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乳状液类型

    (一)乳状液类型的鉴别

    乳液是由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构成的粗分散体系,通常把乳液中以小液珠形式存在的液体称为内相,又称为分散相或不连续相;另一种液体称为外相,又称为分散介质或连续相。根据内相和外相的性质,乳液最常见的类型为两种:外相为水、内相为油的乳液称为水包油型乳液,用油/水或O/W表示,如牛奶、豆浆等;外相为油、内相为水的乳液叫做油包水型乳液,用水/油或W/O表示,如天然原油(含有小水珠)。此外,还存在W/O/W和O/W/O型多重乳液(multiple emulsions)。

    根据O/W和W/O型乳液不同的特点,可以用下面较简便的方法对乳液的类型加以鉴别。

    ( )稀释法 乳液容易被外相(分散介质)稀释,而不容易被内相稀释。因此,用水或油对乳液进行稀释试验,容易分散于水的乳液为O/W型乳液;反之,不易分散于水,而容易分散于油的乳液为W/O型乳液。例如牛奶能被水所稀释,而不能与植物油混合,所以牛奶是O/W型乳液。

    (2)电导法 对乳液进行电导测量。一般油类的导电性远比水差,可以以此来鉴别乳液类型。导电性好的,与水相电导相近的即为O/W型;导电性差的,与油相电导相近的即为W/O型。可用电导仪或一般简单电路进行测量。但有时,当W/O型乳液的内相(W相)所占比例很大,或油相中离子性乳化剂含量较多时,外相(O相)也可能有相当大的导电性。

    (3)染色法 将少量油溶性染料(如苏丹红Ⅲ)或水溶性染料(如甲基蓝或甲基橙)分别加入乳液中,如果油溶性染料不扩散溶开,而水溶性染料扩散溶开,可认为乳液的外相为水相,乳液为O/W型;如果情况相反,则为W/O型乳液。若同时以油溶性染料和水溶性染料进行实验,可以提高鉴别的可靠性。

    (4)滤纸润湿法 将乳液滴在滤纸上,如果是O/W型乳状液,液滴迅速铺开,在中心留下小油滴;相反,如果是W/O型乳状液,则液滴不铺展。但此法对于某些易在滤纸上铺展的油(如苯、环己烷和甲苯等)所形成的乳液不适用。

    总之,在对乳液类型鉴别时,应采用多种方法,避免单一方法的局限性,才能得到正确、可靠的结果。

    (二)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

    乳液是一种复杂的体系,影响其类型的因素很多,有时是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对一些可能影响乳液类型的因素进行简介。

    . 乳化剂的分子构型

    乳化剂分子在分散相液滴与分散介质间的界面形成定向的吸附层,对于钠、钾等一价碱金属的脂肪酸盐作为乳化剂时,容易形成水包油型乳状液;而钙、镁等二价金属皂作为乳化剂时易形成油包水型乳液。该现象可以用“定向楔”理论解释,即乳化剂分子在界面定向吸附时,亲水端向水,亲油的碳氢链端向油相,当亲水端与疏水端相比基团较大时,乳化剂的疏水端易于进入胶体粒子的内核,从而形成O/W型乳液;反之则形成W/O型乳液。因而有较大极性头的一价金属皂有利于形成O/W型乳状液,而有较大碳氢链的二价金属皂则有利于形成W/O型乳状液。乳化剂分子在界面的定向排列就像木楔插入内相一样,这就是“定向楔”理论。

    2. 乳化剂的亲水性

    乳液制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规律是水溶性乳化剂趋向于形成O/W型乳液,而油溶性乳化剂趋向于形成W/O型乳液,这个规律就是著名的Bancroft规则,这一规则能够定性解释乳化剂的亲疏水性与形成乳液类型的关系。按照Bancroft规则,在油水两相中,对乳化剂溶解度大的一相将成为外相,乳化剂在某相中溶解度大,表示它与该相的相溶性好,相应地其界面张力较低,体系有较高的稳定性。因此,若乳化剂的HLB值较大,表示它的亲水性强,乳化剂易溶于水,则水是外相,易形成O/W型乳状液;而HLB值较小的乳化剂,亲油性强,易溶于油相的乳化剂,则油是外相,易形成W/O型乳状液。例如,油酸钠的HLB值为 8,是水溶性的,作为乳化剂时,易形成O/W型乳状液;而甘油单硬脂酸酯的HLB值为3.8,因为是油溶性的,以它们作为乳化剂时都易形成W/O型乳状液。

    Davies以胶体聚沉理论为基础,于 957年提出了乳状液类型的定量的聚结速度理论。从动力学观点出发,在乳化剂存在下,将油和水一起搅拌时,生成的乳状液的类型,可归因于两个竞争过程的相对速度:油滴的聚结、水滴的聚结。可以想象,搅拌会使油相和水相同时分裂成为液滴,而乳化剂是吸附在围绕液滴的界面上的,通常界面膜中乳化剂的亲水基团组成对油滴聚结的阻挡层,而界面膜中乳化剂的疏水基团组成对水滴聚结的阻挡层。成为连续相的一定是聚结速度较快的那一相,如果水滴聚结速度远大于油滴,则生成O/W型,反之则形成W/O型,当两相聚结速度相当时,则体积较大的相成为连续相。该方法能够预测乳液的类型。因此界面膜乳化剂的亲水性强,则形成O/W型乳状液;若疏水性强,则形成W/O型乳状液。

    但由于聚结速度与油相的性质、水相的性质、乳化剂的性质(亲水基和亲油基的大小、解离度以及在界面上的吸附)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定量计算聚结速度有一定难度。不过,Davies理论提供了一种预测乳状液类型的简便的实验方法:先把乳化剂溶于水相(或油相)中,然后把含有乳化剂的水相(或油相)与油相(或水相)混合,得到油水体系两相界面,分别用小注射器将油和水各一滴注于该两相界面上,测定单个水珠和油珠存在的时间(寿命)。显然,寿命短的聚结速度快,成为外相,由此来计算水珠和油珠的相对聚结速度,并推断或预测形成的乳状液的类型。

    3. 相体积

    对于乳状液的类型,起初人们总以为由两种液体构成的乳状液量多的应为外相。事实证明,这种看法不是完全正确的,现在可以制得内相体积>65%的乳状液。

    若分散相液滴是大小均匀的圆珠,则可计算出最密堆积时,液滴的体积占总体积的74.02%,即其余25.98%应为连续相。若分散相体积大于74.02%,乳状液就会发生破乳或变型。若水相体积占总体积的26%~74%,O/W型和W/O型乳状液均可形成;若其小于26%,则只能形成W/O型;若其大于74%,则只能形成O/W型乳状液。

    4. 乳化器材料性质

    乳化过程中器壁的亲水性对形成乳状液的类型有一定影响。一般情况是,亲水性强的器壁易得到O/W型乳状液,而疏水性强的则易形成W/O型乳状液。有人自实验结果得出:乳状液的类型和液体对器壁的润湿情况有关,一般说,润湿器壁的液体容易在器壁上附着,形成一连续层,搅拌时这种液体往往不会分散成为内相液珠。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