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乙状窦血栓形成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乙状窦血栓形成

    

    【病因与发病机制】 乙状窦血栓形成(sigmoid sinus thrombosis,SST)主要由化脓性乳突炎或中耳炎引起,血栓使静脉窦完全阻塞后即可引起静脉回流障碍,导致脑组织淤血、水肿,颅内压升高,脑皮质和皮质下出现多数点片状出血灶。有时还可见出血性梗死或软化灶。

    【临床表现】 颅内压增高表现,如头痛、复视、呕吐、嗜睡、颅骨缝分离、头皮静脉怒张、精神失常、视神经盘水肿等。岩窦受到影响,可出现三叉神经、外展神经等麻痹症状。血栓扩展到颈静脉也可出现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同时受累。

    【辅助检查】 血常规示白细胞增高、脑脊液示炎性改变。腰穿压颈试验,压患侧颈静脉脑脊液压力不升高,压健侧时压力迅速上升,即Ayer征阳性。

    【诊断与鉴别诊断】 乳突炎、中耳炎、乳突手术后发生败血症要考虑并发乙状窦血栓形成的可能。如腰穿病侧压颈试验脑脊液不上升,脑脊液呈血性或黄变,有助于乙状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另血培养、脑脊液涂片和培养、脑成像检查增强也有助于确诊。

    因本病有颅内压增高表现,需与颅内占位性病变如脑肿瘤、血肿、脓肿以及脑蛛网膜炎等鉴别。

    【治疗】

    1.治疗原发病灶,治疗乳突炎。

    2.应用抗生素。根据脑脊液涂片、细菌培养、血培养的药敏结果选取敏感的抗生素,直至脑脊液和病情好转并稳定。一般使用抗生素时间不应少于1个月,防止复发。

    3.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及对症治疗。

    【预后】 感染重,颅内压高,年龄大的患者相对预后差。

    (向 静 徐伦山)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