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自然美的特点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自然美的特点

    

    当代学者叶朗先生有这样一段话: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自然美就是自然物、自然风景的美,如浩瀚的大海之美、辉煌的日出之美、皎洁的月亮之美、晶莹的雪花之美,等等。大家都这么看,大家都这么说,已经成了习惯。但是如果细究起来,在这个习惯的观念后面,可以区分出对于自然美性质的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就是把

    獉獉獉獉獉獉獉自然美看成是自然物本身客观存在的美,一种看法就是把自然美看成是人心所显现的自然物、自然风景的意象世界。[2]

    叶先生所说的意象世界,大致意思是指人的思想情感与外在对象相互作用,在人的内心形成的印象、形象。他在这里提到的对自然美的两种看法很重要。你认为哪种看法更有道理?说说你的理由。

    为了更好地欣赏自然美,这里简略谈一谈自然美的特点。

    一、自然美既取决于自然物,也取决于人

    的确如上面材料提到的那样,自古以来,很多人都认为,一些自然物之所以美,根源在于自然物本身的特点。花儿之所以美,不是由于它的颜色和形状吗?高山之所以美,不是由于它的高大吗?大海之所以美,不是由于它的壮阔吗?即使没有人去欣赏它们,难道它们就不美了吗?其实,不仅普通人容易产生这种看法,不少哲学家也这么看。例如,古希腊有一位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他就认为,事物的美在于事物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如果比例关系匀称、和谐,它就是美的。据说,他有一次路过一家铁匠铺,听到里面传出的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很悦耳,就去研究了一番。他发现,声音是大小不同的5个铁锤敲打出的,而这几个铁锤的重量之间正好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毕达哥拉斯大受启发,又做了另外一些实验,发现琴之所以能奏出美妙的音乐,也在于琴弦的长度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于是,他得出结论,认为和谐就是美。

    应该说,这种看法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一些事物确实比另外一些事物更容易让人感觉到美,推究其中的缘故,不能不归结为事物本身的某些特点。和谐的声响,就是比不和谐的声响更容易让人产生美感,同样,鲜艳的色彩,就是比灰暗的色彩更容易让人喜欢。因此,自然之美一定与自然物本身的特点有关系。

    “黄金分割”是证明以上道理的一个典型例子。假设有一条线段AB,中间有一点C,把AB分割成AC、CB两段。人们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如果AC、CB一长一短,并且长短之比恰恰等于整条线段和其中较长一段的比例(经过计算,也就相当于AC占AB的0 618),C点对整条线段的分割就显得很有美感。这就是所谓的“黄金分割”。后来又有人发现,如果人体符合“黄金分割”的话,也会显得很美:肚脐就是黄金分割的点。不过,大多数人的实际情况并不这么理想,通常是肚脐以下比0 618的比例稍短一点。有人解释说,女士之所以穿高跟鞋,就是为了弥补这个不足,使身材合乎黄金分割的比例,那样才显得更美(见图2-2-2)。

    自然美跟自然物自身的特点是有关系的,这一点应该承认。但是,大量的例子又表明,自然美还跟人有关系,而不是全部来自自然物。就拿声音来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人来说,即便声音很和谐,他也不会觉得这声音有什么美感。我们前面还举过原始人与鲜花的例子:原始人看到的鲜花,也是五彩斑斓、形态娇小,但他们不觉得它美。阿尔卑斯山的雄伟险峻一直没有变过,但几百年前的人也不觉得它美。所有这些例子都说明,同样的自然物,有人觉得美,有人却觉得不美。这里没有对错之分,我们不能说那些觉得美的人是对的,觉得不美的人是错的。他们的感受都是真实的,都是有自己的道理的。因此,结论只能是这样:自然物的美,一部分的原因在于自然物本身,另一部分的原因在于欣赏它们的人。换句话说,自然之美是自然物和人相互作用的结果。没有自然物,就没有自然美,不同的自然物,具有不同的自然美,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没有人,自然物无所谓美还是不美,人不同了,自然物的美也会不同。

    李白有一首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里面有多个自然景物:扬州的三月景象、蔚蓝的天空、滚滚东逝的长江。诗里的这些自然景物能够打动我们,使我们颇有感触。不过,为什么这些景物有某种美感?在于李白和我们这些欣赏者都具有珍视友谊的美好情感,我们把这种情感“投射”到自然景物上去,因此,李白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欣赏者的情感被李白的描绘激发起来。我们可以设想,对于一个不懂得人与人之间友情的人,这首诗所描绘的各种景象可能不会给他什么触动。可见,直接给我们以美感的是自然景物,但背后隐藏着的却是我们的情感。

    

图2-2-2 穿高跟鞋的女士[3]

    明白这个道理,对于我们的自然审美活动会有所启发。可以说,自然界当中充满着美的东西,我们之所以经常觉得自然景物乏味,只是因为我们在思想情感上缺少准备。为了更好地欣赏自然之美,我们应该多掌握一些知识,培养自己纯洁善良的情感。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拥有了发现自然美的眼睛,就能够通过享受自然美来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就像前文提到的,林逋之所以能那样沉醉于梅与鹤的美,顾恺之之所以能把绍兴的自然风光体会得那样深切、描绘得那样生动,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都有很高的文化素质。反观我们现在的情况,虽然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自然,但审美的质量并不高。有人对现在的旅游品质这样调侃:“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到了地方,一通拍照,回去被问,啥也不知道。”影响我们自然审美质量的因素可能很多,但文化素质(包括相关的知识、思想、情感、趣味等各方面)不够高,应该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从正反两方面,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二、自然美更加不确定

    一种自然物美与不美,或者有怎样的美,既取决于对象本身,也取决于作为欣赏者的人,因此,自然美具有不确定性。其实,不只自然物是这样,其他种类的审美对象,如社会美、艺术美也是如此。但是,与社会美、艺术美相比,自然美的不确定性更加明显。这是因为,除了上述所有审美对象的共同特点外,自然事物还有自己另外的一些特征。

    第一,自然景物是自然生成的。我们知道,社会审美的对象,尤其是艺术作品,是人有意识创造的东西。当人创造它们时,一般都考虑到了当时人的趣味、爱好,因此,虽然对于这些对象的美丑仍然有不同意见,但看法上的一致性会更突出一些。而自然物的形成过程中,人的因素不起什么作用,或者只起很小一部分作用。自然物最后成为什么样子,主要是自然力量在起作用。人可以把江海湖泊弄脏,却改变不了水的基本特征。人可以把森林变成耕地,但只要是森林,它的基本特征还是森林固有的,不是人塑造的。人的力量,充其量是在自然物的原貌上略加变动罢了。

    由于自然物是自然生成的,它们是否符合人的趣味、爱好,就非常不确定了。原始人不喜欢鲜花,但鲜花到处盛开。我们不喜欢荒凉的沙漠,但世界上沙漠众多。大自然在造就各种自然景物时,根本就没有什么意图,也就根本不会顾及人的好恶。

    第二,与上述原因相关的另外一条是,由于自然物是自然生成的,因此,人可以把各种各样的情感“投射”到上面去,这样,同一种自然物具有什么样的审美价值,是非常不确定的。一件艺术品,不同的人当然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但艺术品毕竟是人造的,欣赏者不能漫无边际地解释它。相比之下,对自然物的理解,却有大得多的空间。

    梅、兰、竹、菊是中国人非常喜爱的几种植物,艺术家更是经常把它们当作艺术创作的题材。这是因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给它们赋予了许多美好的意义,以至于在中国人的意识里,一想到它们的形象,就会联想起这些美好的意义,就觉得有强烈的美感。例如,东晋时的伟大诗人陶渊明歌咏过菊花,在后世中国人的观念里,菊花成了远离世俗、洁身自好的象征。这只是在中国文化中是这样。在其他文化中,人们也会感觉到这几种植物的美,但既不会像中国人这样热烈地喜欢,也不会体会到这样丰富的含义。这是因为,在那些民族的历史上,这些自然物并没有被赋予过许多美好的意义。

    这里不是比较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优劣,只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自然物的文化意义是人赋予的,所以,它们美与不美,以及有怎样的美,是非常不确定的。

    类似的一个例子是,中国人很喜欢玉,认为它代表着光洁、珍贵。我们一想到玉,甚至一看到这个字,就有许多美好的联想。这就难怪中国人连起名字都喜欢用这个字了。但在西方,玉不过被看作一种石头,没有什么特别的美感。

    不仅不同的民族会赋予自然物不同的意义,从而导致自然物具有不同的审美价值,即便在同一文化当中,人们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获得的美感也有所不同。

    举一个很多人都熟悉的例子。南宋诗人陆游有一首词《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毛泽东也有相同题目的一首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都是咏梅,两位作者表达的美感却大不相同。

    有时,甚至同一个人,对于同一种自然物,前后的感受也不一样。这说明,甚至连人短暂的心情、情绪也能改变自然物的审美价值。如果换成别的审美对象(如一部小说、一幅画),恐怕很少会出现这种现象(参见图2-2-3)。

    杜甫有两首诗都写到竹子。一首夸赞了竹子的美,然后说:“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另一首里,竹子却成了讨厌的对象:“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竹子究竟是可爱还是可恶,全凭人当时的想法、心情。

    第三,与艺术作品不同,自然物往往充满着变化,呈现出迥然不同的形态,因此也会发生审美价值上的变化。比如,许多自然景物的季节性很强,可能春天是一个样子,到了秋天,完全是另一个样子。那么,自然而然,在不同的节令下,同一个自然景物会有不同的审美价值。有的自然景观完全是由季节变化引起的,如北京的香山红叶、西北地区的胡杨林秋景等。

    

图2-2-3 郑板桥《竹石图》

    这一特点,既是自然之美的短处,也是它的长处。说它是短处,是因为太多的自然美景会随着时间、节令的变化而褪色、消失,让人觉得遗憾。说它是长处,是因为自然景色不像艺术品那样一成不变,而总是变化多端的,因而能在不同的时候带给人完全不同的感受。正因如此,对于同一件艺术品,我们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而对于同一处自然风景,一个细心的欣赏者可能会觉得四季各有佳处,年年皆有不同。

    苏东坡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写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在天晴的时候,波光粼粼,山景明朗;而在细雨之中,却又是山水一体、朦朦胧胧。同一个西湖,不同的天气下会呈现出不同的景象;这些景象虽都是美的,却是不同的美,就像女子的妆扮,一是淡雅清丽之美,一是浓妆艳抹之美。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