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经典力学中的“力”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经典力学中的“力”

    二、经典力学中的“力”

    伽利略对经典力学的建立有着重要的贡献,但对力的概念的形成则并不完备,他对质量的定义是模糊的,所以,他并不能给出力的清晰的定义,使这种定义既能用于静力学,又能用于动力学。当然,他对惯性原理是理解的,他的惯性原理指出,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条件下,将能连续地进行常速运动。他把力和速度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破除了亚里士多德把力和速度联系在一起的长期的思想束缚,开辟了牛顿把力和速度联系在一起的道路。

    开普勒和伽利略一样,对牛顿建立力的概念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开普勒根据第谷长期的星象观测资料和对这些观测的反复研究,终于在1605年认识到行星轨道运动是因行星受到了吸力而造成的,但对吸力的性质并不清楚。这种吸力是通过空间从吸引中心(太阳)到达行星的,其大小和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他对这些力是怎样“漫过”空间的不很清楚,但他认为这是一种数学上的需要。开普勒对这种远距作用的引力的看法,在以后物理学的万有引力、电磁力和核力的理论中,经常被采用,已成为范例。

    力的概念在经典力学中占有最根本的重要位置,牛顿在1664年就提出了力的定义是动量的时间变率(动量等于质量乘速度)。牛顿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是力的定性的定义,它规定力在什么条件下存在和在什么条件下它的作用不存在。牛顿第二定律给出了力的定量的定义,即力等于动量的时间变率,当质量不变时,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牛顿第二定律既可以被看做是质量的定义,也可以被看做是力的定义。前者把力看做是基本量,而质量看做是第二定律的导出量;后者则反之。牛顿第三定律指出,对于每一个力而言,必有一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存在。它指出所有力都是成对的,只有当两个物体在相互作用下才能实现。这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的惊人成就,是使超距作用的力的概念推广到物理学的其他分支去了。但是,牛顿并不能从物理上说清楚这种超距作用的概念,从而长期受到各方面的严厉批评。在历史上,有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曾指出,牛顿力学中的力的概念只是一种方法论性质的工具,或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东西。G.R.基尔霍夫、H.R.赫兹和E.马赫都认为很难说明力的概念的实质,但都肯定力是一种计算用的量,代表质量和加速度的积。当然,自从牛顿以后,力的概念对科学的进展贡献很大,没有力的概念,物理学就立刻失掉了理论的连贯一致性。19世纪,麦克斯韦总结了前人对电磁现象的研究,以场的概念为基础,建立了经典电动力学的基本方程,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促使人们怀疑超距作用力的概念。

    在物理世界中,物体的速度v被限制在一定的区间内:0≤v<c(c为真空中的光速),要知道物体在这个区间的运动规律,就必须应用相对论。力的定义依旧可采用力等于动量对时间的变化率,不过质量是随速率而变的,但此时所产生的加速度在一般情况下数值上不和力成正比,方向也并不和力的方向一致[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