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对象化与异化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对象化与异化

    

    在枟手稿枠中,“对象化”概念主要指实践主体把自身的理想目的、需求愿望、本质力量经过现实和客观活动贯注到外界客体之中,使人的生命及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性存在的过程。当然,马克思有时也在人被对象所规定、对象转化为人的存在的意义上使用“对象性”、“对象化”概念。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实践对象化,则明确界定为主客体之间双向互为的对象化。

    因此,马克思认为把外在性看作是双向对象化的有机统一,是指主体一方面将自身的本质和力量对象性外化出去,并通过这种外化的对象性活动现实地改造对象客体,从而创造出属人的对象世界;另一方面主体在外化的对象性活动过程中又受对象客体的规定和限制,必须认识和掌握对象客体的本性,并占有和扬弃对象世界。使主体的本质和力量以及对象世界重新回到自身,这就是客体对象的内化过程,亦即客体的主体化过程。

    人的实践活动和人作为对象性存在物的本质规定之一,它确证着人的对象性活动的现实性、实在性、客观性和感性的特征,而不应笼统地视为“异化”和“缺陷”。例如,马克思把实践的分工和劳动的交换看作是人的活动和人的类的本质力量的“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然外化了的表现”。通过批判和改造黑格尔的劳动对象化理论,马克思看到并合理地揭示出了黑格尔对象化理论的“伟大之处”:它把人的实践创造看作是一个过程,把实践的对象化看作重新占有、扬弃对象(即人们有时译为“非对象化”,有时译为“失去对象”之词的含义),和看作外化及其对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就劳动活动的积极意义而言,黑格尔认为“劳动是人在外化范围内或者作为外化了的人的自为的生成”[30]。黑格尔的这一观点是合理可取的,马克思也常常在客观性、现实性、感性、直观性以及主体的对象化的意义上,直接使用黑格尔的“外化”、“外在性”的范畴。

    双向对象化是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客体化和客体的本性、内容的主体化的有机统一。对实践主体说来,这种统一也就是主体被外化和客体被内化的统一。任何完整形态的对象化,都是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外化与内化的对立统一。双向对象化就是这种对立统一关系的“中性”形态和结果,是主体人的“主观活动与其物质内容的结合”,是任何时代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普遍具有的本质特性。在枟资本论枠中,马克思认为不应当把生产劳动、实践活动“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所具有的特殊社会性质结合在一起”的要素、特性与“属于同所有一定社会形式无关的、作为人与自然之问的永恒的劳动过程”的要素、特性混为一谈。

    因此,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首先要撇开各种特定的社会形式来加以考察”,而这样一来,生产劳动和实践活动就是指人用来实现主体和外界客体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是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按照对自己有用的方式来改变和占有外界客体的双向对象化过程[31]。生产劳动和实践活动的这种双向对象化本质,是一切形态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它是实践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对立统一的现实表现,是“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客观基础。

    但是,实践活动的双向对象化是通过主体的现实外化和客体的现实内化而实现的,一旦外化和内化出现过度的分离或对立,人的实践活动就会出现异化的现象。不错,在任何社会和历史时代,人的实践活动必然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外化和内化的双向对象化的统一过程,因为,对实践主体来说,如果只有外化的对象化——主体的客体化,而无内化的对象化——客体的主体化,那么,人的实践活动或者就成了无目的、无计划的盲目行为,或者实践主体就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非对象性存在的怪物了”。

    主体要继续生存和维持再实践的能力;实践活动本身要连续不断地进行下去,它就必须是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以一定的形式实现着主客体之间的外化和内化的双向对象化的。问题是,实践主体的本质和力量对象性地外化出去、并且现实地凝结成属人的对象世界后,主体自身的本质和力量就同外界客体的物质融为一体,就成了独立于主体自身的一种客观存在和外在于主体自身的类的(社会)存在。这种客观的独立性和外在性,实际上既意味着主体的本质和力量的现实确证和现实物化(因而可以说是人的本质和力量的实现,但这是单向的对象化和实现),同时也意味着使主体的本质和力量从主体那里分离、独立、外化出去的否定性特性,即这种分离、独立、外化的否定性形态的运动过程和属性,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不允许和主体自身无足够的能力使外化出去的本质力量重新合情合理地“收”回来(内化)的情况下,那就会导致异化现象的产生。因此,实践活动的对象性外化的特性,是产生实践活动异化性的客观基础和内在的可能性之根据。

    这就不难理解,对象化,特别是外化和异化概念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而马克思在谈到劳动、实践的“异化”时,往往同时并列出现“外化”的概念。虽然“外化”不直接等同于“异化”,但如果实践活动的“外化性”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外化到了完全独立于主体,甚至否定或反转过来奴役主体自身的话,那么,这种“外化”也就成了“异化”。显然,实践活动的对象化的外在性特点为异化的产生提供了某种客观的前提和可能性;而“异化”则是实践活动外在性的扭曲态和否定态的表现。

    在枟手稿枠的“异化劳动”一节中,马克思系统而深刻地分析了人的生产劳动,实践活动本身异化的主要环节,即实践主体(劳动者)的劳动同他的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实践主体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实践的、现实的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马克思认为,现实世界里的一切异化现象都根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本身。而人类的实践活动本身为什么会存在异化,即“人怎么使他的劳动外化、异化”?马克思认为这归根结底是一个“人本身”的问题,也就是人类自身及其本质力量的历史发展的问题。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某种形态和某种程度的异化现象。只有到了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之间达到全面、和谐、自由的双向对象化的历史阶段,人类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异化现象。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