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两害相形,当取其轻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两害相形,当取其轻

    就全局观之,则两利相形,当取其重;两害相形,当取其轻。又不得不舍小而图大,舍其枝叶而图其本根。

    就全局来看,两种利益相比较,要舍小利取大利,两种害处相比较,要舍大害,就小害。还要注意舍小利图大计,舍掉枝叶小事,保住大的根本。

    在工作中应当重点关注那些与目标密切相关的材料,而那些不重要的、对整件事情的发展影响不大的,就不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做事情时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抓住重点,舍弃枝节十分重要。大凡成功人士都喜欢运用重点思维来处理自己的工作。

    咸丰八年(1858年)六月曾国藩奉命领军支援浙江,截击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部。但是湘军进入江西南部,还没有抵达浙江,就遭到太平军的围堵,陷入三面受敌的被动局势。

    为改变这一处境,咸丰九年(1859年)正月曾国藩向皇帝呈递了著名的《通筹全局折》,其中提到:“就全局观之,则两利相形,当取其重;两害相形,当取其轻。又不得不舍小而图大,舍其枝叶而图本根。”

    曾国藩以此思想进行战略布局,决定集中湘军兵力攻打赣北,夺回景德镇,进而谋取安徽。在这以后的两年时间里,为实现这一计划,曾国藩曾经三次婉拒咸丰的命令。

    第一次是在咸丰九年(1859年)六月,朝廷侦知石达开有入川迹象,于是派曾国藩率部“赴四川夔州扼守”。但是曾国藩认为,如果要守住四川,就必须分兵万余人,可是一旦兵力减弱,江西战场的形势就很有可能严重恶化,最后很可能落得个四川并无战事,而费尽心血打下的江西重新失于敌手。经过认真的思考和分析,曾国藩上书皇帝详细阐述了自己的顾虑和严峻的局势,请求皇帝撤回成命。

    第二次是在咸丰十年(1860年)三月,太平军攻破清军的江南大营,四月,太平军相继占领苏州、常州,并继续向浙江前进。江南是清廷重要的财政来源,是必不可失的重地,于是朝廷令曾国藩“统领所部各军,探明道路,赴援苏常,以顾大局”。但是此时曾国荃正率湘军在安庆与太平军作战,情况也不容乐观,于是曾国藩在朝廷连发八道谕旨的情况下上了一本《苏、常、无锡失陷,遵旨通筹全局,并办理大概情形折》,阐释了自己对大局的认识,拒绝了率军赴援的命令。

    第三次是在咸丰十年(1860年)十月,英法以“修约”为借口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帝逃往避暑山庄避难,并令曾国藩派兵北上勤王。而此时,正是安庆战事的危急关头,实在无暇分身,于是采取李鸿章的建议,上书请旨而利用奏章递送和圣旨下达的时间,拖延出兵,后来清廷与列强达成了和议,北上勤王之事不了了之。

    违抗皇帝的命令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很可能会得罪皇帝,失去皇帝的信任,如果认真追究的话,轻则会背上不忠不义的罪名,重则面临欺君犯上的指控甚至会被处以极刑。但是曾国藩秉承舍小图大的思想,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从大局出发,权衡利弊,只采取获利最大的行动,解决危害最重的问题,将兵力用在刀刃上,做好最重要、最紧急的事。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发展道路,面临着人生无数次的抉择。那些懂得正确取舍的人,才能轻装上阵,目标集中,驾驭自己的命运。人的一生离不开选择,生活中随时都面临着选择。选择的对与错将直接影响人生,决定着人生的成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当我们面临选择时,必须学会放弃。

    放弃,并不意味着失败。放弃小的利益,是为了得到更大的利益。法国作家和艺术家杜拉斯曾说:“人之一生,不可能什么东西都能得到,总有可惜的事情,总有放弃的东西。不会放弃,就会变得极端贪婪,结果什么东西都得不到。”选择和放弃都是人生的智慧,太执着,占有欲太强只能使自己的人生无法承受。理智选择,果断放弃才能让自己轻装上阵,走向成功。

    生活中的事情千头万绪,十分琐碎,一定要抓住重点,有所取舍,才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在现代社会中,竞争日趋激烈,每个人的生存压力也越来越重,于是很多人都变得“贪心”起来。追求越多,失望也越深,所以,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好人生的取舍。

    放弃,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豁达,有了它,人才有坦然的心境,生活才会阳光灿烂。人的一生很短暂,有限的精力不可能把方方面面都顾及到,而世界上又有那么多炫目的东西,这时候,放弃就成了一种大智慧。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