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第一节 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一、何谓教学基本功

    (一)教学基本功的概念

    可能由于“基本功”也是一个日常的生活用语,我们会觉得教学基本功的内涵是不言自明的。但是,如果时代发展自然淘汰了某些公认的教学基本功,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何谓教学基本功?新的时代背景之下需要哪些新的教学基本功?

    一般而言,所谓基本功是指完成某项工作或做好某件事所必需的条件性的技能和技巧。推而言之,所谓教学基本功即指教师完成教学工作所必需的条件性的技能和技巧。这里的“条件性”旨在说明教学基本功是教师完成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一个教师要是不具备这些条件,教学工作将无法完成,尽管有了这些条件,教学工作也未必成功。

    在多数相关教育文献中,教学基本功与专业技能、职业技能、教学基本技能等词汇是等同或混用的,但是,本文还是坚持使用教学基本功一词,这主要是考虑到“基本功”这个词很具有包容性和概括性,一方面它强调了“基础性”,另一方面它比“技能”一词更具有概括性。它所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操作性的技能,而且还包括与技能相关的实践知识和实践智慧。

    (二)教师教学基本功的特点

    1.共同性

    教学基本功是所有教师都必须掌握的。它既不是某些教师的特权,也不是个别教师的天赋。它是使教师成其为教师的基本资格。教学基本功可以是教学风格、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但它本身并不是教学风格,也不是教学艺术。

    2.基础性

    教师完成教学工作,履行教学职责需要多种实践的能力和智慧。教学基本功是其中最基础的那部分实践能力和智慧。它为教师履行职责所需要的其他高级智慧奠定基础并提供条件。例如,普通话为教师口语表达提供基础,口语表达又为教师的人际沟通提供基础。

    3.习得性

    教学基本功是每个教师都必须掌握的,它是后天习得的,是可以训练和培养的。因此,我们在讨论教学基本功的问题时,要明确我们是否在讨论某种可习得的而不只是属于个人天赋的某种能力或专长。

    4.专业性

    不同专业领域都有相应的基本功。如中医强调望、闻、问、切,相声演员要求说、笑、逗、唱。教师教学需要什么样的基本功,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专业特征。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多数文章将教学基本功与专业技能或职业技能混用有一定的合理性。

    5.时代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专业自身也会不断成熟、完善或走向自我否定。专业的成熟或更新,对专业人员在专业基本功方面的要求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在一个专业的‘‘常规”发展时期,要求从业人员应具备的专业基本功往往具有一定的恒定性。但是,在一个专业的“非常规”发展时期,要求从业人员的专业基本功往往体现时代的特点。因此,在思考教师专业基本功的问题时,必须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脉搏。

    二、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的重要性

    一是一位青年语文教师上的古诗词欣赏课。应当说,这堂课的教学环节安排是紧凑的,教者是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的,没有包办代替,注意启发,能悉心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古诗词中丰富的思想内容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很是娴熟,其声、光、电、色的动画制作很是神奇,而所选播的背景音乐也悠扬动听,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理念的有机结合。其中最能体现教者开放教学新理念的是这样一个环节:学生可以对教师自由发问。然而,就在这一环节上出了一点小问题:教者临时引用了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一诗,把其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给教成“满园春色关不住”!而且要求学生照此当场大声背诵。其时,就有学生在座位上嘀咕,小声为之纠正,但不知教者是真不知,还是为了维护面子,回答说是两者差不多,只不过是版本不同而已。

    这当然不是版本的问题,而是教者不明绝句声律所致。尽管这两个词顺序颠倒一下,并不妨碍全诗意思的表达,但照格律诗的声律要求来看,绝句或律诗的每两句字音总是平仄相对,也就是常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如果这位教师有一定的古诗词修养,那么,按其下句的“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声律推断,原词序显然应当是“春色满园”。

    另一节课上,一个语文教师居然想当然地把古代的“悼亡诗”解释成:“悼念亲友、老师或前贤的诗歌”。而事实上,古代的“悼亡诗”是专指悼念亡妻之作。

    由这两堂课笔者不由想到,在特别重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力求少讲、精讲的新课程理念氛围里,在多媒体教育技术被广泛运用到教学中来的时尚下,那些扎实的、过硬的学科“旧功夫”、专业“老底子”似乎过时了,不受人重视了。总有人以为有了先进的课件,自可代替过去为打好学科专业功底的“笨功夫”、“死功夫”类的学习了。如,语文教师并不需要熟练而准确地背诵出几百篇的古诗文,也不必对写得一手好字而孜孜以求了……这实在有澄清的必要。

    在某中学的青年节教师汇报课上,一位年轻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上了一节生动、活泼的语文课。然而在黑板上,他除了歪歪扭扭地写出该课的标题之外,再没有任何板书。

    我们要凸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角意识,教师力求当好配角和参谋;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上课,当然可以收到多快好省的功效,但这不能削弱和代替教师对学科专业知识的全面的足够的掌握。因为教师只有厚实的功底,他运用起来才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教给学生时也才会左右逢源,举重若轻,而学生学起来也才能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因为,只有“独上高楼”,才能“望尽天涯路”。试想,一名语文教师自己所读无多,所背不实,书写欠雅,他又怎么能有效地影响学生认真、踏实,甚至是痴迷地学习语文?反之,倘若教师能有几百篇(首)诗文烂熟于心,脱口而出,写得一手好文章,那他就能更感性更有说服力地传达出汉语的美来。这种现身说法,比起苦口婆心的说教,要有力得多。现在有些名校招聘教师,上一堂课已不再是一种主要录用的依据,还要考核应聘者全面的系统的学科专业基础,如限时即兴演讲,当场命题小论文写作等,这是十分内行的明智之举。

    我们再来看看全国小学界闻名遐迩的特级教师窦桂梅是如何打下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从而走向成功的。

    1967年4月,窦桂梅出生在吉林省蛟河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她是姐弟四人中的老大。山村艰苦的生活孕育了她坚毅向上的个性。父亲早年曾经做过老师,这件事对年幼的窦桂梅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当一名老师很早就成了她心中的愿望。

    1982年,15岁的窦桂梅考入吉林师范学校学习,这让窦桂梅“高兴得几天几夜都没有睡着觉”。在师范学校读书期间,窦桂梅凭着勤奋与刻苦,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写字、画画、唱歌、演讲、指挥、弹奏样样出色。4年后,窦桂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做文书工作。同学们向她投来了羡慕的目光,但此时的窦桂梅心里却并不情愿。她认为自己既然学习了四年的师范专业,未来的人生之路应该是站到讲台上成为一名好教师。于是,她跑到市教委,去找各方面的领导,“我想找个小学去工作,让我当老师吧。”

    窦桂梅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她被改派到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工作。报到后走出学校的窦桂梅竞高兴得一个人偷偷地哭了起来,“我终于是一名真正的老师了!”

    由于分配得太晚,第一实验小学刚刚对教师进行了定岗定编改革,教学一线上的岗位已经排满,窦桂梅被安排到教务处做辅助教学工作。在这个岗位,窦桂梅干了将近5年。这期间她先后教过语文、音乐、数学、美术、自然常识、思想品德等多门课程。每一次代课,窦桂梅都全力以赴,力争做到最好。代数学课时,所带班级成绩名列前茅;代音乐课时,上过大型公开课。在几年的辅助教学实践中,窦桂梅渐渐地感觉自己最喜欢的课程是语文,这期间窦桂梅曾多次恳求学校领导让她担任语文课老师。

    要想在教学一线做老师,必须先在公开课上得到大家的认可,有领导、专家指导的公开课更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好机会。窦桂梅找到校长,主动要求上公开课。有过30多年工作经验的老校长还没有见过主动争取上公开课的教师,于是,校长安排窦桂梅先在年级组内练兵。她三天两头请领导专家听课,每一次接受领导评课时窦桂梅都会郑重地把本子打开念道:“上节课您告诉我有以下几条缺点,您看这节课我改了多少。”她用录音机把自己讲课的过程录下来,回家后再反复听,把发现的问题记在本子上,争取在下堂课上改进。

    1992年5月,窦桂梅终于有了一次上公开课的机会,她为自己选了《王二小》这一课。窦桂梅为此做了精心准备,她甚至把课堂的45分钟时间分成2700秒来准备,因为她不希望等待了5年的机遇从自己的身边轻易溜走。一次次的课堂设计,一次次地推翻重来。第二天就要上公开课了,下班之后,窦桂梅一个人留下来做最后一次试讲。此时,在她的眼里,台下那一排排空空的座位就是一排排可爱的学生。由于太投入,她竞忘了去托儿所接孩子,托儿所阿姨等不及了,把孩子送到了教室。于是窦桂梅就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拿着粉笔继续演练。

    由于窦桂梅在公开课上巧妙的情境营造,生动的语言感染,真诚的师生交流,加上《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感人歌声,打动了在场的所有学生和听课教师,有的学生甚至激动得流下了眼泪。窦桂梅从此一鸣惊人,此后,她有了更多的机会在省、市级公开课中得到锻炼,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1995年和1997年,她先后两次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小学语文教学大赛,均获一等奖。

    窦桂梅老师的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命的教育,是一种将自己的全身心投入了的教育;窦桂梅老师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和学生共同参与、一起走过的过程,她和她的学生一起成长,一起欢笑沉思。我们看到她的成功,暗自艳羡,却没有看到她背后付出的艰辛!

    窦桂梅老师的成功,无非是积累、运用、再积累、再运用,反复循环,如此而已。至于厚积薄发,不过是水到渠成而已。

    三、新课程下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功

    (一)课堂设计的基本功

    我们经常看到区分教师之类的话,如“教书匠”与“教育家”,“庸师”与“名师”等。实际上,同样是师范学校培养出来的教师,他们的成长之路之所以不同,不仅是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基本条件、学识与能力,更取决于他的观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观念决定命运”。一位教师要想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高级工程师;既然是工程师就得学会设计。因此,一位好教师实际上是一位课堂教学的设计师。教师课堂设计的艺术水平,就是区分“教书匠”与“教育家”的分水岭。

    1.课堂设计主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课堂策略的体现。怎样的教学策略就会诞生怎样的教学设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老师表演的地方”,“课堂是学生解决旧问题,产生新问题的地方”,“课堂是师生情感———信息交流的地方”、“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与诱导者”等,都是新课程下必须得到全体教师逐步贯彻落实的理念。这些新理念新追求将会改变老师的课堂设计的基点与目标。

    (2)课堂方式的选择。这次新课程改革主要有三点任务———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其核心任务是转变方式,尤其是学生转变。传统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是: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现代学习方式的最基本特征是:主动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这就要求教师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是先学后教呢,还是先教后学?是自主学习呢,还是合作与自主并重?是统一要求学生呢,还是关注他们个性学习方法的养成?是创设情境让他们体验知识形成过程呢,还是直接告诉答案?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来完成课堂教学呢,还重是复课文内容单向传授?只有认真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转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

    (3)课堂结构的构建。对于课堂结构可以采用“三分课堂论”:每节课持续授课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保证10分钟;学生当堂训练、当堂反馈的时间不少于10分钟。这绝不是机械的划分,而是新课程下对课堂结构的导向性的决策。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没有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保证,没有留给学生时间进行当堂训练,把该理解运用知识的程序留到完成家庭作业中,这样的课堂是无“自主、合作、探究”可言的。

    (4)课堂目标的确定。教师在设计一节课时要十分清楚,这节课重点要让全体学生掌握什么知识,进行怎样的技能训练,切忌面面俱到、求全贪多。要知道学生是有自学潜能的,学生的自学习惯与自学能力是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起来的。许多知识是学生可以在教师明确的课堂指令下、通过独立思考与完成练习的过程来达到理解并学会运用的。如果一节课老师要想什么问题都讲深讲透,实际上反而是什么问题都讲不清楚。

    (5)当堂训练的落实。有经验的教师一定会追求当堂解决学生学习问题,最主要的训练会安排时间让学生在课堂内完成。“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可以说是判断一节课是否是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的主要标志。如果教师无法“挤”出时间让学生当堂训练,就会出现把最重要的训练与反馈环节遗失在课外的问题,这就是新课程实验区出现学生两极分化更严重的原因之一。教师在设计时要采取措施保证学生有当堂训练的时间,选择好当堂训练的内容与形式,并有相应的检查落实措施。

    2.编写学案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课堂设计过程中,要时刻以“学生怎样学”为出发点,设计出关注学生在学什么、怎样学的学案来。当课堂设计教案在教师在脑中初步形成框架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着手把它变成书面的学案。编写书面学案是课堂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应注意坚持做到“三性”,即规范性、创新性、实用性。

    学案的规范性。根据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在学案中应体现以下几个项目。

    第一,目标三维。这是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传统课堂中,课堂教学主要是以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为目标,是单维目标;在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要重视知识形成背景、形成过程的教学,还应该重视在知识生成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说,学生是在什么课堂学习环境下,在怎样的心境中,通过学习什么来获得知识与技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并不是孤立、并行的关系,而是以知识和能力为载体、其他两维融于其中,整体推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我们要按照《课标》所提出来的要求:“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学科教学的主线只有一条,那就是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是学科的主要特点所在,其在学科教学中的首要地位不能动摇。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知识与能力这条教学的主线来设计课堂,千万不要搞形式主义,把三维目标责任制分离开来。

    第二,活动高效。何谓活动呢?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不仅指学生的形体要活,更重要的是思维要活;不仅是老师动起来,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动”———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课堂活动主要是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动起来,学生如何进行高效的活动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在课堂设计中可将教案页面分为三列:第一列是知识内容,第二列是学生活动,第三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的安排要在学生思维活动的调动方面下功夫,教师活动则主要考虑如何引导与调动学生思维和积极性,同时考虑课堂气氛的营造。整个课堂程序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有逻辑性,要干脆利落,不搞形式主义。

    第三,反思总评。在教案中突出课堂教学反思(又称教后记)这一栏,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反思课堂是为了改进课堂教师要把对下节课、下一年同一节课有用的东西写在“教后记”里。特别是对于下节课需要注意的问题要认真详细地记录,不要泛泛而谈。比如,要明确记载本节课堂教学中出现在的易错问题,某些学生在课堂中帮助其他同学特别需要记载的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好人好事,以备在下节课堂上或课堂时间里,用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

    第四,教程简明。无论怎样改革,课堂教学都不能放弃“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总要求。在学案编写过程中,也要提醒教师注意做到教学程序的简单与明了。一节课仅40分钟到45分钟,有的地区正在进行一节课30分钟的改革尝试。如果一节课有过多的教学程序,那么教师就只能忙于完成“教案剧”了。在“全国某某学科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教学录像中,我们看到的是一节课中那位女教师,完成了多达8个课堂演示实验,学生讨论多达5次,每次仅几十秒钟到一分钟左右,这样的课堂设计给人的印象就是表演课,是中看不中用的假课。

    (2)学案的创新性。对于教师的成长来说,最大的障碍就是缺乏改革创新的激情。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的:一位不思进取的教师,即使是教了20年的书,也只不过是教了一年基础上的20次重复。课堂设计的创新体现在学案编写之中。创新性的学案应该是根据不同课型、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课堂教学程序与教学形式的学案;创新性的学案还应当是课型正确、结构新颖、方式得当、教法灵活的学案。对于学案的总要求是:编写具有自己特色的与众不同的学案,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感受到新鲜与好奇。这当然是理想化的追求,却是年轻教师应当努力的方向。

    (3)学案的实用性。科学美观、简明实用,这也许是对教师编写学案最基本的要求。我们经常见到一些老师要求学生在写作业的时候,把题目内容先抄一遍,甚至有的教师在课堂训练时也要学生先抄题目,还美其名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是非常浪费时间的一种愚蠢做法。同样,在编写学案时我们提倡教师要把在课堂上用的内容写入学案中,坚决反对把教材里有的内容抄到学案里。如果学校还有这样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应毫不迟疑地坚决摒除。我们提倡学案编写可采用:知识内容的问题式、师生活动的菜谱式、三维目标责任制的整合式、教后反思的实录式。学案要简明不要冗长,要科学实用不要表面装潢;要提倡编写电子版的学案,以便于今后的修改补充完善,以减少教师大量的重复劳动,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生当中去。

    3.学习新课应当注意的八个方面

    所谓学习新课,就在于过去说的讲授新课。在现代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与学生双向交流,共同学习而不再是单向传授。这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集中表现,也是教师效果的主要实现途径。要达到较高的学习新课的境界,需要注意以下八个方面的“小问题”。

    (1)教学策略。坚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有素的原则;坚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原则;坚持压缩课堂讲授时间、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的原则;坚持精讲精练、重视笔头的原则;坚持把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的希望寄托于课堂、寄托于学生的原则;让学生表现于课堂、感情寄予课堂、享受课堂的原则;让掌声、笑声、欢呼声在课堂上响起的原则;教师要带着三件宝贝———“爱心、激情与微笑”走进教室的原则等。

    (2)教学方式。教师要坚定不移地向着“自主、合作、探究”这个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教学主方式转变。因为,这是世界性的现代学习的方式的总体特征。教师们要大力推广“学习小组制”、“学科小先生制”、“合作学习制”。在大班额下的班级授课制中,建立学生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管理;以“学科小先生”来进行课堂辅助教学,及时解决每位学生的具体学习问题,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采用小组间、小组内的合作学习形式等。所有这些都是经过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的方式。

    (3)教师形体。每节课面对几十位学生百余只眼睛的45分钟扫描,教师的外表形象直接影响着他在学生中的威信与课堂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衣着得体,保持头发的整洁美观,特别防止衣服上出现头皮屑;注意保持一天三餐后刷牙漱口的好习惯,保证口腔的清洁卫生;经常修剪指甲,不让学生看到教师有“一手黑指”;保证讲话时不要唾沫飞溅,不要有不雅观的附加表情。女教师可适当化淡妆,男教师也要讲究衣着。

    (4)教学语言。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做到规范文明、音量适中、语速正常、抑扬顿挫、饱含着教师的感情色彩。特别是教师要苦练普通话读音,准确、清晰、生动的教学语言是学生的一种享受。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英语教师要用标准的课堂英语来进行授课,其他学科教师都要坚持用普通话来进行教学,要避免使用方言来教学。注意使用礼节性、激励性、创新性语言,如请坐下、谢谢、对不起、很好、不错、我很高兴、相信你会做得更好、建议大家掌声鼓励、你的回答与众不同、你的解法很独特……

    (5)上课姿势。教师上课时宜站立为主,既要站在讲台上,也要学会站在学生中间;站的位置要科学合理,不要不经意地把学生看板书的视线遮住;要适当地走动,切忌经常走动,边走边讲。因为,不断变换的教师位置会影响学生视线与注意力的集中。

    (6)授课表情。学生是察言观色的能手。教师的表情与目光,是学生学习心态的晴雨表。教师在课堂上要多些微笑、少些愤怒;多些丰富多彩、少些呆板生硬;要在进教室之前调整自己的心境,给学生以神采奕奕、乐观向上的感觉。

    (7)教师目光。教师在上课时目光要慈祥,要目视全体,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课堂表现;同时关注特殊的学生个体,给予后进生以更多的关注;切忌眼睛盯住黑板或回答问题的学生,而把其他学生从“淡望”直到淡忘。

    (8)教学手势。教师的教学手势就是教学中重要的媒体之一。教学手势的形象直观与恰当应用会大大提高教学的生动性与吸引力。教师必须掌握正确的规范的课堂手势。如请学生发言的手势、对学生表示欣赏的手势、配合教学内容的形象化手势等,都要有恰当的表现形式,不可使用会给学生带伤害、误导、引起学生误解的手势。

    4.学生板演的技巧

    学生课堂板演是教师检查课堂教学效果、落实课堂重要内容、为全体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创造个体表现机会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课堂教学好形式。学生板演的技巧主要是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样的问题需要板演。能够体现教学内容的典型问题,全体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问题,必须通过笔头训练才能掌握的问题,多数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问题,需要学生观察解题过程的问题等才需要板演。如果只是个别学生出现的小问题,则无需进行课堂板演。

    (2)学生板演的程序。缺乏经验的年轻教师往往会一提出问题,就指定某位学生上台板演。事实上,这样的课堂处理会让大多数不自觉学习的学生失去参与课堂的机会。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先向全体学生展示问题,待全体学生进人状态后,悄悄指定几位学生上台板演,还要巡视台下全体学生的动笔情况,并进行有实质性的个别指导与小组指导。如果能够动用“学科小先生”,就会大大提高课堂个别指导的效果,达到充分利用课堂资源的目的。

    (3)学生板演的要求。需要板演的问题展示出来后,教师要把要求说清楚。要有明确的板演目标,要求全体动笔,并给定大约的完成时间,预告完成任务后,让全体学生都“先练后看”,从而达到板演的最佳效果。切忌教师口述板演题目,或当场花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在黑板上定题目(题目应预先写好),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益。

    (4)参加板演的人数。课堂板演是教师为学生创造成功体验的好机会,要尽量使上台的学生更多地得到成功的体验。我们不反对让学生有“错误体验”的机会,但要尽可能找准对象,减少错误体验的学生人数。板演的人数两个比一个好,三个比两个好,一般板演的人数2~3个为宜,不要让偌大的黑板只为一位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

    (5)板演之后评点。可让板演的某位学生自评,或让没有上台机会的学生点评,教师可在学生尽情表现后再进行点评总结。那种教师替代学生进行点评和策略是应该摒弃的。

    (6)板演效果显著的检测。既然板演的问题都是主要的典型的问题,那么就要让学生通过板演真正达到全员过关的要求。最有力的保障措施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动笔完成任务———一道类似于板演问题的题目,教师要通过学习小组与自己巡查,来保证全体学生的共同掌握。

    (二)课堂提问的基本功

    我们经常见到一些缺乏经验的年轻教师,先指定一位学生,然后提出问题,有的老师则为了“方便、省时”,对着一位站立的学生连续提好几个问题。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全体学生的思维调动,是不符合课堂教学常规的。因为,教师是为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教学,就应当面向全班学生提问题。在课堂提问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课堂提问的程序

    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先展示明确的问题,提出具体的作答要求,再留出适当的时间给全体学生思考。在获得学生的许可后,再指定学生或学习小组进行回答或自由抢答。不可以先指定某位学生,然后再提出问题;更不应该面对一位学生连续提出多个问题。这样的提问不利于全体学生的课堂思维参与,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

    2.课堂提问的方法

    一位教龄不短的中学历史教师一走进教室,在没有任何课堂的调动下,就连续给学生提出五个大问题,而且每个问题的题目都非常长。当她一口气说完”这五个题目后补了一句话:“请思考老师刚才所提到五个问题。”这样的课堂提问简直是在干扰学生正常思维。有哪位学生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能记住老师口述的五个问题,而且逐个去主动回答呢?

    对于简短的单个问题的提问,可以用教师口述的形式,但要注意提出的问题表述要清晰、要求要明确;对于较长的问题或多个问题,应尽可能事先用小黑板、多媒体展示台或学习提纲直接展示出来。这样既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又让学生有反复阅读理解题意的机会。

    3.课堂提问的对象

    提问的对象可分以下几种类型。

    (1)“示范型学生”。指解题能力强、解题过程规范的学生。主要是为了给全班学生提供解题全过程的范例。

    (2)“体验型学生”。估计可以成功解决这个问题,并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三是“表现型学生”———解这类问题是他的特长,让他板演是为了展示他的特长,让他在全班学生面前有表现特长的机会。

    (3)“关注型学生”。这是学习成绩较差的、需要得到教师特别关注的学生。在提出较简单的问题时,可以有意提问这类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也能分享到课堂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科学习的兴趣。

    4.课堂提问的内容

    需要提问的问题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阅读填空式”。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或指定的材料即可回答的问题,只不过把课文内容中被老师拿掉的句子补上即可。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或指定的材料。

    (2)“范例式”。给学生提供一个答题的范例,特别是说理题、解释题、分析题之类的答题规范。

    (3)“强化式”。需要特别得到全班学生记忆强化的内容。

    (4)“辨析式”。学生容易错容易混的、特别需要辨析的内容。

    (5)“归纳式”。通过提问可归纳出一种题目的解题思路,一类问题的基本解法,某章节课文的概括与总结。

    (6)“运用式”。概念、规律、结论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书本知识如何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7)“拓展式”。书本知识的拓展与补充的内容,与最新科技、时政、时尚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以上这些内容最需要通过教师的提问来得到强化记忆、加深理解、学会应用。

    5.课堂提问的方式

    (1)“口头提问”。简单的问题、叙述起来比较简明的问题。

    (2)“文字提问”。题目比较长、叙述起来学生容易听混淆的问题,则要事先用小黑板、多媒体展示台或课堂提纲来展示题目。

    (3)“情境提问”。需要在一个问题情境中展示的问题。

    (4)“学生提问”。学生向老师提问,某位学生向其他学生提问,某个学习小组向其他学习小组提问等。

    (三)课堂调动的基本功

    如果你想成为一位好老师,首先要成为一位具有很高课堂调动艺术的大师。这不是对教师的过高要求,而是对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基本要求”。因为,他们所面对的部分学生的难教程度是城市教师所无法想象的,更是某些专家所无法理解的。面对普遍的“学生课堂睡觉问题”,教师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取决于其课堂调动的效果。我曾提出“为了调动课堂,教师要不择手段”的呼吁,就是对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课堂睡觉现象的无奈选择。

    课堂调动包括课堂调动与激励。课堂调动包括三类:一是形体调整,是指课堂上学生听课姿势、读书习惯、写字姿态的调整。比如,当进行重点内容的学习或是长时间持续讲授时,教师要调整全班学生的坐姿与注意力,保证学生以最佳的状态配合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二是心理调动,是指学生思维积极性的调动。主要办法是通过课堂激励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思维调动,是指学生思维积极性的调动。主要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习(也就是本书中提到的课堂教学的问题化)。根据调动时间的不同可分为课前调动、课堂调动与课后调动三种。

    1.课前调动的常见办法

    通过学生讲故事、讲笑话、新闻报道、时政演讲、学生独唱或集体歌唱、学生才艺表演、学生朗诵、教学情境演示、教师集体鼓动、个体表扬、微笑、期望等多种途径。

    2.课堂调动的常见办法

    当教师讲到重点内容时,要调整学生的坐姿与注意力,提出学生容易达到的课堂小目标,采用讲练结合、听说结合、全体朗读、分小组开展学习竞赛、掌声鼓励、课中操(手指操、头操、脚操)等多种课堂调动办法,以期实现课堂气氛的营造,达到全班学生思维最活跃的程度。

    3.课后调动的常见办法

    (1)表扬性调动。针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情况及上课情况进行表扬。

    (2)肯定性调动。针对学生特长与课堂表现,给学生以个体表现、小组表现的机会。

    (3)期待性调动。教师可以通过简短的作业批阅、试卷批语等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对学生进行有依据的肯定与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殷切期望,产生学习的激情与动力。

    (四)课堂评价的基本功

    发展性评价是一种旨在注重学生自我参照的评价,即把评价结果跟学生以前的表现进行对比,注重对学生表现全面的全程的考查。从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学生的“将来”和“发展”。课堂评价的主体是学生,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激励学生,引导学生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潜能和特长,同时给予学生提示与帮助,促进学生不断进取与发展。课堂评价应注意以下三点。

    1.课堂评价谋略

    尽量多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找到激励学生的依据,让被激励的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是符合实际情况、真实可信的;对学生的评价尽量多用个别鼓励,慎用当众表扬,要力避滥用表扬;对于个别学生犯规现象,说话要留余地。在批评学生中存在的某种现象时,应多加上个“极个别”、“少数”等界定语,避免对其他无辜学生的伤害;需要进行集体批评时,也要做到对事不对人。最好能够做到先“设身处地”地为犯错学生着想,然后提出批评意见,这样的批评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2.课堂评价形式

    课堂评价形式主要有教师口头评价、文字评价、表情评价、动作评价与学生互评等。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权威的象征。教师一句真诚的鼓励、一副慈祥的笑脸、一束赞赏的目光、一只肯定的大拇指,都可能在学生身上发挥神奇的作用。教师在主持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时刻留意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以巩固学生或许是“偶然”冒出的好表现。在学生进行课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要具体关注到某位学生,帮助他解决一两个具体问题或给予一些关注。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你昨天的课堂联系完成的很好”、“你这节课的提出的问题很有质量”、“你今天的回答声音特别大,很好”之类的鼓励,实践证明这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值得普遍推广。

    3.课堂评价内容

    课堂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出勤情况、课前演讲情况、课堂提问情况、课堂练习完成情况、课堂测试情况、课堂参与情况、听课注意力情况、课堂上帮助同学情况、板演情况等。

    (五)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基本功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焦点,也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重要标志。实现这一整合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信息素养、技能准备决定了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和效果。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准备的第一位的新的基本功就是在教学中整合现代信息技术。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境界”。

    1.教学演示

    这包括:借助于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将文本的教材内容转换为更为直观生动的超文本形式的教学材料,如电子教案、PowerPoint演示文稿;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相关教学课件、网上课程;等等。多媒体演示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而且可以增强学习内容的直观性,提升教学的效果。

    2.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库,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具备最基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善于从网络的节点和连接中不断地获取教学材料和信息,开发和利用网上的各种课程资源,扩充学生的视野,拓展课程的内容。在这一水平上,信息技术不再仅是演示的工具,而是学生学习的资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3.构建交互式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高境界是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技术重构课堂学习环境,如构建网上学习社区、网上论坛等新的教学平台等。在新的学习环境中,教师不再是惟一的教学信息源,课堂不再是唯一的教学场所;教学过程不再只是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授;新的学习环境渗透着一种信息的文化,它将充分展示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性、个性化的特点,并利用这些特点实现新课程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方法及课程整合的目标。构建这样的学习环境需要教师全面把握现代信息技术的特征和功能,善于寻找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结合点和融合域,并能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技术。

    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要运用多种手段。每个教师都得勤学苦练,练出过硬的基本功,才能使教学上升到新水平。教师每天都应该在上公开课,教师的创造之花要绽放在公开课的舞台上。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