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统计分析的步骤和比较分析方法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统计分析的步骤和比较分析方法

    9.3.1 统计分析的步骤

    统计分析根据分析目的及其研究重点的不同,可以选取不同的形式。 但无论何种形式,其基本程序是相同的。 一般来说,统计分析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1)确定分析目的并选定分析题目

    在进行统计分析之前,首先必须明确分析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只有明确了分析目的,统计分析各阶段的工作才能围绕着分析目的来进行,从而达到节时省力,提高分析质量的效果。

    确定统计分析的目的关键在选题,要做到目的明确,选题准确。 一般来说,课题的选择要根据客观的需要,如社会热点话题、有争论的难点问题或社会中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等。 不管所选定的题目源于哪个方面,应当是关键性的、有一定预见性的问题,并且是在现有条件下能够完成的。

    2)拟订分析提纲,设计课题研究的计划

    分析提纲是整个分析工作的指导性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①分析研究的对象、内容;

    ②分析的目标、要求;

    ③列出分析思路的大纲和细目;

    ④分析所需要的资料及其来源、资料取得的方式、方法;

    ⑤整个分析工作过程的步骤和分工。

    分析提纲确定以后,在实际分析研究中,可以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随时进行补充和修改。

    3)搜集、鉴别和整理资料

    统计分析要以统计数据资料为基础,因此,课题选定之后,首要的一步就是用各种方法调查、搜集大量的、客观的、可靠的资料。 资料的搜集,要围绕分析题目,按照分析提纲的要求来进行,并在搜集过程中将各种方法结合运用。

    由于资料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资料又有新资料,既有同行业的资料又有相关单位的资料,同时还有一些补充资料,而且其来源渠道不同,在总体范围、指标口径、计算方法等方面都会有一些差别,因此有必要对所取得的资料进行鉴别。 应根据具体情况对资料的范围、口径、计算方法以及价格进行必要的调整、换算,使其能够进行动态对比或横向对比。

    在对统计资料进行鉴别之后,还要根据分析的目的及要求,对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加工处理和间接推算,从中筛选出有用的资料,作为统计分析的直接依据。

    4)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面对大量资料,统计分析人员要利用统计特有的分析方法,既要进行静态分析又要进行动态分析,既要分析结构又要比较总量,从而考察事物的发展变化,研究事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并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5)根据分析结果,写出统计分析报告

    统计分析的结果是写出统计分析报告。 它是统计分析的最后程序,集中体现研究的最终成果。 分析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①基本情况概述;

    ②分析发现的问题及主要成绩;

    ③问题产生的原因;

    ④提出改进意见。

    撰写统计分析报告时,须注意紧扣主题,从分析现象总体的基本数量关系入手,结合有关情况和事实,进行科学的归纳、总结、推断和论证,做到中心突出,层次清晰,简明扼要,在阐明观点的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9.3.2 比较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的方法很多,如前面各章所述的统计分组法、因素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等,但是最常用的方法是比较分析法。

    1)比较分析法的概念和作用

    比较分析法是将企业的统计指标所反映的实际数量状况与有关指标进行对比,计算出数量上的差别和变化,以分析企业实际指标与有关指标之间的对比关系,进而对企业的实际状况作出评价和判断的思维过程。 比较分析法是统计综合分析中基本的、常用的方法,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便于更深入、更明确地认识事物,对事物的本质作出评价。 某一个单独的统计指标或一群统计指标只能说明总体的实际数量状况,而不能反映总体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方向以及在众多总体中的地位。 只有经过综合分析比较,从数量的差别和变化,才能更深入、更明确地认识事物,帮助人们作出评价。

    ②便于进行检查和监督,深入分析原因,找出解决办法。 将某种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状况同有关政策规定的指标进行比较,看其是否符合标准规定要求,以便对事物进行检查和监督,并据此进一步分析其原因,进而找出解决的办法。

    ③便于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发挥更大、更广泛的促进作用。 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之间进行多项统计指标的比较,会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别,利用它们之间的差别,有组织地进行评比竞赛,可产生促后进赶先进的作用。

    2)比较分析法常用的指标评价标准

    ①公认标准是反映各类企业不同时期都普遍适用的指标评价标准。

    ②行业标准是反映某行业水平的指标评价标准。 通过行业标准指标比较,有利于揭示本企业在同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及存在的差距。

    ③目标标准是反映企业目标水平的指标评价标准。 当企业的实际指标达不到目标标准时,应进一步分析原因,以便改进管理工作。

    ④历史标准是反映企业历史水平的指标评价标准。 企业可将期末与期初比较、本期与历史同期比较、本期与历史最高水平比较,揭示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差距。

    3)比较分析法的种类

    (1)按对比的时间状况不同,可分为静态对比和动态对比

    静态对比也叫横向对比,它是同一时间、不同指标数值的对比。 如计算的计划完成程度指标、比较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以及强度相对指标都属于静态对比。 可以用本企业的实际数与本企业的计划数进行对比,也可以用本企业的实际数与同时期本行业先进水平、国内先进水平、国际先进水平进行对比,从而发现本企业与其他企业,以及与先进水平的差距,以便改进管理,增收节支。

    动态对比也叫纵向对比,它是同一总体不同时期的同一指标数值的对比,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上的变化。 主要通过计算动态相对数来进行对比,如计算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 企业可将本期实际数与前期实际数、历史最高水平进行对比,也可与国内外其他企业不同时期的水平或先进水平进行对比,反映企业自身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找出差距,增强信心,取得更好的成绩。

    (2)按对比说明的对象不同,可分为单指标对比和多指标对比

    单指标对比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某一统计指标与某一对比指标进行对比,如就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进行对比。

    多指标对比是对企业总体或企业总体的某一方面进行全面比较和评价,因此也成为综合评价。 如企业经济效益所作的多指标对比、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作全面评价和比较等。 多指标对比较单指标对比更具综合性、全面性,在企业日益成为市场经济竞争主体的今天,更具重要意义。

    4)比较分析法的原则

    为了保证对比结论的可靠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必须使对比指标间具有可比性,这是进行比较分析的前提。 可比性包括:

    ①指标的内涵和外延可比。 内涵指指标的概念和含义。 外延指指标的计算口径。 对比时应是同一指标并且计算口径相同。

    ②指标的时间范围可比。 在进行静态和动态对比时,如果是时期指标,对比的指标数值所包含的时期长度应该一致,如果是时点指标,对比的指标数值应是同一时点的数值。

    ③指标的计算方法和计量单位可比。

    ④总体性质可比。 只有同行业、同类型企业进行对比,才能说明某一企业在同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同类产品进行对比,才能说明其成本、价格、市场占有率的真实差异。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