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改革派的教育主张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改革派的教育主张

    二、改革派的教育主张

    正当封建制度踏上穷途末路之时,封建地主阶级内部分化出了一批开明的封建官僚知识分子,其中以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他们以爱国志士的忧愤心情,批判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承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军事技艺方面优于中国,主张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即“师夷长技以制夷”,他们提出内修政治,富国强兵,外御强敌,改革旧传统教育的进步主张。他们改革教育的主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img57

    图7-1 魏源

    (一)抨击旧教育,复兴“经世致用”之学

    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揭露批评了传统的封建教育。他们认为,以空谈心性、脱离实际的“理学”和专事考据、脱离政治的“古文经学”为主宰的旧教育,培养的都是无识无学之才,致使士不知耻,百官无能,国家日益贫困。他们非常重视教育的改革,而改革教育,最重要的则是克服传统教育的无实无用,主张复兴“经世致用”之学,从古代经籍中探究微言大义,使学术为社会政治服务,号召士人们关注和研究社会的现实问题。

    魏源认为,空谈心性的传统教育,以及把八股文当做取士标准的科举制度,造成了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在魏源看来,空谈心性、远离政治、不切实际的义理和考据之学,是不能治国安民的。鸦片战争中国之所以失败,关键在于内政不修,而内政不修的根由,则在于缺乏经邦治国的人才。他主张恢复古代“以经术为治术”的通经致用的经学教育传统,极力提倡务求实际、务求实学的学风,选拔和任用有实学、能治国的人才。

    龚自珍对传统教育也进行了批判。他痛心疾首地哀叹知识分子囿于四书、五经之内,为追求功名利禄不惜终年继月埋头于故纸堆中,读一些空洞无用的文章,结果使思想僵化,空疏无实的陈词滥调充满头脑,毫无实用价值。正如龚自珍指出的,八股取士制度已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

    img58

    图7-2 龚自珍

    (二)改变人才结构,“不拘一格降人才”

    地主阶级改革派把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源归之于人才的缺乏,将人才问题作为现实社会各种弊端的源头。龚自珍认为,当时的社会是一个“无才之世”:“左无才相,右无才史,阃无才将,庠序无才士,陇无才民,廛无才工,衢无才商;抑巷无才偷,市无才驵,薮泽无才盗,则非但鲜君子也,抑小人甚鲜。”[2]他痛心国家缺乏“才相”、“才史”、“才将”、“才士”、“才民”、“才工”、“才商”,又以处于“君子”对立面的“才偷”、“才驵”、“才盗”这样的“小人”的缺乏,来反衬整个社会职能的低下,提出构建一个由“才相”、“才史”、“才将”、“才士”、“才民”、“才工”、“才商”组成的人才结构体系,反映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由原来的单一走向多元。

    要选拔多样化的人才,必须要有一个“不拘一格”的选拔途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3]。改革派批判以科举制度为主体的人才选拔制度和重出身资格、熬年月的官吏进用制度,这样的制度“摧锄天下之才”,剥夺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会,埋没了无数有才之士,他们要求广开言路,改变当时官场和知识界“人心之寐”和“人才之虚”的弊病,选拔兴邦治国的人才。

    (三)提倡“西学”,“师夷长技以制夷”

    鸦片战争的硝烟使本已危机四伏的清政府笼罩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之中。地主阶级改革派“经世致用”的思想,也沿着制夷、悉夷、师夷的路径发展,他们不仅主张研究本国的历史和现状,也倡导研究世界的形势和“西学”,从而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善于总结与英国斗争的经验,在广州办夷务时就提倡了解“西方”,除了自己调查研究,还组织专人翻译外文书刊,编译《华事夷言》、《四洲志》和《各国律例》等,学习其先进技术。他严禁鸦片但不反对正常的贸易,他提倡学习敌人的长处以抵抗列强侵略,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他提出了“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主张。

    魏源是林则徐的好友,他对西方长技的学习和了解比林则徐更为全面系统。他在林则徐编译的《四洲志》基础上,增补中外资料,编成《海国图志》,并在该书序言中明确表示此书是“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并详细介绍了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历史概况和社会现状。他讽刺那些盲目排外,目光短浅的保守主义者是井底之蛙。魏源认为,西方之所以战胜中国,就在于其“船坚炮利”,只有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才能富国强兵,打败侵略者。因此,“师夷”最首要的就是要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的长处,特别是战舰、火器和养兵练兵之法。他还希望改革科举制度,以选拔精通西方军事技术的人才。他建议福建广东两省武试,增加水师一科,表现出将西方先进的科技军事纳入封建教育制度的趋向。

    地主阶级改革派关于改革中国教育的主张,虽然没有跨出封建主义的门槛,但他们是中国近代最早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他们反对传统教育的无实无用,主张经世致用,强调面向现实学习实用知识,不拘泥于夷夏之变,提倡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学夷而制夷,出夷而胜于夷,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见解。虽然只是沧海微澜,但对以后的维新变法运动也产生很大的影响,也迈出了中国教育以民族为中心的传统封闭型向世界文化交流型转变的第一步。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