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夏”虫不可语冰,不要对牛弹琴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夏”虫不可语冰,不要对牛弹琴

    【字源】

    夏,中国之人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汉字履历】

    “华夏”一词是中国和汉族的古称,春秋以后,又称诸夏。古人将华夏与蛮夷或裔对称,以文化和族类作为区分的标准。那么,中国人为什么要称自己为“华夏”子民呢?这个“夏”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金文和小篆的“夏”字,从页,从臼,从攵。页代表人头,臼代表两手,攵代表两足,整个字形像一个头身手足俱全的人。这个汉字比起其他表示人各种形态的汉字,显得更完整和谐,因此,先人借用这个美好的字作为描绘整个民族的用字。

    《尔雅》中有云:“夏,大也。”由于“夏”的完美,表示仪表堂堂之人,所以“夏”又引申出“大”的意思。这个意象的成立,大概在春秋战国之交。战国后期,封建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夏”与“大”的意义日益相合。其实,在此之前禹所开创的“夏朝”就已经是大一统王朝的标志。夏朝是我国第一个王朝,脱离了原始社会的生活体制,阶级社会从此开始,统一的观念令人们钟爱着“大”,所以完美如“夏”,和“大”就有了契合之处。

    “夏”由“大”又引申出“华彩”。唐贾公彦解释说:“夏谓五色,至秋气凉可以染五色也。”《尚书·孔氏传》中有“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之语。孔颖达为《尚书》作疏时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装之美,谓之‘华’。”华夏一词,是中国古代中原地区人的自称,有显现自己为天下中心之意,充满自豪感。后来华夏民族融合了许多少数民族,他们在相互同化中逐步发展成为新的族体。为了体现这种民族大一统,后来“华夏”变成了中国各民族的合称。

    “夏”被人们视为美的代言,所以用来作为一年四季中第二个季节的名称。因为夏季草木繁盛,为花期旺季,物华天宝,美丽异常,由此,“夏”也就被借用指这个季节了。

    【字里乾坤】

    民间有句俗语:“夏虫不可语冰。”生活在夏天的虫子,寿命何其短暂,必然活不到寒冷的冬天,所以对其说冰雪,仿佛对牛弹琴,夏虫当然不知所云。人们期待夏天的美好,却不可以做一只目光短浅的小小夏虫,当下虽有美好之物,但未来还有冬季严峻的考验。如果沉溺于眼前,满足于对人生、对社会、对世事的一点认识,那我们就只能拥有夏虫的思维模式:全部的知识仅在壳里,而我认识到壳里的全部知识,一切的知识就尽在我的掌控之中。这种思想是自大的,是可笑的。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