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胆囊的解剖与功能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胆囊的解剖与功能

    

    1.胆囊的位置与毗邻有什么?

    胆囊(gallbladder)借疏松结缔组织附于肝脏面的胆囊窝内,下面有腹膜覆盖,称胆囊床,其中有时含有小血管和小胆管,连通胆囊和肝。胆囊有时为腹膜内位器官,有系膜,移动性大,特别是在活体上,可随体位的变化而有较大幅度的移动。

    胆囊上方为肝,下后为十二指肠及横结肠,左为幽门,右为结肠右曲,前为腹前壁(图3-1)。

    2.胆囊的结构与形态是什么?

    胆囊分为底,体,颈三部。底部壁薄易穿孔,稍突出于肝下缘,其体表投影相当于右锁骨中线或右腹直肌外缘与右肋弓相交处。体部位于底与颈之间,伸缩性较大。颈是胆囊管与体之间较细的部分,常以直角向左下弯曲,续胆囊管,其起始部的前壁膨大,称为Hartmann囊,胆囊结石多停留于此囊中。胆囊管近囊的一端,管壁内有螺旋形黏膜皱襞,称为螺旋襞,又称Heister瓣,以防止管壁过度扩张与缩窄,保证胆汁畅通。胆囊管大多呈锐角在肝总管右侧壁与之汇合,但常有变异,可经肝总管前方或后方至其左侧壁与之汇合,或与肝总管平行至十二指肠第一段后方与之汇合,或与右肝管汇合等。胆囊管也可很短或缺如。

    

图3-1 胆囊的解剖部位

    胆囊呈梨形的囊状器官,长10~15cm,容积为40~60ml,可储存和浓缩胆汁(图3-2)。

    

图3-2 胆囊的结构与形态

    3.什么是胆囊三角?

    胆囊三角又称Calot三角,该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下缘组成。在三角内有胆囊淋巴结及胆囊动脉通过。在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及慢性胆囊炎时,胆囊淋巴结肿大,造成胆囊三角处的致密粘连,使手术时分离胆囊管及胆囊动脉均有困难,若有不慎,可造成出血或损伤肝总管。

    4.胆囊的动脉血供有哪些?

    胆囊的供血动脉称胆囊动脉,常于胆囊三角(Calot三角)内起自肝右动脉,胆囊动脉常有变异,少数可能起自肝固有动脉,或肝左动脉,或胃十二指肠动脉。变异的动脉常行经肝总管或胆总管的前方(图3-3)。

    

图3-3 胆囊的动脉血供

    5.胆囊有哪些静脉回流?

    胆囊的静脉比较分散,胆囊与肝之间有数条小静脉相通,胆囊下面的小静脉汇成1~2条静脉经胆囊颈汇入肝内门静脉小支。有的胆囊静脉注入肝门静脉主干或门静脉右支,也有形成一条较大的静脉与胆总管平行,汇入肠系膜上静脉(图3-4)。

    

图3-4 胆囊的静脉回流

    6.胆囊周围的淋巴回流途径有哪些?

    从胆囊通往肝十二指肠的淋巴引流,可以分为五个途径,这些途径之间存在广泛沟通:①韧带右侧淋巴结系统,从胆囊的前面,淋巴管走向胆总管的前面,然后转向胆总管的右侧淋巴结,以及胰十二指肠上淋巴结,为最主要的引流途径。②韧带前方淋巴结系统,来自肝门部的淋巴管,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左前方,沿肝固有动脉的淋巴结群。③韧带内方淋巴结系统,淋巴管沿肝门静脉前方向左,走向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根部周围的淋巴结。④韧带左侧淋巴结系统,从肝门部至肝总动脉淋巴结群。⑤韧带后方淋巴结系统,从肝门部汇向门静脉后方的淋巴结群(图3-5)。

    7.胆囊的组织学结构是什么?

    胆囊组织结构分黏膜、肌层和浆膜。胆囊黏膜由高柱状上皮细胞与疏松结缔组织与固有膜组成。在胆囊收缩时,黏膜向腔内形成高而复杂的皱襞,皱襞间有黏膜上皮深入至固有膜甚至肌层内,形成许多窦状的凹陷,称Aschoff窦,在该处易发生炎症或形成结石。固有层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淋巴管。胆囊黏膜细胞具有典型的吸收型细胞的特征,具有较强的吸收和浓缩功能,同时,胆囊黏膜亦有分泌功能,分泌黏液,在有慢性炎症时胆囊黏液的分泌增加。胆囊肌层由平滑肌束与结缔组织共同组成,结缔组织中弹性纤维丰富。平滑肌由纵、斜、横不同方向的肌束交织成立体网架。浆膜主要由一层较厚的结缔组织形成。结缔组织内含丰富的淋巴管、小血管和内在神经丛。在胆囊与肝贴连的结缔组织中可能存在一些发育中留些来的迷走胆管,又称Luschka胆管。

    

图3-5 胆囊的淋巴系统

    胆囊管的层次与胆囊壁相同,但有以下两个特点:①胆囊管近胆囊颈的一端,黏膜呈螺旋瓣样皱襞,而近胆总管的一段则内壁平滑;②胆囊管的肌纤维构成环状带,称为胆囊颈括约肌。这些特点有助于规律性地控制胆汁进入与排出(图3-6)。

    8.胆囊如何储存和排出胆汁?

    当肝分泌压大于胆管内压力时,肝才能正常分泌胆汁,否则肝不能分泌而出现黄疸;当胆管内压力大于胆囊内压力时,肝分泌的胆汁进入胆囊而使胆囊充盈;当胆管内压力大于胆总管括约肌阻力时,胆汁进入十二指肠,因此,胆囊内的胆汁是靠胆道系统的压力梯度而被动充盈的。肝每天分泌胆汁800~1 000ml,但胆囊的平均容量为40~60ml,而胆囊每天几乎将肝分泌的50%胆汁储存起来,其余进入十二指肠。胆囊、胆总管、与Oddis括约肌三者是统一的协调结构,它们共同将肝排出的胆汁有节奏的输送到十二指肠参与消化。

    

图3-6 胆囊组织学切片

    9.胆囊的吸收与分泌功能如何?

    如果胆总管下端梗阻,而胆囊本身无病变具有良好的浓缩吸收功能,则胆汁的水分可逐渐被胆囊吸收,而使胆汁变成黑绿色黏稠的胆汁。当胆囊管梗阻时,胆囊内胆汁的胆红素逐渐被胆囊黏膜吸收,胆囊内充满透明、无色的液体,临床上称为白胆汁。胆囊黏膜在受到刺激、pH的改变、炎症、结石的情况下,黏液的分泌增加。胆总管完全梗阻时,梗阻以上的胆管内亦可充满由胆管上皮分泌的白胆汁,当梗阻解除、胆管内压力降低之后,肝细胞又可以很快恢复其分泌胆汁的能力。

    10.胆囊如何调节胆道内压力?

    胆囊积极的吸收水分和减少胆汁容积的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胆道内压力的平衡。胆管是一纤维弹性管道,胆管梗阻时胆道内压力很快上升,一般在24h内临床上便呈现黄疸;如果胆囊仍然维持其正常的吸收功能,则当有胆总管下端梗阻时,黄疸可延迟至36~48h才明显出现。切除胆囊后胆汁便经常性流入小肠。

    11.胆汁的作用是什么?

    胆汁的作用主要是胆盐或胆汁酸的作用。胆盐或胆汁酸可作为乳化剂乳化脂肪,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微滴,分散于水溶液中这样,便增加了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胆汁酸还可与脂肪酸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脂肪酸的吸收,总之,胆汁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意义。

    12.胆囊的运动形式有哪些?

    胆囊收缩有三种形式:①节律性收缩,每分钟2~6次;②张力性收缩,表现为平滑肌张力增强、胆汁排出;③蠕动性收缩,发生于胆囊颈与胆囊管的扩张。进食后胆囊的收缩运动为一时相性过程。当食物进入十二指肠时,胆囊发生张力性收缩,使胆汁排出。

    13.胆囊运动的激素调节机制是什么?

    胆囊收缩素是调节胆囊运动的主要激素,它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黏膜细胞内合成,它的作用是通过血液循环,直接兴奋胆囊。其兴奋作用较强,可引起胆囊的强烈收缩和胆总管末端括约肌的开放,从而使胆囊内的胆汁排入十二指肠,也可被受体阻断药和神经阻断药阻断。而胃泌素可使胆囊运动加强。它对胆囊作用也是直接的,而且不被抗胆碱能药物所阻断。注射血管活性肠肽(VIP)能强烈地抑制基础情况下胆囊的紧张性,也抑制胆囊收缩素对胆囊的作用,人和猫的迷走神经干内有血管活性肠肽能纤维,刺激这种纤维可引起胆囊舒张;黄体酮可减弱胆囊平滑肌的紧张性,并使胆囊对水的吸收减少,而致胆囊容积增大。孕妇后期血中黄体酮含量增多,静息时胆囊容积比非妊娠者约大1倍;胰多肽使胆囊舒张,它的作用恰与胆囊收缩素相反;生长抑素也使胆囊舒张,这与它抑制胆囊收缩素释放有关。另外,肾上腺素、垂体素、组胺、醋甲胆碱(乙酰甲胆碱)有兴奋胆囊平滑肌的作用;吗啡、麦角胺、阿托品则有抑制作用。

    14.胆囊运动的神经调节机制是什么?

    一般来说,刺激交感神经引起胆囊舒张。不过,需要预先注射胆囊收缩素或刺激迷走神经以提高胆囊紧张性后,才能使交感神经的舒张效应显示出来。胆囊平滑肌上有肾上腺素能α受体与β受体。应用α受体激动药可引起胆囊收缩,α受体阻断药,如酚妥拉明可阻断激动药的效应;应用β受体激动药如异丙肾上腺素可引起胆囊舒张,而β受体阻断药如普萘洛尔可阻断之。胆囊以β受体占优势,胆囊充盈时的扩张刺激,可通过β受体引起胆囊舒张,这有利于肝胆汁注入胆囊。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