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

    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

    

    逻辑实证主义在欧洲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其代表人物大多是维也纳学派的成员。下文将依次对石里克、纽拉特、克拉夫特、艾耶尔进行考察。卡尔纳普和费格尔活跃在美国的时间更长,大部分著作也是在移居美国之后完成的,故放在逻辑经验主义一章中讨论。

    (一)石里克

    莫里茨·石里克(Moritz Schilick,1882—1936)是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大学主攻物理学,1904年在普朗克的指导下以一篇《光在不均匀层的反射》的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1910—1920年间,在罗斯拉克大学担任讲师和副教授,1921年被任命为基尔大学教授,1922年赴维也纳大学担任先后由马赫和玻耳兹曼主持过的归纳科学哲学讲座教授。1936年被一个患有精神病的学生刺杀身亡。

    石里克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主要受休谟、马赫、彭加勒、罗素等人的影响,基本持批判实在论的观点,以《现代物理学中的空间和时间》(1917)和《普通认识论》(1918)为代表。之后受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1921)和卡尔纳普《世界的逻辑构造》(1928)的影响,逐渐转到逻辑实证主义的立场上。后期的思想散见于1926—1936年间的一系列论文,如《哲学的转变》(1930)、《一种新的经验哲学》(1932)等。

    石里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理学和认识论两个方面,他经常引用现代物理学的成就来论证其认识论观点,也反过来用他的认识论观点来说明现代物理学的成就。他在大学时主修物理学,与物理学家普朗克和爱因斯坦以及数学家希尔伯特都有个人联系。他的《相对论原理的哲学意义》(1915)首次讨论了相对论理论的哲学,在此之外还写了《对现代物理学的批判的解释还是经验的解释?》(1921)、《现代物理学中的因果关系》(1931)、《量子理论和自然的可知性》(1936)等论文。

    石里克认为“哲学阐释命题,科学证实它们。在科学中我们关注命题的真,在哲学中我们关注它们实际上意味着什么”[14]。这样就不存在哲学问题,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即形而上学的哲学追问就走向了终结,取而代之的是“科学的逻辑”,即卡尔纳普的“科学语言的逻辑句法”。

    石里克对于正统科学哲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创建了维也纳学派,这标志着科学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得以形成。石里克的《普通认识论》(1918)的影响,是逻辑实证主义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纽拉特

    奥托·纽拉特(Otto Neurath,1882—1945)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1901—1905年间在维也纳和柏林大学上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20—1934年在维也纳从事社会学和经济学方面的工作,创建了维也纳住宅和城市规划博物馆与社会经济博物馆,同时积极参加维也纳学派的活动。希特勒上台后,纽拉特于1934年迁居海牙,建立国际图形统计社会学基金会,并从事国际科学统一化运动。1940年赴英国牛津大学从事图形统计社会学工作,直到1945年病逝。

    纽拉特是维也纳学派的早期代表和有力的宣传者,没有他非凡的组织才能,就没有维也纳学派。他与哈恩(Hans Hahn, 1879—1934)筹建马赫学会,与卡尔纳普和哈恩共同起草《科学的世界观》,之后组织多次科学哲学的国际会议,发起创办《认识》杂志,开创“科学统一化运动”,编辑《国际统一科学百科全书》。“我可以说,没有纽拉特,就没有逻辑实证主义在那个时期的国际性传播和发展。”[15]卡尔纳普对纽拉特的评价是:“纽拉特所作的重要贡献之一,在于他经常指出哲学思想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他和我们一样满怀希望地相信,哲学中的科学思维方式将在我们这个时代获得愈来愈大的发展。可是,他强调指出,这个信念不能仅仅建立在科学思维方式的正确性之上,而且毋宁是要建立在工业化这个历史事实之上;这就是说,整个文化气氛将变得越来越有利于科学思维方式的发展。”[16]

    纽拉特不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实践家、富于创见的理论家,还是当代西方知名的哲学家,他与卡尔纳普一起提出和发展了物理主义和统一科学的理论,但他比卡尔纳普在物理主义方面更为激进。他著有《经验的社会学》《社会学和物理主义》《记录语句》《社会科学的基础》等,其中《社会科学的基础》是《国际统一科学百科全书》第一卷的第一册,集中反映了他在科学统一化问题上的观点。

    (三)克拉夫特

    维克托·克拉夫特(Victor Kraft,1880—1975)是维也纳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0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12年起在维也纳大学工作。在石里克去世后,维也纳学派成员纷纷逃往国外之时,克拉夫特留在原校从事维也纳学派科学认识论的教学工作。1938年奥地利被吞并后,他被解除教职,隐居乡间从事著述,直到1947年恢复职务。1950年被任命为继石里克之后的归纳科学哲学讲座教授,1952年退休。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克拉夫特在奥地利的声誉显著提高,入选奥地利科学院院士,并被授予威廉·哈特尔奖章(Wilheml Hartel Prize)。克拉夫特晚年致力于复兴维也纳学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迫中断的事业,协助亨普尔和斯太格缪勒(W. Stegmüller)使维也纳学派的哲学期刊《认识》在荷兰复刊,又协助费格尔、亨普尔和艾耶尔等人编辑了《精确哲学丛书》和《维也纳学派丛书》,进一步传播了维也纳学派的观点。

    克拉夫特主要关注认识论和伦理学领域,前期更多地从事认识论研究,著有《科学方法的基本形式》(1925)、《数学、逻辑和经验》(1947)、《认识论》(1960)。他于1953年写有《维也纳学派——新实证主义的起源》,介绍该学派的历史发展过程。他在某些问题上赞同维也纳学派的观点,如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二分、可证实性原则、对形而上学的拒斥,逻辑分析的重要意义;而反对纽拉特和卡尔纳普主张的物理主义,也反对科学统一化运动,还提出了一种“演绎经验主义”,用以抗衡维也纳学派的归纳主义。演绎经验主义强调演绎法的作用,试图将经验和理性在认识上的作用调和起来,也把归纳和演绎调和起来。

    (四)艾耶尔

    阿尔弗雷德·朱尔斯·艾耶尔(Alfred Jules Ayer,1910—1989)是逻辑实证主义在英国的主要代表,在英国系统地传播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哲学。1910年生于伦敦,1929—1932年就读于牛津大学,受维也纳学派哲学的吸引,1932年赴维也纳,参与维也纳学派的活动。1933年回牛津大学任教。1940—1945年入伍,之后回到牛津大学,1946—1959任伦敦大学格罗特(Grote)讨论精神哲学和逻辑学教授,1959年回到牛津任威克汉姆(Wykeham)讲座逻辑学教授,直到1978年退休。

    艾耶尔的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属于英国经验主义传统,他试图将剑桥的语言分析与维也纳学派的观点融合在一起。他一生中所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知识问题,他的观点直接受到了罗素、早期维特根斯坦、石里克和卡尔纳普等人的影响。1936年出版的《语言、真理和逻辑》,是他的第一部著作,也是他的成名作。该书系统且详细地阐述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思想,被认为是一部阐述和解释逻辑实证主义的优秀教材,这也奠定了艾耶尔整个哲学思想的基础。此书不断再版,但并没有放弃逻辑实证主义的立场,只是在不断修正、澄清和补充,以克服或摆脱逻辑实证主义遇到的一些困难。他另外的著名著作有《经验知识的基础》(1940)、《知识问题》(1956)、《哲学的中心问题》(1974)等。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