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高蟾光明磊落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高蟾光明磊落

    

    唐代诗人高蟾,河朔(山西、河北北部)人。生卒年不详。出身于河朔间贫寒家庭的高蟾,天资聪颖,讲究为人的气节。

    《唐才子传》对他的描述是:“性倜傥离群,稍尚气节。人与千金无故,即身死亦不受。”是说当时有人无缘无故地想拿千金来资助他,但他断然予以拒绝,说他即便饿死也不会接受对方这不明不白的礼物。

    虽然高蟾光明磊落的行为,引得了一些人的敬重,但很难改变他坎坷的命运和当时科举的不正之风。

    晚唐科举日渐腐败,于是形成必须要有权贵举荐才能高中的现象。唐代末年,曲江的杏花宴,越来越成为名门子弟预订的酒席。普通的寒门士子们送的“行卷”(应试举人为增加及第的可能和争取名次,多将自己平日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前送呈有地位者,以求推荐,此后形成风尚,即称为“行卷”),很多根本到不了贵人的案上,据说主考官府上看门的老媪根本不买灯烛,每晚就用这些“行卷”的卷轴点火,多少心血凝成的文字就这样无望地化为灰烬。

    其实在盛唐时,王维也是陪玉真公主弹琴喝酒后才换得“解头”;杜牧也是由太学博士吴武陵极力向主考官崔郾推荐后才高中的。当时好多人嫉妒得眼发红,纷纷找崔郾说杜牧的坏话,说他道德品质不合格。崔郾道:“已许吴君,牧虽屠沽,不能易也。”意思是说,我早许诺人家了,就算杜牧是杀猪的,也得让他当第五名。当然杜牧绝非杀猪的粗人,就是当状元也完全够格。还有一个叫卢储的学子,被尚书李翱的女儿看中,李翱溺爱女儿,于是将他点为状元,并招为爱婿。

    浪漫的故事总发生在少数人身上,而且这些人的身世也都相当高贵:王维是太原王氏名门;杜牧的祖父是前朝重臣,表兄是当朝驸马;卢储也是“海内四姓”之一的范阳卢氏。

    可以说在当时,一般的寒门子弟,想要金榜题名,已是越来越难。

    同样是寒门子弟的高蟾,毫无例外地在参加进士考试的路途上一再受挫。由于心中多年来不得意的情感郁积,那年在省试后,高蟾在考院墙壁上挥笔题写了一首诗,用以抒发他久久难平的愤懑之情:

    冰柱数条搘白日,天门几扇锁明时?

    阳春发处无根蒂,凭仗东风次第吹。

    虽然高蟾这首颇带怨愤的诗起到了一定作用,以致人们也大多认为这次考试确是有些不公,然而结果却仍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高蟾仍然只是失意而归。这样一来,他也只有想象着京城长安曲江边会宴时观者如云、中举者极为荣耀的场景的份儿了。为此,心里有着无限酸楚和怨愤的高蟾,当下遂向高侍郎赋赠了一首《上高侍郎》的诗: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唐代科举尤重进士,因而新进士的待遇极优,每年曲江会,观者如云,极为荣耀。此诗一开始就用“天上碧桃”“日边红杏”来作比拟。“天上”“日边”,象征着得第者“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地位不寻常;“和露种”“倚云栽”比喻他们有所凭恃,特承恩宠;“碧桃”“红杏”,鲜花盛开,意味着他们春风得意、前程似锦。这两句不但用词富丽堂皇,而且对仗整饬精工,正与所描摹的得第者平步青云的非凡气象相称。这里可以体会到诗句暗含的另一重意味——举子考试之前,如果没有得到达官贵人的举荐,就没有录取的希望。

    《镜花缘》第八十回写打灯谜,有一条花名谜的谜面就借用了这诗句,谜底是“凌霄花”,非常贴切。“天上碧桃”“日边红杏”所以非凡,不就在于其所处地势“凌霄”吗?

    既然“碧桃”在天,“红杏”近日,方得“和露”“倚云”之势,又岂是僻居于秋江之上无依无靠的“芙蓉”所能比拟的呢?第三句中的秋江芙蓉显然是作者自比。作为取譬的意象,芙蓉是由桃杏的比喻生发出来的。虽然彼此同属名花,但“天上”“日边”与“秋江”之上,所处地位极为悬殊。这种对照,与左思《咏史》名句“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类似,寄托贵贱之不同乃是“地势使之然”。

    末句“不向东风怨未开”,话里带刺。表面只怪芙蓉生得不是地方(生在秋江上)、不是时候(正值东风),却暗寓自己生不逢辰的悲慨。与“阳春发处无根蒂,凭仗东风次第吹”同样“怨而切”,只不过此诗全用比体,寄兴深微。至于高蟾另有诗中所说的“颜色如花命如叶”云云,当然也是他那悲愤心情的微妙反映罢了。

【《上高侍郎》诗意图】

    得第者平步青云,自己则由于不公平的竞争而落选。想象着那喧哗热闹的宴会,诗人无疑更为落寞了。但即便如此,诗人向“大人物”上书,不卑不亢,决不胁肩谄笑以取媚于当权者,这在封建时代是较为难得的。

    诗人既有对时局的控诉,也表现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诗中说“未开”而非“不开”,这是因为芙蓉开花要等到秋高气爽的时候。

    尽管高蟾在诗里也显得不无孤高,高侍郎还是颇为同情他的遭遇。一再欣赏着眼前这首好诗,高侍郎觉得高蟾委实是很有水平的,就真正想帮助他了,于是高侍郎向一干王公大臣极力举荐高蟾的出众才华。

    第二年,也就是僖宗乾符三年(876年),适值李昭知贡举,由于高侍郎的大力推荐,经过了十年磨难之后的高蟾终于顺利地考取了进士。在昭宗年间(896年前后),高蟾还做到了御史中丞这样高的官职。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