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葛根黄芩黄连汤的功效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葛根黄芩黄连汤的功效

    

    【来源】

    本方来源于《伤寒论》,原文如下: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34)

    讲解

    本方主治明确,即利遂不止,喘而汗出。利遂不止,说明患者泻下程度较重。

    【组成】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1.葛根的作用较多,解肌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等均为本品临床常用的功效。其药用部位是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块根,前者断面粗糙,含粗纤维较多;后者断面细腻,粉性较足,含淀粉较多。功效各有偏重,前者偏于解肌,若见项背强痛多选用;后者偏于生津止渴,若见津伤口渴多选用。

    葛根的价格并不高,不值得去做假药。但由于近年来葛根素的大量应用,使得部分已经提取过的葛根进入药房,提取过葛根素的葛根基本上无药用价值,希望药房把好这一关。

    2.方中葛根能够升阳止泻;黄芩、黄连均能清热泻火,燥湿止痢;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止利之功。

    【剂量】

    1.本方来源于《伤寒论》,其剂量换算为葛根125g,炙甘草30g,黄芩45g,黄连45g。

    2.现在临床常用参考剂量为葛根15~60g,炙甘草5~10g,黄芩10~15g,黄连5~10g。

    3.从张仲景用葛根的经验来看,患者下利越重,葛根用量就越大,这个经验很值得借鉴。

    【用法】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1.葛根需要先煎。仲景方中先煎的药物不是很多,像代赭石、牡蛎、龙骨等矿石类药多不先煎。葛根、麻黄无论应用于何方中均需先煎。

    2.由“八升”最后煎取“二升”,浓缩4倍,示煎煮时间较长。

    3.每次1升,分2次服。仲景方汤剂多分3次服,此方分2次服。现代服法与原法基本相同。

    【配伍】

    葛根与黄连 葛根甘凉,主归脾胃经,功能升脾胃之阳而止泻,多用于治疗脾胃气虚之慢性腹泻或湿热泻痢等;黄连苦寒,功善清热燥湿,厚肠止痢,为治疗热泻热痢的要药,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所含黄檗碱对多种痢疾杆菌均有明显的抑制或杀灭作用。二者用于治疗湿热泻痢,起协同作用。而从药理作用来看,黄连的作用不容置疑,而葛根对胃肠道的药理作用需要进一步探讨,但不能由此否认葛根对胃肠道疾病的治疗作用。从中医理论来看,葛根的作用是升阳止泻,与黄连配伍,则体现了升降相因的配伍关系。黄连味苦主降,降胃火,清胃肠湿热,而葛根主升,升脾阳,升清阳,二者一升一降,一脾一胃,能够调达中焦的升降作用。这就是中医阴阳理论的具体运用。

    其实二者对于消渴的治疗作用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这与二者的作用密切相关。葛根功善生津止渴,多用于热病口渴或消渴;黄连善清胃热,多用于消渴属胃热内盛者,为治疗消渴之常用药。二者治疗糖尿病的药理作用也已被证实,均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应用】

    本方原治外感表证,邪在太阳,理应解表,而误用下,致表邪内陷阳明之“协热下利”证,症见身热,下利臭秽,胸脘烦热,口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等,而以身热下利,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脉数为辨证要点。

    正确使用本方,必须抓住下利的特点:大便味臭而黏,虽下利而不爽,或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大便挂盆,此即为热泻热利的特点。若见大便稀溏无味,完谷不化,水冲即散,大多属虚属寒。

    其次,要结合全身症状。若有饮食不洁史,下利时伴发热,腹痛,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等均为热象的表现。

    多年来,本方可以称得上是胃肠道感染的中药PPA,广泛用于胃肠道感染性疾病,如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肠伤寒、胃肠型感冒等。对于过敏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表现为胃肠湿热证者,也可用本方来治疗。

    鉴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特别是PPA的简便验廉,使得本方在胃肠道感染性疾病中无用武之地。对此,黄煌教授有深刻的认识,他在《经方的魅力》说:“由于抗生素的广泛运用与飞速发展,本方治疗感染性肠炎的机会并不多。相反,在糖尿病、高血压病等非感染性疾病中却大有用武之地。葛根有降血糖作用,《本经》谓之‘主消渴’;黄连也可治疗糖尿病,《千金翼方》治消渴有数方均用黄连。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伴有腹泻、脑供血不足、心烦上火时,我多以此方化裁治之。葛根还能扩张脑血管,解除高血压造成的脑部小动脉痉挛;黄芩黄连也有降血压的作用。当高血压病人出现头晕、耳鸣、面红目赤、心烦失眠可使用本方,不应只想到平肝潜阳。不过这时葛根的用量应该加大,可用到80~120g。对于以突发性耳聋为表现的中风前兆,本方也可以使用。”

    药理研究显示,葛根芩连汤具有磺脲类药物和双胍类药物的降糖作用,这为该方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提供了药理学依据。

    本方的抗菌作用并非绝无用武之地,对于耐药性产生的胃肠道感染,该方确实是一张王牌。虽然PPA的作用很好,但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也日益突出。个人认为这是由于抗生素的广泛滥用和细菌的耐药性所导致的,导致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在于药物成分的单纯性,作用靶点的单一性。其实葛根芩连汤中具有抗菌作用的主要药物是黄连,所含主要成分是小檗碱,即黄连素,单用黄连素治疗胃肠道感染性疾患也会产生耐药性。但黄连除含小檗碱外,还含有很多其他的成分,其中有些成分目前认为无药理作用(这些“无用”的成分迟早会变得有用),再加上葛根、黄芩、甘草等,其所含成分之多目前尚无法研究清楚,作用靶点更是多得不可胜数。

    这就是中医,中医的魅力不在于依据现代医学理论说理清楚,机制明确,而在于确切的临床疗效。疗效是中医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中医赖以生存的根本。

    陈瑞春教授应用本方也有成熟的经验,他在《伤寒实践论》中说:“从方中所用药物看,缺少理气药,应在原方中加入理气药如木香、枳壳之类,是在所必须,使之热去胀消,更为全面周到,临床上能取得药到病除的佳绩。”并附一病例。病者因饮食不洁,当晚腹痛泄泻十余次,经服用氟哌酸、黄连素,暴泻已止,但仍感腹中痛,肛门坠,日3~4次,下异臭黏液便,量少为蛋花状,伴有低热,口苦舌干,不欲食,厌油恶心,口渴微饮,小便短赤灼热,脉浮弦数,舌红苔黄腻。处方:葛根20g,黄连6g,黄芩10g,青木香10g,枳壳10g,生甘草5g。1剂泻止,腹胀消,口苦舌干除,2剂痊愈。

    类似的经历,笔者有亲身的体验。在1992年的一个炎热的夏季的下午,我在农田里干农活,突遇大雨,浑身淋透,当时爽快异常。未及第2天天亮,暴泻如注伴腹痛,遂服黄连素,很快暴泻得止,但腹痛更加剧烈。现在想来,如果当时用葛根黄芩黄连汤而不用黄连素,可能就不会出现后遗症了,对于这一点,陈瑞春教授也有体会,他说:“(本方)疗效之确切毫不逊色于西药,且还有长于西药之处是:泻止腹胀即消,不留余患。”

    【加减】

    本方用于消化道感染时可根据症状进行加减,如兼腹痛者,加炒白芍以缓急止痛;里急后重者,为气滞之象,加木香、槟榔等以行气导滞;便血者,加白头翁、地榆,黄芩要炒炭用。

    本方治疗糖尿病时,可酌加养阴生津之品,如生地黄、天花粉、知母等;治疗脑血管病时,可加桂枝、赤芍、白芍等。

    【名家论述】

    1.《伤寒来苏集》清·柯琴 故君气轻质重之葛根,以解肌而止利,佐苦寒清肃之芩、连,以止汗而除喘,用甘草以和中。先煮葛根,后内诸药,解肌之力优,而清中之气锐,又与补中逐邪法迥殊矣。

    2.《医方集解》清·汪昂 此足太阳、阳明药也。表证尚在,医反误下,邪入阳明之腑,其汗外越,气上奔则喘,下陷则利。故舍桂枝而用葛根,专治阳明之表,加芩、连以清里热,甘草以调胃气,不治利而利自止,不治喘而喘自止矣。

    3.《王旭高医书六种》清·王泰林 此条喘汗为轻,下利不止为重,故药亦先治其利。但下利用寒热虚实俱有之证,脉促急者,则为热邪无疑。表虽未解,则不当用桂枝之辛热,故用葛根之甘凉以解表;因喘汗而利,用芩连之苦以坚阴。甘草不特和胃,且以和表里也。若脉微弱,则属桂枝人参汤证矣。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