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马丁·布伯对话理论管窥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马丁·布伯对话理论管窥

马丁·布伯对话理论管窥_虚假与真实: 大学师生交往关系研究

    

    “关系”“之间”“相遇”是马丁·布伯对话理论的中心语,其对话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你”关系的本体性

    “关系”是布伯哲学的主体,“泰初有关系”[20]。“原初词‘我—你’则创造出了关系世界”[21]。布伯认为,关系先于实体,实体由关系而出。在他看来,“我—它”关系只是一种经验和利用的关系,世界于我则是我征服和改造的对象,这种关系是对立的而非交融的,是一种非本真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我”不能发现自身的意义。布伯提出,真正的关系在于“我—你”之中,在“我—你”的关系中,“你”不再是我的经验物、利用物,“‘我’不是为了满足我的任何需要,哪怕是最高尚的需要(如所谓‘爱’的需要)而与其建立‘关系’”[22]。这是一种亲密无间、彼此平等和相互信赖的关系,是人类应有的真正的基本关系。当“我”与“你”相遇时,“我”以“我”的整个存在、“我”的全部生命和“我”的本真个性来接近“你”,“我—你”关系被布伯称为真正的对话关系,是“我”与“你”之间精神上的相遇关系,只有这种关系才能揭示人生的意义深度。

    2.“我—你”对话关系的基本特点

    第一,强调直接性。布伯强调“我—你”关系的直接对话性本质。他用“直接性”完全否定了“关系”中的中介,并用直接关系代替了间接关系。他指出:“与‘你’的关系直接无间,没有任何概念体系、天赋良知、梦幻想象横在‘我’与‘你’之间,……一切中介皆为障碍,仅在中介坍塌之处,相遇始会出现”。[23]中介即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在“我—它”关系中,“我”视“它”为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为了跨越“我”与“它”之间的鸿沟,传统西方哲学又往往借助某种中介性或媒介性的手段。布伯指出,在“我”与“你”之间不掺杂任何具有目的和企图之类的中介手段。要达到一种真正的直接关系,就要否弃一切中介,因为任何中介都会使关系本身丧失实在性而使人类迷失于中介之中,却忘记了我们与世界原初的、纯粹的、密切的生存关系。

    第二,注重交互性。布伯的对话理论特别重视交互性。当任何事物一旦被嵌入对话关系时,也就被嵌入了交互性之中或“正进入交互性”。“关系是相互的,切不可因漠视此点而使关系之意义的力量亏蚀消损”。[24]布伯指出,“我—它”之间只有“我”对“它”单向的主动作用,“我”是主动的,“它”是被动的,“我”的活动是及物动词的活动,“它”对“我”没有回应。这说明,“我”与“它”之间没有进入关系的领域,即没有交互性。而“我—你”的关系正是通过交互性的关系建立的,其中,主体不再是关系中的唯一成分。布伯称这种状态为包含,包含意味着关系中的双方进入到彼此的动力结构和本质之中,但包含并不体现主从原则,不是通过削弱自我主体性,以自我省略和自我删除的活动进入对方的。相反,包含是双方自我的延伸,是主体与主体之间以交互方式共同参与其中的关系。

    第三,突出动态相遇性。从动态上来看,布伯对话理论中的“我—你”对话的实质是一种精神上的相遇关系。[25]他指出:“凡真实的人生皆是相遇。”[26]一种真正的相遇是步入“之间”领域的不依赖、不脱离的状态。相遇就是我与你相会于时间的当下,并进行面对面的活动。相遇是相互沟通的保障条件,并为对话创造了良机。在相遇过程中,我和你走进心灵,平等地对待对方。这是一种动态的融入和走进的过程,是主体间在场的心灵对话。在相遇过程中,我和你双方弃除唯我独尊,向世界敞开心扉,进入无限的关系世界。

    3.“我—你”对话关系实现的基本要素

    第一,包容。马丁·布伯的对话理论强调从“我—它”关系向“我—你”关系的转向,这种转向强调进行直接的心灵对话,而这就需要双方彼此心怀包容才能实现。他指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存在程度不同的包容要素,那么,它就可以被称为是一种对话的关系”[27]。这是一种平凡的、难以察觉的,却现实存在的我与你之间以包容心感受、回应彼此的过程。他指出:“对话人生的基本运动是转向他人,……我们之转向他带来了一个回应,不过难以察觉,而且很快平静,这个回应在心灵的观看和表达之中。”“尽管观看和表达或许消融在纯粹的心性中,但它们确实存在。”[28]包容意味着彼此的心领神会,是对话过程中主体的交互转换,是心灵的观看和表达,是共情共境的心灵交融。包容性使得对话虽然没有语言,但仍然在进行之中。

    第二,忠诚。马丁·布伯的对话理论突出“忠诚”在双方形成“我—你”对话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对话是以相互做出回应和彼此承担责任的忠诚为基础的。忠诚意味着彼此的信任和认可。他指出,“责任预设了一个本原告谓我者,即使他从一个独立于我自身的领域对我说话,我也会应答他,对他负责。他告谓我他所托付给我,而我以我的忠诚回答他,绝不以我的不忠诚回答他。”[29]这里所说的忠诚是形成“我—你”对话关系的一种态度,只有双方彼此忠诚地告谓与回应,才会给彼此带来对话的安全感,才能创造信任的对话氛围;只有在对话中做到彼此忠诚,才能对对方的告谓做出真诚的心灵回应。

    第三,共同体验。马丁·布伯强调对话关系的实现,需要我与你彼此双方拥有共同的体验或正在共同经历着某种事件。“我”与“你”之中至少有一方积极参与某件事,并且能够以另外一方的立场来看待共同所经历的事。[30]这是“我—你”对话关系形成的前提条件,也是马丁·布伯所说的“我—你”关系与“我—它”关系的重要区别之处。如果双方没有共同的经历体验,就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对话不是机械的口令,也不是你必须回答,而是你能够回答。这正如马丁·布伯所说:“如果只站在对立面,就没有共同经验,因而几乎不可能有共同的思考。”[31]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