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京剧武生走边动作教学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京剧武生走边动作教学

    武魂常在,艺泽后世_纪念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世麟先生_春华秋实

    武魂常在,艺泽后世——纪念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世麟先生

    张幼麟

    20世纪50年代,一代武生大家厉慧良、张世麟两位先生先后落户天津,如双峰对峙,相映生辉,开创了天津京剧武戏的新局面,对武戏演员表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重要且深远的影响。

    张世麟先生早年艺途坎坷,自称“三无”武生(无腰、无腿、无跟斗),但他以坚强的意志和过人的毅力,硬是化逆境为动力,刻苦攻坚,顽强进取,终于锤炼出了一身硬功夫,形成了自己刚劲、挺拔、脆猛而又多彩的艺术特色。在整体风格上,他偏重于传统武生的勇猛、刚冲,但又有着许多崭新的创造,不论是身形、步法、翻身,还是开打把子,都有独到的处理,令人叫绝。这既表现在他的新编剧目《雁荡山》、《金翅大鹏》中,也融入了传统戏《蜈蚣岭》、《战冀州》、《挑滑车》、《恶虎村》、《走麦城》、《铁笼山》等剧,给武生表演艺术打上了鲜明的个性印记。这一点,在他的传人和再传弟子身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展示,也成为后人的宝贵财富。

    视戏如命 “艺”不容辞()张世麟,原名桓懋。直隶(今河北)文安人,1918年出生在东北长春。8岁随父亲张德奎搭班练功,12岁从其师兄李兰亭习武生。14岁登台,在济南、烟台、天津、北京和东北一带演出,均获好评。1948年参加东北文协评剧工作团。1950年调东北戏曲研究院京剧实验剧团,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参加创作并主演的《雁荡山》,获得了一等奖。1957年调天津市京剧团,曾任文艺委员会主任。张世麟先生是个视戏如命的人。即使年近花甲,仍然每天练功不已,坚持上班步行,变换各种步法,一时在津门传为美谈。他对武生表演艺术有全面系统的经验总结,对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前景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病重期间,他仍穿着练功裤、厚底靴子,手持大枪,练功不辍,谈话还是言不离戏。他的生命和戏是融为一体的,任何力量也不能分割开。后人应该接过的不只是他手中的“大枪”,还有他的艺术精神、生命追求和对京剧艺术未来的深情与厚望。

    “京剧武戏看天津”是厉慧良、张世麟两位先生闯出来的金字招牌。张世麟先生的武功艺术动作干脆,身形潇洒,叫人钦佩。就他的代表作之一《雁荡山》来看,虽说是当时的东北京剧院集体创作,但主要的东西都是世麟先生编排的,每个角色都有展现,武打设计精到。对待艺术,世麟先生从来是不讲价钱的。他常说学武戏要在“练”字上下工夫,没有基本功不行。他常要求青年们多练功,说把零碎儿都练齐了,攒戏那就好办了。他能有这么大的成就,都是苦练得来的。老话说的好,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张先生晚年演出的《雁荡山》风采依旧,那是练出来的真功夫。他的动作独具特色,边式利落,极见功力,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他是凭一身真功夫真本事赢得武生头牌的。到七十高龄,仍常登台示范演出。张先生还说,我八十岁的时候仍要唱《挑滑车》。1996年4月20日,处于病危状态的张世麟又一次被医护人员抢救过来,他一睁眼便向家人要纸和笔,说是写遗嘱,家里人赶紧找来纸和笔递到他跟前。他强打精神支撑着虚弱的身体,艰难地写下“振兴京剧”4个大字,然后签上自己的名字。这是一个把一生献给京剧的艺术家留下的艺术遗嘱,后辈京剧人岂能不遵从!又过了两天,世麟先生已进入弥留状态,昏迷中发现床头站着来探视他的著名京剧演员董文华,他猛地从床上坐了起来,对董文华说:“给我穿彩裤,我要演出。”守护着他的人们哄着他说:“今天没有你的戏,快好好休息吧。”他这才又躺下。一位驰骋舞台60余年的京剧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所思所虑依然是他为之奋斗了一生的京剧事业,可谓至死不渝!

    世麟先生时常教导学生说:“干我们这行,台上要各不相让,台下要相互帮助,要学人家的长处才能进步。”可见世麟先生对待艺术是永葆一颗雄心的,在台上一定要演到极致。在台下,他则是谦谦君子,虚以待人。这可能就是世麟先生的戏德吧。1994年9月18日,天津市乃至全国京剧舞台上的两位武生泰斗厉慧良和张世麟,在天津中国大戏院合作演出《战宛城》,厉慧良扮演张绣,张世麟扮演典韦,两位古稀老人的演出都焕发出了各自的昔年光彩。特别是久病初愈的张世麟,在台上抖擞精神,谁能相信他竟是一位76岁的老人!从刚一出场起霸,观众就报以热烈的掌声,后边的开打更是稳健利落,与厉慧良配合得严丝合缝,剧场里喝彩声此起彼伏,亦成为中国大戏院的一时之盛。

    坚守武戏之“道”

    世麟先生集长靠、短打于一身,武功精湛、做戏投入。他生前曾呕心沥血地塑造了无数个经典的舞台形象:《蜈蚣岭》的武松、《挑滑车》的高宠、《恶虎村》的黄天霸、《雁荡山》的孟海公、《铁笼山》的姜维、《战冀州》的马超、《走麦城》的关羽等人物。每个人物均通过不同的高难度技巧,展现了不同的人物性格,形神兼备,使观者终身不忘,使未能得见者难免遗憾。世麟先生的一生是笃行京剧武戏之“道”的一生,对武戏他思考之深之广,使后人得益良多。他的一生可以用三个字表达——直、忠、正。他为人耿直,不会曲里拐弯;他忠于京剧艺术,心无旁骛献身于京剧艺术;他的艺术道路走得正,他的艺术有普遍意义。世麟先生的艺术道路的特点是:一、刻苦练功。他是在艰苦的情况下成名的,所以一生忠于京剧艺术,自觉练功并持之以恒。经常从凌晨1点练到4点,到天津之后六七十岁还坚持练功,是很值得青年一辈学习的。记得他说年轻时有一次晚上在台上练功昏倒,睡了十几分钟后醒来再练;二、世麟先生有一种力争上游、不满足现状的精神,对戏他总是在不断地提高,永远不会满足。世麟先生从十二三岁学戏起,正是凭借着力争上游不服输的精神渐渐成为名演员;三、广采博学。吸收了大量的各门各派的东西,不是一师之传;四、思考。世麟先生对京剧艺术有自己的观念,形成了“法是要领,功是基础”等一套独特的艺术观点。五、取长补短。世麟先生总是能从别人那里得到启发,从而完善自己的艺术。世麟先生是京剧艺术中继承和发展的典范,纵观他一生所演出的剧目,在情、戏、技诸方面无不促进了武生乃至武戏全方面的发展并创造了许多新的技巧,为后人总结了新的有益的经验。确立了张派艺术独领风骚的地位。流派的特点有自己的传人,有自己的代表剧目,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且比较全面。所以,世麟先生的艺术完全有资格称为张派武生艺术。

    宝贵的遗产

    世麟先生的学生闫邦建说起跟随老师学戏,屈指历数五大好处:一、起点高;二、先生的戏结构好,编排合理,轻重缓急安排得当;三、有独到的味道劲头,吸收了众家之长,但又有自己的东西;四、技术、技巧安排在戏里非常的合情合理,都是在戏里,没有卖弄之嫌。例如,《战冀州》中马超的“三摔”都是从人物和戏的情节出发设计的;五、世麟先生的戏很能考察演员的能力。张先生说过,先唱功、再唱法、后唱戏,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找不到好的方法,戏是唱不好的。

    在京剧界,张先生是打下巴出身的,是经过自己不断努力才成为武生大家,在艰辛的学艺道路上,他也在不断总结艺术规律,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京剧艺术观。例如在如何解释“四功五法”上,对“法”的说法争议颇多,有人说是法则,也有人说是头发的谐音。张先生认为“四功五法”其实应为“五功四法”。他说的“五功”指的是唱、念、做、打、舞,“四法”是手、眼、身、步。在四功五法中加入“舞”,这是世麟先生从自己的艺术实践中领悟并总结出来的。

    世麟先生还是一位侠肝义胆之人,谁有困难,谁遇到问题他都会挺身而出。世麟先生在给我们留下很多宝贵艺术遗产的同时,其高尚的人品和风骨也长留后世。

    世麟先生课徒甚严,爱徒胜子,他的弟子学生目前都已经是京剧武戏行当的中流砥柱。他的儿子名武生张幼麟说:“我父亲要我老老实实做人,团结同行。这么多年以来父亲的话一直影响着我,我们这代人在继承老一辈艺术家的同时,还要将武戏艺术尤其是武德传承下去,从而打造出我们天津的品牌。”

    天津武戏能有今天的地位,世麟先生的贡献不可磨灭。纪念他,目的在于更好地继承世麟先生的京剧艺术。世麟先生是一个京剧改革家、一个京剧创新家。他的艰苦从艺之路、严谨的探索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意志,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

    (发稿编辑 蓝菲)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