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细菌内毒素除去方法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细菌内毒素除去方法

    一、细菌的致病因素

    (一)毒力

    毒力是病原菌致病能力的强弱程度。不同种或不同型的病原菌其毒力不同。细菌毒力的物质基础是侵袭力和毒素。

    1.侵袭力 是指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机能,在机体内生长繁殖、蔓延和扩散的能力。

    (1)侵袭性酶:是指病原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与致病有关的酶。主要有: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等。

    (2)菌体的表面结构:肺炎链球菌和炭疽芽胞杆菌等的荚膜、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M蛋白、伤寒沙门菌的Vi抗原、大肠埃希菌的K抗原等,能保护细菌不被机体的吞噬细胞吞噬,并能抵抗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菌作用。因此,这些细菌易在机体中生长繁殖和扩散。痢疾志贺菌的普通菌毛能黏附于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不易被机体排出体外,利于该细菌生长繁殖。

    2.毒素毒素 是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合成的,对机体有毒害的物质。分内毒素和外毒素两种。

    (1)外毒素:是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产生菌主要是革兰阳性菌,如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白喉棒状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某些革兰阴性菌,如痢疾志贺菌、霍乱弧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也产生外毒素。外毒素对机体组织器官具有选择性作用,引起特殊的病变。如破伤风痉挛素作用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引起肌肉强直性痉挛。有关外毒素及内毒素的特性见表2-3。

    (2)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组分,当细菌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体后释放出来。内毒素毒性较外毒素弱,对机体组织器官的作用无选择性,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毒性作用大致相似,一般可引起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血症及内毒素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

    

    表2-3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特性及主要区别

    img12

    (二)细菌的侵入数量

    感染的发生,除病原菌必须具有一定的毒力外,还必须有足够的数量。菌量的多少又与细菌毒力和机体免疫力有关。一般是细菌毒力越强,引起感染所需的菌量越小;反之则需菌量越大。例如毒力强的鼠疫耶尔森菌进入无特异性免疫力的机体中,只需少量菌就能引起感染;而毒力弱的沙门菌属引起的食物中毒,则需食入数亿个细菌才能引起急性肠炎。

    (三)细菌的侵入部位

    病原菌除了需要有一定的毒力和足够的数量外,还必须侵入机体的适应部位才能引起感染。如破伤风梭菌必须进入深部创伤组织;脑膜炎奈瑟菌经呼吸道侵入;伤寒沙门菌经消化道侵入才可引起感染。但有的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可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创伤等多个部位侵入机体造成感染。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