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但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发动了全面内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解放军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与渡江战役,国民党的统治被推翻。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1年5月,除台湾、香港与澳门外,中国的全部领土获得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新生的人民政权要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同时要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从1949年10月到1952年年底,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斗,新中国成立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全面恢复,并有较大发展。1952年,按可比价格计算,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77.6%。与欧亚各国在战后经济恢复情况相比,经济恢复之快令世人瞩目。新中国在1952年下半年开始酝酿与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以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史称“一化三改”)。从1953年起,中国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进入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全面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到1957年,“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新中国的诞生是20世纪发生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和重大影响的事件,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有力地推动和鼓舞了亚非拉地区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在苏联军队进军东欧时,建立起人民民主国家。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主要是在本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并在苏军的帮助下解放了全部国土。1941年,南斯拉夫被德意等法西斯军队占领后,南共成立了由铁托任总司令的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游击队司令部。到1944年年底,南斯拉夫解放军已解放了塞尔维亚、马其顿、黑山,以及首都贝尔格莱德等。5月15日南全境解放。11月29日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二战”中,阿尔巴尼亚先后被意、德占领。以恩威尔·霍查为首的阿共领导民族解放军与侵略者进行了长期战斗,1944年11月29日,阿全境解放。1946年1月11日,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成立。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民主政权是在苏联的直接支持和帮助下建立起来的,而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是本国共产党领导武装起义、配合苏军进攻取得胜利后建立起国家政权的。

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对德实行分区占领。随着美苏矛盾的尖锐,西方三国策划在西占区成立西德国家,以对抗苏联。1949年9月,西占区宣布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联邦德国)。苏联针锋相对地进行反击,1949年10月7日,宣布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民主德国)成立。

“二战”后,亚洲的蒙古、越南、朝鲜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苏联帮助下,蒙古从1948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48—1952),接着又实施了三年计划(1953—1956),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越南民主共和国9月2日成立,法国拒绝承认。1946年12月,法军向河内发起攻击,越南人民被迫进行抗法民族战争。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后,朝鲜人民军在苏军支持下解放了朝鲜北部。1948年8月15日大韩民国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则在9月9日成立。美、苏分别支持半岛南北双方,南北双方严重对峙,摩擦和冲突不断,1950年6月25日凌晨,朝鲜战争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中期,苏联进行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重建,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社会主义强国。

在工业方面,迅速实现经济转型,将军事工业转变为民用工业,并鼓励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第四个五年计划(1946—1950)的实施, 1950年苏联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73%,国民收入比战前提高64%。国防工业取得重大突破,1946年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1949年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第五个五年计划(1951—1955)完成时,工业产值和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战前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1947—1952年,苏联连续三次降低食品和日用品价格;在城市和工人区修建住房1亿多平方米。

在农业方面,1946年9月和1947年2月,联共(布)中央先后通过《关于消除集体农庄中违反农业劳动组合章程的现象的措施》和《关于战后时期大力发展农业的措施》,这些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生产,但由于苏联长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重工业与轻工业、工业与农业的发展长期比例失调,导致农业发展缓慢。1950年仅达到1940年水平的99%;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为432公斤,仍低于“一战”前1913年540公斤的水平。农业始终是苏联经济中的落后部门,为苏联的后续发展留下隐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由一国发展到多国。在苏共的授意下,波共领导人哥穆尔卡在1947年9月邀请苏、南、波、罗、捷、匈、保、法、意九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赴波兰举行会议,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其目的是加强各党之间的联系,协调各党的行动。同时,苏共也借此加强对东欧各党和国家的控制。

为对抗美国的《欧洲复兴方案》,苏联在1947年7—8月先后与保、匈、波、南、罗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双边经济协定,在此基础上,苏、保、匈、波、罗、捷六国于1949年1月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宣布 “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成立,以“实现人民民主国家和苏联更广泛的经济合作”。后来,阿尔巴尼亚、民主德国、蒙古、古巴和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也先后加入,1964年,南斯拉夫开始与该组织合作,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则以观察员身份参加经互会的活动,经互会逐渐发展成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组织。

1949年8月,谋求欧洲和世界霸权的军事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正式成立,其成员包括美、英、法、比、荷、卢、加、意和冰岛。挪威、丹麦、葡萄牙、希腊与土耳其等国不久也加入。苏联在强烈抗议北约建立的同时,不断加强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军事合作。1955年5月14日,苏联和阿、保、波、民主德国、捷、罗、匈八国在华沙签署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华沙条约”。 条约规定:任何缔约国遭到武装进攻时,其他缔约国应以一切必要方式给予援助。从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到华约政治军事集团的建立,标志着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