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英国风景园实例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英国风景园实例

    第三节 英国风景园实例

    一、查兹沃斯风景园(Chatsworth Park)

    查兹沃斯园因其长达4个世纪的变迁史以及丰富的园景而著称。自1570年以来,各个时代的园林艺术风格都在此留下了烙印。查兹沃斯园也因不断的调整、改造,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成为世上最著名、最迷人的园林作品之一。

    查兹沃斯庄园最早建于15至16世纪,园中现在仍然保留着1570年修建的林荫道和建有玛丽王后凉亭的台地。1685年,在法国式园林的巨大影响之下,人们开始大规模地改造查兹沃斯庄园,仅规则式的花园部分,面积就达到48.6公顷。在建造乡村式住宅的同时,又在河谷的山坡上修建花园。当时英国最著名的造园师伦敦与怀斯参与了查兹沃斯庄园的建造,建有花坛、斜坡式草坪、温室、泉池、长达几千米的整形树篱和以黄杨为材料的植物雕刻。花园中还装饰着非常丰富的雕塑作品(见图20-4)。

    当时使人非常惊奇的,是在极其优雅的庄园与周围荒野的沼泽之间形成的强烈对比。英国作家笛福将这个地区描绘成恐怖的深谷和难以接近的沼泽,荒草丛生且无边无际。而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最美妙的山谷和最令人愉快的花园,总之,“是世上最美的地方”。然而,过去的这种强烈对比已不复存在了。自从18世纪后半叶起,这里处处留下了万能布朗的痕迹。

    1750年以后,由布朗指挥的风景式园林改建工程,重点便是改造周围的沼泽地;同时,也涉及一部分原有的花园,重新塑造地形,铺种草坪。布朗最关注的是将河流融入风景构图之中,他采用比较隐蔽的堤坝将德尔温特河截流,从而形成一段可以展示在人们眼前的水面。随后,在河道的一个狭窄处,佩纳斯于1763年建造了一座帕拉第奥式桥梁,通向经布朗改建的新的城堡口(见图20-5)。推动18世纪英国风景园发展的著名田园诗人瓦波尔在游览了查兹沃斯庄园之后认为:大面积的种植、起伏的地形、弯曲的河流、两岸林园的扩展以及园中堆叠的大土丘,都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到河流景色。

    img316

    

    图20-4 17世纪在法国园林影响下的查兹沃斯园的规则构图

    img317

    

    图20-5 布朗改造的河道成为景色优美的水面

    幸运的是布朗没有毁掉园内所有的巴洛克式造园景点。1694年至1695年由勒·诺特的弟子格里叶建造的大瀑布大体上得以保留下来。瀑布的每一层因地形的变化,其高度及宽度均有所不同,因而叠水的音响效果也富有变化。地下管道将落水引到海马喷泉,然后再引至花园西部的一处泉池中,最后流入河中。1703年,建筑师阿尔切尔在山丘之巅建造了一座庙宇式的浴室。

    1826年,年仅23岁的帕克斯顿成为查兹沃斯庄园的总园林师,他担任该职长达32年。帕克斯顿主要负责修复工程,同时,也兴建了一些新的水景,大多采用绘画式构图,其中有威灵通岩石山、强盗石瀑布、废墟式的引水渠以及柳树喷泉,还有大温室,现在改成了迷园。帕克斯顿建造的岩石山因处理巧妙而极负盛名。

    总之,查兹沃斯庄园在17世纪时,为典型的规则式园林,有明显的中轴线,侧面为坡地,布置成一片片坡地花坛,为勒·诺特式园林。18世纪中叶,布朗对此园进行了改造,其中一部分改成当时流行的自然风景园,特别是在种植设计方面。在坡地升高的地方,改变了原来的道路,作成大片的草坪,林木自由地种植。

    二、谢菲尔德园(Sheffield Park Garden)

    谢菲尔德园位于伦敦附近,建成在18世纪下半叶,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由布朗设计。总体格局是自然风景式。中心由两个湖组成,岸边种有合适沼泽地生长的柏树,高直挺拔,并配有其他多种花木,具有植物园的特色(见图20-6)。1900年前后,对该园又进行了第二次修建。该园是由规则式转向自然风景式阶段的一个好实例。

    img318

    

    图20-6 经布朗和雷普顿改造的谢菲尔德花园的水景

    三、霍华德庄园(Park of the Castle Howard)

    1699年,第三世卡尔利斯尔子爵查理·霍华德请建筑师约翰·凡布高为其建造一座带花园的府邸。凡布高后才成为瓦伦流派的非常著名的巴洛克建筑师。27年之后,当凡布高去世时,巨大城堡的西翼始终未能建成。在当时的英国,没有哪座世俗的建筑物能够突出如此巨大的穹顶,没有哪座府邸汇集着如此大量的瓶饰、雕塑、半身像等装饰,也没有哪座花园中点缀着如此珍贵的园林建筑。这些都出现在位于北约克郡的霍华德庄园中(见图20-7)。

    img319

    

    图20-7 远眺霍华德庄园的城堡

    这座贵族府邸建筑不仅为晚期的巴洛克风格,而且花园也显示出巴洛克风格与古典主义分裂的迹象。以艺术史中纯粹主义者的观点,这正是这座花园的重要意义所在。霍华德庄园和斯陀园一样,表明了从17世纪末的规则式传统到随后的风景式演变之间的过渡形式。凡布高、伦敦和斯威特则以及霍华德这样的艺术爱好者,都是追求具有“崇高美”的园林的先驱者。人们寻求空间上的丰富性,而不是由单调的园路构成的贫乏而僵硬的轴线;寻求远离法国式的准则而不完全在于一种造园艺术的演变;寻求各种灵活的形式,但并非是毫无章法。

    霍华德庄园地形起伏变化较大,面积达两千多公顷,很多地方显示出造园形式的演变,其中南花坛的变化最具代表性。1710年,在一片草地中央,建造了一座由巨大的建筑物和几米高的、修剪成方尖碑和拱架的黄杨雕塑组成的复合体,这里现在放置了一座来自19世纪末世界博览会上壮观的阿特拉斯雕像喷泉。

    根据斯威特则的设计,霍华德在府邸的东面布置了带状的小树林,称之为放射线树林,由曲线形的园路和浓阴覆盖的小径构成的路网,通向一些林间空地,其中设置环形凉棚、喷泉和瀑布。直到18世纪初,这个自然的树林部分与凡布高的几何式花坛并存,形成极其强烈的对比。今天人们将这个小树林看作是英国风景式造园史上一个决定性的转变。大部分的雕塑现在都失踪了,放射线树林也在1970年被完全改造成杜鹃丛林。

    在府邸边缘,引申出朝南的弧形散步平台。台地下方有人工湖,1732年至1734年从湖中又引出一条河流,沿着几座雕塑作品,一直流到凡布高设计的一座帕拉第奥式的、称为四风神的庙宇前。布置在最边远的景点是郝克斯莫尔1728至1729年建造的宏伟的纪念堂。在向南的山谷中,有一座古罗马桥。郝克斯莫尔建造的壮丽的金字塔周围是一片开阔的牧场。霍华德庄园虽然曾遭到一些粗暴的毁坏,但在整体上仍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四、布伦海姆风景园(Park of the Blenheim Palace)

    布伦海姆宫是凡布高于1705年为第一代马尔勒波鲁公爵建造的,建筑造型奇特,开始显示出远离古典主义的样式。但是,最初由亨利·怀斯建造的花园仍然采用勒·诺特式样,在宫殿前面的山坡上,建了一个巨大的几何形花坛,面积超过31公顷,花坛中黄杨模纹与碎砖及大理石屑的底衬形成强烈对比;还有一处由高砖墙围绕的方形菜园。凡布高在布伦海姆的第二个杰作是壮观的帕拉第奥式的桥梁。府邸入口前方有宽阔的山谷,山谷中是格利姆河及其支流形成的沼泽地,为了跨越这座山谷,修建了两条垫高的道路和小桥。凡布高打算在山谷中建造一座欧洲最美观的大桥,以使沼泽地成为园中一景。而建筑师瓦伦提出了一个更简朴的、观赏性较弱的方案。然而最终仍采纳了凡布高的方案,因此建造了这座与河流相比尺度明显超大的桥梁。

    马尔勒波鲁公爵去世不久,他的遗孀就要求府邸的总工程师阿姆斯特朗重新布置河道。阿姆斯特朗将格利姆河整治成运河,并在西边筑堤截流。新的运河水系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将水引到花园的东边,但是在景观效果上却有所削弱。

    img320

    

    图20-8 经布朗改造之后的布伦海姆风景园

    1764年,布朗承接了为马尔勒波鲁家人建造风景园的任务,重新塑造了花坛的地形并铺植草坪,草地一直延伸到巴洛克式宫殿立面前。布朗又对凡布高建造的桥梁所在的格利姆河段加以改造,获得了令人惊奇的效果。布朗只保留了现在称为伊丽莎白岛的一小块地,取消两条通道,在桥的西面建了一条堤坝,从而形成壮阔的水面(见图20-8)。原来的地形被水淹没了,出现两处弯曲的湖泊,在桥下汇合。由于水面一直达到桥墩以上,因而使桥梁失去了原有的高大感,与水面的比例更加协调。这一成功的改造,使得人们更加欣赏、赞美风景园。布朗也因成功地将布伦海姆的巴洛克式花园改造成全新的风景园而引人注目。

    布朗是第一位经过专业训练的职业风景造园家。他对田园文学和绘画中的古典式风景兴趣不大,他所感兴趣的是自然要素直接产生的情感效果。他也较少追求风景园的象征性,而是追求广阔的风景构图。他认为风景园及其周围的自然景观应该毫无过渡地融合在一起。他对园中建筑要素的运用十分谨慎,他创作的风景园总是以几处弯曲的蛇形湖面和几乎完全自然的驳岸而独具特色。通道也不再是与入口大门相接的笔直的通道,而是采用大的弧形园路与住宅相切。布伦海姆既是布朗艺术顶峰时的作品,也是他根据现有园地进行创作的佳例。

    五、斯陀园(Stowe Park)

    斯陀园(见图20-9)的园主考伯海姆勋爵是一位辉格党官员,他曾在对路易十四的战争中起到重要作用,后来失去了朝廷的宠爱。在他周围汇集着一些雄心勃勃的青年政治家,由最激进的建筑师在斯陀建造了一座反映其政治与哲学思想的庄园,这便是斯陀园,今天它是一所带有高尔夫球场的贵族寄宿学校。

    img321

    

    图20-9 斯陀园平面图(版画,1740年)

    为使花园的构图、形式与城堡建筑一致,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有许多建筑师和造园师参与工作,并数次改造它。花园规划最初采用了17世纪80年代的规则式,1715年后,花园的规模急剧扩大,园中点缀着一些建筑物和豪华的庙宇,直到1740年,斯陀园似乎仍然欲与凡尔赛宫相媲美。

    最初负责工程的造园师布里奇曼在斯陀巨大的园地周围布置了一道隐垣,使人的视线得以延伸到园外的风景之中(见图20-10)。大约1730年,肯特代替了布里奇曼,他逐渐改造了规则式的园路和甬道,并在主轴线的东面,以洛兰和普桑的绘画为蓝本建了一处充满田园情趣的香榭丽舍花园。山谷中流淌的小河,称为斯狄克斯,它是传说中地狱里的河流之一。肯特在河边建造的几座庙宇倒映水中,其中有仿古罗马西比勒庙宇的古代道德之庙。

    img322

    

    图20-10 隐垣使园内外浑然一体

    肯特还在园中布置古希腊名人的雕像,如荷马、苏格拉底、利库尔戈斯和伊巴密浓达等;为了批评当代人在精神上的堕落,肯特建造了一座废墟式的新道德之庙。在河对岸,有英国贵族光荣之庙,此庙仿照古罗马墓穴的半圆形纪念碑,壁龛中有14个英国道德典范的半身像,其中有伊丽莎白一世、威廉三世、哲学家培根和洛克、诗人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以及科学家牛顿等。在香榭丽舍花园边的山坡上有一座友谊殿,考伯海姆勋爵与青年政治家们常在这里讨论如何推翻国王的统治以及建设国家的未来。

    园的东部处理成更加荒野和自然的风景,微微起伏的地形,避免了一览无余,使得风景中的建筑具有各自的独立性(见图20-11)。向南可见建筑师吉伯斯建造的友谊殿,这座纪念性建筑完全借鉴风景画中的造型,非常入画,以后成为风景园的象征。斯陀园的桥梁跨越一处水池东边的支流。水池原为八角形,后被肯特改成曲线形。

    img323

    

    图20-11 规则的局部改造成的典型英国自然风景画面

    在一座小山丘上,有吉伯斯建造的哥特式庙宇,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古代的撒克逊人是与法国人及其统治者相对立的自由民。为了与规则式的法国建筑相对立,庙宇也采用自由而不规则的布局,有着不同高度的角楼。此外,哥特式也用来代表撒克逊人过去的辉煌。

    公元741年,当肯特在斯陀园工作时,布朗作为这里的第一位园艺师,在希腊山谷的建造中起到重要作用。希腊山谷建在香榭丽舍花园的北面,是一种类似盆地的开阔牧场风光。

    六、斯托海德园(Stourhead Park)

    大约18世纪中叶,在富于革新精神和有文化修养的贵族中间,崇尚造园艺术成为一种时尚。这一时期的一些有重大影响的花园,实际上是由富裕的园主自己设计建造的。斯托海德园是这类英国式传统园林的杰出代表。

    斯托海德园(见图20-12)位于威尔特郡,在索尔斯伯里平原的西南角。1717年,亨利·霍尔一世买下了这里的地产,于1724年建造了帕拉第奥式的府邸建筑。1793年扩建了两翼,中央部分在1902年被烧毁后又重新恢复。在亨利一世期间并未建园,他的儿子亨利·霍尔二世自1741年开始建造风景园,并倾注其一生的精力。亨利·霍尔二世之孙理查德·考尔特·霍尔也是该园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img324

    

    图20-12 斯托海德的全园景色(版画)

    如图20-13所示,亨利·霍尔二世首先将流经园址的斯托尔河截流,在园内形成一连串近似三角形的湖泊。湖中有岛、有堤,周围是缓坡、土岗;岸边或是伸入水中的草地,或是茂密的丛林;沿湖道路与水面若即若离,有的甚至进入人工堆叠的山洞中;水面忽宽忽窄,或如湖面,或如溪流;既有水平如镜,又有湍流悬瀑,动静结合,变化万千。沿岸设置了各种园林建筑,有亭、桥、洞窟及雕塑等,它们位于视线焦点上,互为对景,在园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采用环湖布置的园路,使人们在散步的过程中,欣赏到一系列不同的景观画面。园路边建有各种庙宇,每座庙宇代表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史诗《埃耐伊德》中的一句。建筑师弗利特卡夫特建造的府邸采用了帕拉第奥样式,从府邸前的道路向西北方,即可看到以密林为背景、有白色柱子的花神庙。庙两侧有各色杜鹃,白色建筑掩映于花丛之中,和投入水中的倒影构成一幅动人的画面。花神庙所在的土坡上方,有一处天堂泉,与花神庙的绚丽色调不同,显得十分幽静。经过船屋往西北,池水渐渐变窄,可看到远处的修道院及阿尔弗烈德塔。沿湖西岸往南,可以见到湖中两个林木葱茏的小岛,随着游人的行进,形成步移景异的效果。

    img325

    

    图20-13 斯托海德平面图

    西岸最北边,有1748年皮帕尔设计的假山,假山中有洞可通行。洞中面对湖水的一面辟有自然式的窗口,这样,既形成由洞中观赏湖上及对岸风光的景框,也便于洞内采光。洞中的水池上有卧着水妖的石床,流水形成的水帘由石床上落入池中。洞中还有一尊河神像,其风格及姿态都反映了古希腊的遗风。

    山洞以南是哥特式村庄。当人们从村庄向湖望去,是一幅以洛兰的田园风光画为蓝本的天然图画。湖对岸,几株古树形成景框,湖中有数座小岛,其中一座岛上有建于1754年的缩小了的古罗马先贤祠。在古典园林中,先贤祠是常见的景物,后人以这种建筑作为古罗马精神的象征。

    由村庄往南,有座1860年架设的铁桥,东侧是开阔的水面,西侧则是细细的小河,两边景色迥然不同。过桥上堤,堤南水面稍小,比较幽静,对岸有瀑布及古老的水车;远处是缓坡草地、苍劲的孤植树、茂密的树丛及成群的牛羊,一派牧场风光。堤的东头有四孔石拱桥,向北是水面最狭长处,视线十分深远。透过石桥,远望湖中岛屿,对岸的东侧有花神庙,西侧有哥特式村舍及假山洞,成为园中最佳的观景点。画面中以石桥为前景,湖中水禽、岛上树木为中景,远景是对岸的树木及勾画出天际线的阿尔弗烈德塔、先贤祠等建筑。

    阿波罗神殿是另一处重要的景点。这里地势较高,三面树木环绕,前面留出一片斜坡草地,一直伸向湖岸,岸边草地平缓,上有成丛的树木。从神殿前可以眺望辽阔的水面;而从对岸看,阿波罗神殿又如耸立于树海之上。由此往下,即可进入有地下通道的山洞,出来后经帕拉第奥式的石桥,可从另一角度欣赏西岸的先贤祠、哥特式村舍及岩洞,别有一番情趣(见图20-14)。

    img326

    

    图20-14 湖岸优美景色

    亨利·霍尔二世在经过改造的地形上遍植乡土树种山毛榉和冷杉,由树林和水景形成的规模宏大的园林代替了过去完全是农作物的乡村景色。以后又种了大量黎巴嫩雪松,意大利丝杉,瑞典及英国的杜松、水松、落叶松等,形成以针叶树为主的壮丽景观。此后,随着引种驯化技术的发展,又引进了南洋杉、红松、铁杉等新的树种。霍尔家族的最后一位园主是亨利·胡奇男爵,他曾修复了被火烧毁的建筑物,并增种了大量石楠和杜鹃。色彩丰富的杜鹃使得五月的斯托海德园更加绚丽多彩。

    由于亨利·胡奇的独生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死于战场,他遂于1946年将斯托海德园献给了全国名胜古迹托管协会。此园现已成为对游人开放的著名风景园之一。

    七、邱园(Royal Botanic Gardens,Kew)

    邱园(见图20-15)为英国皇家植物园,位于伦敦西部泰晤士河畔,两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世界瞩目的植物园之一,其园林景观也体现了英国园林发展史上几个不同阶段的特色。作为植物园,邱园无论在科学性或艺术性上都是十分杰出的,是各国植物学家、园艺学家和园林学家的向往之地,也是一处美丽的游览胜地。

    威尔士亲王腓特烈自1731年开始在此居住,住所称为邱宫,其妻在此收集植物品种;1759年,奥古斯塔公主在此居住并在其府邸周围建园。1763年,乔治三世用宫内经费出版了《邱园的庭园和建筑平面、立面、局部及透视图》一书,使更多的人对邱园有所了解,负责此书出版的即威廉·钱伯斯,他在邱园工作期间建造了一些当时十分流行的中国式样的建筑,如1761年建了中国塔,还有孔庙、清真寺、岩洞、废墟等(见图20-16);之后毁掉了一些,而塔和废墟保留至今。这些建筑标志着东方园林趣味对英国园林的影响,不过,按照中国的传统,宝塔层数一般为奇数,而邱园的塔却是10层,这也说明当时在英国园林中只不过是模仿了中国园林一些零星的建筑物,如亭、桥、塔以及假山山洞等,满足了一些人的猎奇心理而已。

    img327

    

    图20-15 邱园平面图

    img328

    

    图20-16 邱园的中国塔

    邱园的建造时期正是英国风景园盛行之际,而且又处于欧洲园林追求东方趣味的热潮之中,加上十分崇拜中国园林的造园家威廉·钱伯斯的多年经营,使邱园成为这一时期很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邱园的建设首先以建筑邱宫为中心,以后在其周围建园,又逐渐扩大面积,增加不同的局部,客观上形成了多个中心,其主要性能又是植物园,因此,其规划又不同于一般完全以景观效果为主的花园。邱园以邱宫、棕榈温室等为中心形成局部环境,包括自然的水面、草地,姿态优美的孤植树、树丛。内容丰富又绚丽多彩的月季园、岩石园等种种景色,使邱园不仅在植物学方面在国际上具有权威地位,而且在园林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水平,具有中国风格的宝塔、废墟等也为园林增色不少。至今邱园仍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园林之一。

    至于棕榈温室,不仅室内植物是吸引人们参观的重点,室外园林也很有特色。温室东面为水池,靠近温室一侧的池岸为规则式驳岸,岸边的花坛、雕塑、道路,为了与温室建筑一致,均为规则式规划;而另外三边的池岸则处理成自然式,环池道路也随池岸曲折,路与水面之间的草地形成缓坡,逐渐伸入水中,有成丛的湿生、沼生植物,由路边延伸至水中,在这些地方已很难觉察出池与岸的明显界限了;池中有雕塑、喷泉。池南岸有一对中国石狮子(见图20-17),为中国圆明园的原物,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之后,这对石狮子成为邱园的装饰品了。从水池的岸边处理上可以看出设计者力求使温室建筑与自然式园林相协调和由规则式向自然式过渡的匠心。温室的另一侧为整形的月季园,园的南端延伸至远处的透视线终点即中国宝塔。

    img329

    

    图20-17 池南岸的中国石狮子

    邱宫建筑的一侧,近年来新建了一处规则式的局部。整齐的长方形水池、修剪的绿篱和成排的雕塑,形成一个独立的空间,体现了伊丽莎白时代的风格。

    img330

    

    图20-18 邱园的植物景色

    如图20-18所示邱园内有许多古树,如欧洲七叶树、椴树、山毛榉、雪松、冷杉等,难得的是它们都占有非常开阔的空间,因此随着岁月流逝,并无局促之感,不仅树干增高,树冠也日益展开而丰满,给人一种既古老又健壮的印象。当然,由国外引种植物品种之丰富,也是形成邱园特色的重要因素,中国的银杏、白皮松、珙桐、鹅掌楸等名贵树木都在邱园安家落户了。管理良好的草坪地被也是邱园引以为豪的内容之一,园中的开花灌木及针叶树的基部都与草地直接相连,乔木的树荫下也是草地,绿色地被成为乔木、灌木及花卉的背景,在绿色的衬托下,花卉的色彩显得更加鲜艳。不仅在邱园,英国许多园林都具有这一优势,甚至有的地方以绿毯般的草坪铺成路面,人们可以悠闲地在上面漫步。

    邱园的西南部有一连串长长的湖泊水面,虽不如斯托海德园的水面那样辽阔深远,但水中的小岛、嬉戏的水禽,使这里显得十分幽静。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