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引用之三十六)

    《战国策》中有一篇《触詟说赵太后》的文章,内中讲的故事是:

    战国时期,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当时,赵国国君孝成王年幼,由其母赵太后代为主政。秦强赵弱,赵太后只得向齐国求援。齐国要求以赵太后最疼爱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方可出兵救赵。太后不忍,又听不进大臣们的劝说。时值国家危难之际,左师触詟入殿谏言。他先从自己的爱子说起,又说到太后把女儿远嫁到燕国为后,都是为子女的长远利益着想,以此为铺垫,又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晓以利害,并分析了众诸侯国没有一个能传位三代的原因,最后反问太后“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大意是说太后如若深爱长安君,就不应只封给他肥沃的领地,赠送他值钱的金玉,而不让他为国立功,否则太后一死,长安君的地位就无法保证。一番鞭辟入里的分析,使赵太后明白这个道理后,同意了送长安君去齐国为人质。齐国遂履行出兵承诺,赵国转危为安。

    《触詟说赵太后》这篇文章的主旨与孟子的名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有思想共鸣。

    1967年4月15日,“中共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副组长、“全军文化革命小组”顾问江青,将其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记录整理稿送毛泽东审改。她在送审报告上写道:“这是我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一次讲话,林彪同志说是要发。我改了几次,缺引证,不够典,因为没有发言稿。我希望得到你的批改。”

    对于这次送审稿,毛泽东做了一些修改。对江青讲的战国史上“触詟说赵太后”的故事做了一些内容上的补充,写下批语:

    这篇文章,反映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初期,地主阶级内部财产和权力的再分配。这种再分配是不断地进行的,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不是代表剥削阶级,而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但如果我们不注意严格要求我们的子女,他们也会变质,可能搞资产阶级复辟,无产阶级的财产和权力就会被资产阶级夺回去。(《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10 —311页)

    毛泽东批语中提到的“这篇文章”,即指《触詟说赵太后》一文。他引用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一语,出自《孟子·离娄下》第二十二章: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本章是孟子谈自己的学术渊源问题。孟子当时被称为儒学大师,对儒家学说的传承和发展有重大贡献,长期以来被人们尊为“亚圣”。《史记·孔子世家》说他“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孟子从学于子思的门人,即是子思的再传弟子。这样算起来从孔子始到孟子,已经是第五代了,就是说他是孔子的第五代再传弟子。相隔五代,孔子的思想对他到底有多大影响呢?看来就很难说了。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里的“泽”,本意是“流风余韵”的意思,“斩”,是“断绝”的意思。《孟子·离娄下》二十二章大意是:君子的流风余韵,五代以后便断绝了;小人的流风余韵,五代以后也断绝了。接下来孟子说得比较明确:由于时代的悬隔,我没有能够成为孔子的门徒,我是私下向别人学习来的。至于向什么人学习,他没有明言。孟子在这里讳言其师名号,说明其师并非是什么值得夸耀的名人,或其中有什么别的原因,也未可知。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句话,在今天的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今天,“泽”多指“权力、地位,财富”等,“五世”也是虚指,表示一个大概的时间段。“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已经演化成与俗语“富不过三代”类似的意思。

    毛泽东推荐读《触詟说赵太后》这篇文章,其教育意义是深远的。这篇文章,在分析众诸侯没有一个子孙三世保持住王位的原因时说:“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尚能认识到:对自己的子女不能让他们“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只有为国立功,才能使自己的地位子孙相继。

    毛泽东看到这一问题,在批语中提到了“严格要求我们的子女”。毛泽东自己说到做到。他的卫士长李银桥说:毛泽东对子女真疼爱,要求也真严格。为了将长子毛岸英培养成独立自主的劳动者,毛泽东很早就把他送到苏联去求学。1946年,毛岸英回国以后又动员他到农村去上“社会大学”,实地了解中国国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又亲手将他送到战火连天的朝鲜前线。当得知儿子为国捐躯的不幸消息,他强忍着老年丧子的悲痛,发自内心地说:“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

    毛泽东的小女儿李讷,从小在延安就跟着大人一起在大食堂吃煮黑豆。考上大学后,和所有同学吃一样的饭菜,住一样的宿舍,一样坐公共汽车上学和回家,一样下乡参加劳动,丝毫不搞特殊化。1960年前后,中国正处在经济困难时期,当时李讷已在北京大学读书,经常吃不饱。假期回家后,工作人员建议给她多争取点口粮,也被毛泽东拒绝了。他说:“我是国家干部,国家按规定给我一定待遇。她是学生,按规定不该享受的就不能享受……还是那句话:谁叫她是毛泽东的女儿呢?”

    对自己的儿媳妇刘思齐,毛泽东也是严格要求。1955年,刘思齐进入苏联莫斯科大学攻读理工科。由于之前学文科,加之对环境的不适,刘思齐感到学习非常吃力,1957年暑假回到北京,她便写信给毛泽东告诉其希望转学的想法。毛泽东很快给她回了一封信,尊重她转学与否的意见,但“不论怎样,都要自己做主,不要用家长的名义去申请”,体现了坚定的原则性和组织观念。

    毛泽东就是用这种严格要求来体现对子女的疼爱的。其实,毛泽东在疼爱孩子之余,之所以如此严格要求他们,就是害怕他们“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养成好逸恶劳的恶习。

    结合含义深刻的历史典故“触詟说赵太后”,毛泽东在批语中引用孟子“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句话,并由此讲到人们应该严格教育子女,防止他们变质,防止他们搞资产阶级复辟。毛泽东不仅对自己的子女,也是作为对一代人的教育来考虑这一问题的。这是革命领袖晚年对自己终生为之奋斗事业的担心和忧虑。这种担心和忧虑应该说不无道理,是很自然的,也是合情合理有必要的。

    其实,早在八九年前,毛泽东即已考虑到此问题

    1959年11月,一次毛泽东散步与卫士长李银桥漫谈时,就曾说过:

    仗我们是不怕打的,帝国主义要想和平演变我们这一代人也难,可下一代再下一代就不好讲了。中国人讲“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英国人说“爵位不佐三代”;到我们的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情形又会是个什么样子啊?(邸延生:《历史的真言——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纪实》,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781页)

    又说,“法国的《快报》评论说‘穷是中国跃进的动力’,‘穷是动力’这句话讲得很对么!因为穷,就要干,要革命;富了事情就不妙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复国,十年强兵,后代人全忘了;中国现在不富,将来富了,家家吃肉不发愁,也一定会发生问题。”

    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颠覆主要采用两种手段:一种是武装干涉,经济封锁和制裁;另一种就是“和平演变”。原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颠覆,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手段起了作用。苏联和东欧没有倒在战争和经济封锁面前,而是倒在了“和平演变”面前,倒在了那里的共产党人对和平演变的漠视!

    几十年来,帝国主义的战略家们也曾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第四代身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代革命家对此非常警惕,从理论和实践上积极应对,使它们的阴谋未能得逞。

    毛泽东对于敌人的武力进攻,总是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但是,面对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攻势,却充满了忧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在不同场合,对着不同对象,多次警告人们:我们也不太平,还有贪污分子,投机倒把分子,还有被和平演变的危险。因为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中国反动派对于他们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失败,是不会甘心的。他们还要互相勾结在一起,用各种可能的方法,反对中国人民。

    毛泽东高瞻远瞩,揭露了美国的预言家们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第三、第四代身上的阴谋,提出了反和平演变的战略思想,就是要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毛泽东指出:

    帝国主义说我们第一代没问题,第二代也变不了,第三代第四代就有希望了。帝国主义这个希望能不能实现呢?帝国主义这话灵不灵?希望讲得不灵,但也可能灵,苏联就是第三代出了苏联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的,我们也可能出修正主义。如何防止修正主义?我们要培养接班人!

    毛泽东引用孟子“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名言,讲“触詟说赵太后”的故事,讲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艰难复国的故事,饱含着对革命前途、对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饱含着对革命事业后来人的殷切希望,饱含着对生活在和平安宁环境中人们的告诫和提醒,这正是安不忘危、胜不忘亡、福不忘祸之意,这是目光远大的战略筹划。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