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一带一路”建设对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一带一路”建设对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1)“一带一路”文化圈

    在世界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高潮中,在“东西双向开放”的思路下,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标志着中国与周边国家和更远的国家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关系。中国自清朝末期,就开始被动的接收外来文化,特别是辛亥革命以来被动性地融入世界经济、文化秩序。而现在中国开始主动布局,将自身发展与塑造一个新的世界秩序结合到一起。

    “一带一路”的枢纽地带是中巴经济走廊。围绕中巴经济走廊画一个圆,在这个圆里是西方崛起之前的古代世界,也是古代中华影响世界的地方,同时也是世界影响中华的地方。如果把伊犁或克拉玛依算作中巴经济走廊的北部起点,围绕从克拉玛依、伊犁,经喀什,到瓜达尔港的中巴经济走廊所贯穿的地球上最高的五大山脉(天山、帕米尔、兴都库什、昆仑和喜马拉雅)和这个地区发源的大河(阿姆河、印度河)画一个圆,我们将会发现这是多个国家民族血脉相通的文化圈。多个国家与中国语言相通的文化圈,多个国家与中国共享信仰的文化圈。多个国家与中国有共同文化遗产的文化圈,多个国家与中国山水相连的文化圈。多个国家与中国有山口、走廊、道路、口岸相通的文化圈,多个国家在经济上与中国高度互补的文化圈,直到近代也是很多国家与中国有朝贡关系的文化的圈。今天,这里的很多地方还是一个未开发、原生态、世外桃源型的文化圈,如巴基斯坦北部山区。

    建设“一带一路”文化圈,等于重塑中国地缘政治与地缘文化圈。丝绸之路不仅是商业通道,而且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平台,多民族、多种族、多宗教、多文化在此交汇融合。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经济带”,也是一条“文化带”,新丝绸之路中大国博弈的赢家,不仅应是“一带一路”的经济领导者,也必须是“一带一路”的文化领导者。

    今天建设“一带一路”,就是要实现世界文化的互融,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促进经济与文化沿着“一带一路”形成文化圈。

    2)文化共同体与价值共同体

    “一带一路”文化圈是多样、共存、包容、共赢的,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那种文化清洗和种族屠杀文化完全不一样。2500多年来,贯通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文化是基于沙漠、绿洲、草原、游牧、高原为生活基础的特色文化,丝绸之路上的那些古老的民族、优久的文化、不同的宗教,多种的信仰,今天依然还在,甚至在同一寺庙中,存在多种宗教的融合,在同一藏经楼中,保存了不同宗教的经典著作,如至今伊朗还有2万多拜火教信徒,伊朗议会里还保持着拜火教信徒的席位。丝绸之路文化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热爱生活。比如北方草原图瓦人和蒙古人的呼麦、突厥人的沙漠绿洲歌舞。丝绸之路文化自古以来是多国共同维护、扶植的文化,从伊斯坦布尔、大马士革、伊斯法罕、希瓦、布哈拉、撒马尔罕、安集延、奥什、喀什、和田、敦煌,到西安,是一条长达几千千米的商道文化和商旅客栈文化。今天的中国,有人信仰基督教,有人信仰天主教,也有人信仰佛教、道教,不同的信仰者在同一国度里友好的生活着。

    丝绸之路的文化价值可以用汉字“和”、“仁”二字概括,“和”是个人世界观、家庭观、社会观、国家观和天下观中最美好的一面,如和美、和睦、和谐、温和、祥和、和气等;“仁”是人与人之间、邻里间、民族间、宗教间、国家间最为高尚的价值观,如仁义、仁爱、仁政、一视同仁、宽仁大度、大仁大义等。“和”和“仁”不仅很好地表达了习近平主席有关新型国际关系的合作共赢的义利观,更可以创新性地翻译成简单易懂、朗朗上口的英文句子,便于对外传播。“和”根据其文字结构和字面意义,可以翻译成“Eat and let eat.”(自己吃,也让别人吃);“仁”根据其文字结构和字面意义,可以翻译成“Live and let live I.”(自己活,也让别人活)。“和”和“仁”深刻表达了周恩来总理提倡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命运共同体”。各国之间应合作共存、相互关爱、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共享发展成果,让“一带一路”成为沿途发展中国家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康庄大道。

    3)“一带一路”文化战略

    中国的建设目标是建设新型大国,建设和谐社会,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建立以“和”,“仁”为宗旨的国际关系,这也应该是“一带一路”文化圈的目标、立场、议程和框架。丝绸之路文化有其千年不变的共同文化,如商旅客栈文化、巴扎文化,但更要看到丝绸之路上的文化是多样化的。“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传播应该细致入微,一国一策,一对一交流、面对面交流、项目对项目交流,不可笼统地把“一带一路”上的文化分为中亚文化、西亚文化、南亚文化、中东文化等等。

    从古丝绸之路地理分布看,沿线各个国家都有自身的文明传统。“一带一路”经过的中东和中亚国家也不是单一民族或单一教派的伊斯兰国家,而是多民族、多教派的国家。由于“一带一路”在地理上夹在多种文明体系中,因此“一带一路”的文化圈是一个独特的跨多种文化的文明体系。“一带一路”的文化圈需要一个更具有包容性和普遍性的意识形态支撑,即政治和文化上的多极化,尊重历史和传统。“一带一路”文明只有回归、复兴古丝绸之路多样化的文化,才能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和平共处,才能保证“一带一路”的安全畅通。“在今天的世界上,很多的冲突和矛盾就来源于压抑认同的内在多样性,或者以某种认同的单一性撕裂由多样性构成的社会,从而破坏了社会的共同性基础。”中国需要通过“一带一路”文化圈的建设,形成一个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规划和贸易大道规划相适应的“‘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在这个文化圈内,最大限度地激发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部落的认同感、凝聚力、自尊心和创造力,整合丝绸之路文化圈内的无限资源,让“一带一路”的建设成果惠及丝绸之路文化圈的全体人民。

    “一带一路”文化圈中文化交融共生,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上的共生、共存,既保持文化差异,又在一个文化多样性的文化圈里和谐相处。

    在“一带一路”文化圈建设中,要用一种平等和包容的态度跟沿线国家进行近似或共性文化圈的探索,挖掘和讲述中国与文化圈内国家在文化、宗教上的密切交往和相互学习的故事,让中华文化与沿线国家近似的、共生的或共性的文化创造性地进行大融通,共同营造“一带一路”文化圈。例如,文化上寻找合作可行的契合点,提出和实施文化上的共同和共通项目。配合“一带一路”上的经济走廊,设立内容丰富多样的丝绸之路文化走廊,其中包括丝绸文化走廊、陶瓷文化走廊、巴扎文化走廊、商旅客栈文化走廊、伊斯兰建筑文化走廊、地毯文化走廊、天山文化走廊、帕米尔文化走廊、喀喇昆仑文化走廊、历史名城文化走廊、草原文化走廊、中国高僧西天经行处文化走廊等。

    无论是做文化强国项目,还是做“一带一路”的文化项目,都要学习站在当地人的立场来了解他们所看到的世界。我们需要学习古人法显、玄奘的精神,怀着谦卑的心态,去尊重、了解、传播各地文明,而不是盲目的自信自大。“一带一路”文化强国的基础是民众间的面对面交流,要从小的项目和小事做起。“一带一路”上的很多国家的人民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过去是一无所知。目前,中国通过媒体报道、广告、论坛、茶道、风水、气功、武术、养生、绘画、音乐会、美食节、时装节、体育比赛、现代艺术展、画展、摄影展、电影节、文物展、“一带一路”旅行写作大赛等不同的方式,其了解了丝绸之路上的故事,展现了“一带一路”的未来。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