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河北省第三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河北省第三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水资源评价是对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可利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供需分析与预测等进行系统综合的分析评定。它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的基础资料,也是国家或地方各级政府在制订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时有关水资源问题的参考依据。自70年代以来,河北水文部门多次参加或单独承担河北省水资源评价任务,提供多份评价报告及研究成果,为河北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优质服务。

    1992年3月,水利部颁布《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格认证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凡从事此项工作的单位必须经过资格认证,取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证书》。证书分甲、乙、丙三级。甲级证书由水利部审查颁发,乙、丙级证书由流域机构或省一级水利部门审查颁发。1992年河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首批获得甲级资格证书,1993年各直属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获省水利厅颁发的乙级资格证书。从此,配合各级水行政部门开展现状水资源评价,编制水长期供求计划及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等工作便接连不断地开展起来。

    一、海、滦河流域年径流分析

    为了搞清海、滦河流域的水资源和水力资源情况,做好海、滦河流域的水利规划,1973年7月水电部十三工程局根据水电部的部署,组织流域内8个省、市水文部门、有关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部属第二、六、十一工程局等21个单位,组成协作组,开展海滦河流域年径流量分析工作。河北省派王焕榜等人参加这项工作。海、滦河流域年径流分析工作,历时近3年,编写成《海、滦河流域年径流分析报告》,于1976年11月刊布。此报告包括一般图集中的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年径流量统计参数图件,还编制了年降水量、年径流量及陆面蒸发量三要素1956-1972年17年同步系列的平均值等值线图,附有9个专题分析报告。对山区河流年径流量的还原计算、流域入海水量计算、山区年降水径流关系分析、流域水量平衡分析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此后开展的历次水资源评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该报告通过平原地区年降水量、年陆面蒸发量和年地表径流量的平衡分析,求出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通过流域山区和平原地表水平衡分析,推求地表水对平原地下水的年侧向补给量;首次提出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三水转化关系;在进行区域水资源总量估算时,山区径流向平原地下水的补给量,已包括在山区出口站的实测径流中,应视为重复计算量而予以扣除。以上分析论点在以后进行的区域水资源评价工作继续向深度广度方向发展,成为国内开展区域水资源评价的基础理论和依据。海滦河年径流量分析是国内最早开展的区域水资源评价,对如此大流域进行水资源分析计算在世界上尚无先例。

    为了与报告配套使用,河北省水文总站又增补了内陆河及辽河流域的年径流量分析计算内容,补编了全省的多年平均年水面蒸发量、年陆面蒸发量和年径流系数等值线图,形成完整的河北省成果报告。

    二、第一次全国水资源评价

    1979年6月,国家科委和国家农委将《水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合理利用的研究》任务,布置给各省、市、区,这是开展第一次全国性水资源评价的前奏。接到任务后,河北省由水利厅、地矿局和根治海河指挥部共同牵头组织实施,省水利厅将水资源调查评价的工作交由省水文总站承担。10月,部水文局、科技局共同召开了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座谈会,开始进行评价工作的组织和技术准备。1980年3月以后,陆续颁发了《全国水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要点》及有关技术文件,向各省提出进行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及水质评价的要求和方法,从而开始了第一次全面系统的水资源评价工作。河北省水文总站在参加编制《海滦河流域年径流分析报告》的基础上,开展了单站及区间年径流量的分析计算工作。随后,水利部提出将本项工作分两个阶段进行,要求先期尽快提出初步成果,以满足当时急于进行农业区划等方面的需要。河北省水利厅组织厅属有关单位对全省平原地区的地下水总补给量、排泄量及可开采量进行了评价,省地理研究所承担了全省山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省水文总站与环保局协作,对全省1979年地表水的水质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省水利厅和省规划设计队对全省水资源的供需现状和远景规划进行了分析。1981年初,提出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地表水质污染的评价,以及供需分析为内容的《河北省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初步成果》,于1980年10月刊印成册,为当时的农业区划和水利规划提供了水资源数据,此项成果曾获省水利学会技术进步二等奖。

    完成初步评价成果后,1981年即转入正式成果的评价工作。水电部水文局为正式评价编写了《地表水资源调查评价细则》《地下水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技术细则》;分别举办了两个细则的学习班。这次评价以省水文总站为主体,抽调分站部分骨干组织评价队伍,也吸收省地理所部分人员参加,严格按照技术细则的要求和采用较为成熟的评价方法,通过5年努力工作,于1984-1985年先后完成了《河北省地表水资源》和《河北省地下水资源》的正式成果评价工作。这是第一次把地表水和地下水视为一个整体,将水量与水质结合起来完整的区域水资源评价成果。

    这次评价的项目主要是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水资源总量、泥沙、天然水化学、水质污染、水旱灾害、入海、出境和入境水量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等。评价中的地表水资源量是指全部的河川径流量,由各河流水文站观测资料统计,其中包括非降雨季节由地下途径汇入河川的基流量。地下水资源量,是指降水和地表水体等对地下水的补给量以及山前侧渗补给量,对山丘区来说又主要是河川基流量。

    这次评价的主要成果是统一采用1956-1979年同步水文资料系列,符合统计分析对资料一性致的要求;在进行流域和行政分区水资源量计算时,均采用先组成系列,再进行频率计算的合理做法;经过对区域地下水重复量的分析,提出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方法,这不仅标志河北省水资源评价计算方法和技术的进步,而且也为河北经济建设提供了可靠基础信息。

    三、“六五”期间国家重点攻关第38项课题中的水资源评价

    在全国水资源评价的后期,国家又提出对一些经济发展较快,但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重点地区,进行更详细的水资源评价、论证,因此,便有了从1984年开始进行“六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第38项《华北地区水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研究》课题。第38项攻关中,河北省水文总站承担了三水转化,地表水、地下水、水质等6项子课题研究任务。其中,编号为“38-1-5”的子课题名称《华北地区水资源评价》研究,即应再次完成河北省地表水、地下水及水资源总量的评价工作。这次评价采用1956-1984年同步期雨量、径流量资料系列计算降水资源和地表水资源,比全国第一次水资源评价采用的资料系列1956-1979年,延长至1984年,即包括1980-1984年的平枯水年组,这样在系列代表性上有较大的改善,统计参数更接近长系列成果,评价成果更符合客观实际。

    这次评价计算的河北省地表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15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149.6亿立方米,扣除两者之间重复计算量63亿立方米,全省水资源总量为多年平均238亿立方米。各项成果数值除按水资源分区、行政分区给出外,还编制了各种有关等值线图,供查用。这次攻关的特点,是在评价计算参数上研究得更深更细,有些参数的求得还进行了实地试验研究。例如,根据大量的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和均衡场试验资料,建立了不同岩性区的降水入渗补给系数与地下水埋深、年降水量的定量关系曲线或列出查算表,大大提高了降水入渗补给量的计算精度。并结合其他地下水计算参数的研究,计算出分区各项补给量和地下水资源量的10年(1975-1984年)系列,大体上反映了现状条件下地下水资源的年际变化特点,为合理利用地下水提供了充分依据。后来又将降水入渗补给系列延长为29年(1956-1984年),赋予地下水补给量以频率概念,这些成果为全省各级的水资源规划和水长期供求计划编制提供了全面系统的基础资料。再有,通过水质和泥沙的分析,说明河北省水资源大量开发利用后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地表水体和地下含水层的污染,严重地影响水资源的可利用量,泥沙淤积降低了现有水利工程的效益。通过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入海量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了河北省水资源的严重紧缺,平水年入海水量已经很少,枯水年微乎其微,平原地区地下水的严重超采,诱发出一系列地质环境灾害。

    为了满足地、市、县开展水利区划及水长期供求计划编制工作的需要,省水文总站和省水利规划设计队(院),先后根据第一次水资源评价和“六五”第38项及“七五”第57项成果,给出全省各地、市、县的年降水量与年径流深及地下水资源成果。

    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省及10个地区和90个县(市)提出水资源评价和水利区划成果,省和邯郸市以及50多个县(市)编制了水长期供求计划,为农业区划、水利建设及水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90年代初,对河北平原中东部浅薄层地下水淡水资源进行了评价,对浅薄层地下淡水的赋存条件、水质类型、资源数量及开发利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浅薄层地下淡水的分布规律,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分区开发利用的可行性论证等,为缓解中东部平原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提供了新的淡水资源。

    此外,从1986年起逐年发布上一年度《河北省水资源公报》,向领导部门和有关单位逐年提供水资源情况,以便对有关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这项工作将水资源评价工作转为经常化,通过发布公报促进了对水文资料的逐年分析,推动了逐年用水量调查,及时积累有关水资源资料。

    为了满足水资源的节约管理和保护的需要,自1995年起,每年3月加发“水资源简报”。根据上一年的水资源量,预测汛前可供水量和需水量,进行供需分析,供有关领导和单位参考,使有限的水资源充分发挥其效益。

    四、平原水资源监测

    对黑龙港地区和冀东平原进行水资源监测,是由世界银行贷款资助的河北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由水利部门承担的一个研究课题,具体落实到省水文总站。它的主要任务是:1990-1992年,在两个项目区内开展水资源监测,根据监测的降水、蒸发、地表水、地下水等要素变化值,对黑龙港、冀东两项目区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验证原评估报告中的水资源评价成果,为高效综合利用水资源,保证项目的全面实施,提供更准确、可靠的水资源数据。

    1990年8月,河北省水文总站和河北省地质矿产局两单位分别负责地表水、地下水的监测工作,并成立“河北省农业综合发展项目水资源监测中心”。1990年9月,监测中心编制了《水资源监测工作实施计划》,根据计划要求,两单位开始了监测系统的筹建工作。首先对项目区原有观测站网进行了调整和改造,并增加了新的观测站网,随即开始全面监测工作,同时还相继开展了两项目区的现状用水量调查和资料的搜集工作。

    1992年3月,经水文总站和地矿局两单位协商,确定了《水资源监测报告任务书》及《水资源监测评价大纲》,开始了监测资料整理与水资源分析与评价。至1993年6月,两项目区全部外业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整理及数据建库工作基本完成,开始编写监测报告。1993年9月上旬完成了《报告》初稿,11月经省水利厅和省农业开发办公室审查定稿,12月26日由“世行”监督团专家普莱斯对报告进行了终审和验收。在审查过程中,世行专家对报告的监测和研究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该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五、滦河流域与河北省水资源现状分析

    河北省水资源紧缺,供需矛盾日益加剧,缓解的办法除立足于本身的开源节流外,根本的出路在于实现跨流域调水,尤其希望尽快实现引江中线工程,引长江之水解河北省用水的燃眉之急。90年代河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筹备处正式成立,围绕引江中线河北段工程做了大量的勘测、设计及论证工作。为说明河北省水资源匮乏,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水资源问题立足于本省已无法解决,引江调水势在必行,而且越早实现越有利的理由,省南水北调筹备处多次要求省水文局进行水资源现状的分析论证工作,《滦河水资源现状与展望》和《河北省水资源状况分析报告》,就是省水文局在90年代后期完成的代表性成果。

    (一)《滦河水资源现状与展望》报告的产生

    滦河是河北省产水量相对较丰的一条河流,滦河流域的水资源量约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30%。然而,在80年初,引滦入津工程建成后,按水利部制订的分水计划,当年来水量保证率小于或等于75%时,向天津市供水10亿立方米,约相当于滦河平水年来水量的四分之一。引滦入津输水后,水利部曾承诺不再考虑从河北省向外调水。

    进入90年代,滦河及潮白河水系出现相对较丰的来水情况,1994年、1995年和1996年,潘家口、大黑汀水库连续3年汛期的工程弃水超过20亿立方米,由此造成滦河仍有大量余水的假象。在讨论引江中线工程时,因看到远水难解近渴,有人又提出引滦入京问题,欲建筑滦河上游大坝沟门水库,引水入潮河注密云水库。

    为了将滦河的水资源现状分析清楚,省水文局受南水北调筹备处的委托,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至1998年,采用长系列、新数据,详细分析计算了滦河流域的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量、入境和出境水量、入海量及河流水质特征;对引滦工程运行以来工程的调节水量、弃水量及工程运行情况作了分析,对大坝沟门以上流域的水文设计作了复核计算;在认真调查滦河流域及其供水区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基础上,对2010年水平年该区的可供水量、需水量作了分析与预测。经分析计算,得出的主要结论:①以1956-1997年长系列与第一次评价的1956-1979年系列统计对比,滦河流域的多年平均降水量略偏丰,地表水、地下水与总资源量无较大变化;②大坝沟门以上流域,因用水量的增加,75%保证率的年来水量由原成果2.83亿立方米降为2.41亿立方米。潘家口、大黑汀水库建成以来,十几年运行正常,弃水是由于来水偏丰造成,弃水并未造成大量水入海,而多数被下游利用;③潘、大水库建成后,入海量减少约三分之一多。区间桃林口水库建成后,一般年份将无水入海;④1997年水质监测表明,Ⅳ类及以上水质河段长度占监测总河长的88%,水质恶化加剧了供需矛盾;⑤根据供需预测,2010年水平年滦河及其供水区75%保证率年份,承德、唐山和秦皇岛市将分别缺水5亿立方米、12亿立方米和7亿立方米,滦河已无水可调。1999年3月,正式刊布《滦河水资源现状与展望》,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再次呼吁:滦河水不宜外调,冀东地区人民要生存,经济要发展。

    (二)《河北省水资源状况分析报告》的形成

    为促使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对引江中线工程早日立项,在已经经过大量认证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引江中线工程对河北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说清楚,急切需要提供一个能反映现状条件下河北省(特别是中线工程供水区)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状况的综合材料。为此,南水北调筹备处于1998年委托省水文局将原水资源评价的资料系列延长到1997年,对全省降水、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水资源总量、出入境水量、入海量和水环境等项内容,进行单项评价和综合分析,评述水资源与水环境现状及其开发利用已引发的环境及地质灾害,尤其对中线工程供水区应作重点加以论述。

    接受任务后,省水文局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和张家口、承德等6个局的部分人员,用一年多的时间,收集、整理本省及周边省、市、区近十几年的基本资料,沿用原评价时采用的方法及计算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反复核算、研究探索和合理对照,并聘请老同志把技术关,最后于1999年2月完成总报告及5个专题报告的编写工作。经专家评审验收,又对各报告作了修改,于1999年12月编印出正式报告。

    该项总报告与专题报告的主要内容有:①年降水量系列延长为42年后与原评价系列进行统计参数对比,证明长系列更具代表性,继之进行降水量的评价计算;②进行人类活动对自产地表水量的影响分析,探求年径流量向现状条件还原计算方法,完成地表水资源评价;③研究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后对降雨入渗补给量的影响,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估算地下水可开采量,完成水资源总量计算;④分年代对比出境入境水量、入海量的变化,预测可利用量;⑤典型年地表水质量评价,探求改善环境的用水量计算方法,提出环境用水量数值;⑥广泛收集环境和地质灾害资料,对水资源、水环境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对策意见。本次成果报告在延长系列的基础上,对年径流量向现状还原计算、确定环境用水量计算办法作了探索研究,经大量的分析计算,最后提出河北省现状水资源、水环境的综合分析的最新成果,不仅可以反映河北省渴望引江中线工程早日上马的迫切愿望,而且在第二次全省水资源评价成果未出来前,可以作为领导和有关部门应用水资源信息的重要参考依据。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