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外科感染概述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外科感染概述

    项目一 外科感染概述

    外科感染是指发生在损伤及手术后且常需手术治疗的感染。在外科疾病方面,外科感染大概占1/3。外科感染的特点如下:①常由数种细菌一起引起的混合感染;②大部分感染病人有明显的局部症状和体征;③常在各种损伤及手术后发生,且常需要手术治疗;④感染常集中于局部,可导致局部组织液化、坏死,使局部组织遭到破坏而丧失原有的功能。

    【分类】

    引起外科感染的致病菌种类较多,可入侵人体的不同部位、组织、器官,而引起多种病变。可按照引起外科感染的致病菌种类、病程演变、发生情况分类如下。

    1.按致病菌种类和病变性质分类

    (1)非特异性感染:又称化脓性感染或一般感染,外科感染大多属于此类。常见的有疖、痈、急性蜂窝组织炎、丹毒、手部感染和急性淋巴结炎等。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非特异性致病菌所引起。其特点是:①一病多菌,即一种感染常由多种细菌同时作用引起;②一菌多病,即一种细菌可引起多种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疖、痈、脓肿等;③临床表现和防治原则相似,即化脓性感染引起的临床表现大致相似,其防治原则也基本相同。

    (2)特异性感染:由结核分枝杆菌、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炭疽杆菌、白色念珠菌等特异性致病菌引起的感染。特点是一种致病菌仅引起一种特定的感染,不同致病菌所引起的感染其病程演变和防治措施各异。

    2.按病程演变分类

    (1)急性感染:病变以急性炎症为主,病程持续时间在3周以内的外科感染。

    (2)慢性感染:病程持续超过2个月的外科感染。

    (3)亚急性感染:感染病程介于3周至2个月之间的外科感染。

    3.按其他情况分类 按细菌的播散途径分为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按发生机制分为原发性感染、继发性感染;另外还有条件感染、院内感染、二重感染、机会性感染等其他分类类型。

    【病因】

    1.致病菌入侵及其致病因素

    (1)黏附因子及荚膜或微荚膜:致病菌入侵人体后,其产生的黏附因子有利于致病菌附着于人体组织细胞并入侵。很多细菌具有荚膜或微荚膜,荚膜或微荚膜能抗拒吞噬细胞的吞噬或杀菌作用而在组织内生存、繁殖,并导致组织细胞损伤。

    (2)致病菌的数量与增殖速度:入侵人体组织的致病菌数量越多,导致感染的概率越高。人体在健康状况下,若污染伤口的细菌数低于105则发生感染的概率较小。

    (3)病菌毒素:多种病菌可释放多种胞外酶,外毒素和内毒素统称为病菌毒素。外毒素具有很强的毒性,如溶血毒素可破坏红细胞、肠毒素可破坏肠黏膜、痉挛毒素作用于神经可致肌肉痉挛。内毒素可激活补体、凝血系统及释放细胞因子等,从而导致发热、代谢改变、白细胞增多或减少以及休克等全身反应。

    2.机体的易感性 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存在天然的和获得性的感染防御机制,当一些局部因素或全身因素导致这些防御机制受损时,就会发生感染。

    (1)局部因素:包括皮肤或黏膜破损、血管或体腔内留置导管处理不当、管腔阻塞、异物与坏死组织的存在和局部组织血供障碍或水肿、积液。

    (2)全身因素:凡能引起全身免疫力下降的因素均可促使感染发生,如严重创伤或休克、糖尿病、严重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先天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3)条件因素:在人体局部或全身抗感染能力降低的条件下可引起条件性感染,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可引起二重感染,二重感染又称菌群交替症。

    【病理生理】

    1.感染后炎症反应 局部组织损伤后,致病菌入侵引起局部急性炎症反应。炎症介质使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大量的浆液、纤维蛋白、抗体、补体、白细胞、吞噬细胞外渗。随着病情的进展,组织细胞崩解,渗出液中纤维蛋白含量增多,渗出液混浊呈脓性。炎症反应的结果是局限并清除入侵的病菌,局部可出现红、肿、热、痛等炎症的特征性改变。部分炎症介质、细胞因子和病菌毒素等可经血流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

    2.感染的转归 外科感染的转归趋势大致如下。①炎症局限。②转为慢性炎症,形成溃疡、瘘道、硬结,周围由纤维组织包绕,病灶内仍有细菌;抵抗力降低时,感染可急性发作。③蔓延扩散:细菌可在局部蔓延;沿淋巴蔓延;甚至血行蔓延扩散形成较广泛的感染或严重的全身化脓性感染。

    【临床表现】

    外科感染的临床表现因外科感染的部位、范围、病理阶段的不同而不同。

    1.局部表现 外科感染典型的局部表现一般是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等。部位表浅的感染,局部皮肤可见明显的发红、肿胀、皮肤温度(简称皮温)增高;局部肿块、硬结、触痛;脓肿形成后,触及有波动感;慢性感染疼痛不明显;深部感染局部表现不明显。

    2.全身表现 随感染程度不同而表现各异,轻者可无全身症状,较重者常有发热、乏力、呼吸加快、心跳加快、头痛、食欲减退等一系列表现,重者可导致脓毒症、感染性休克、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若白细胞计数超过12.0×109/L或低于4.0×109/L,核左移,细胞内出现中毒颗粒,提示感染严重。

    (2)病原体检查:选用分泌物、脓液、血液、穿刺液、粪、尿等做涂片镜检或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以明确致病菌,合理选择抗生素。

    2.影像学检查 深部感染,实质性脏器、骨关节感染可酌情做B超检查、X线检查、CT检查、MRI检查、穿刺等以明确诊断。

    【处理原则】

    外科感染的处理原则是:消除感染的病因和毒性物质,抑制致病菌生长,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

    1.局部治疗

    (1)制动、休息、肢体抬高:促进静脉的回流,减轻水肿,有利于炎症的局限和消退,防止感染扩散,必要时可加以固定。

    (2)物理疗法:局部根据情况选用热敷、冷敷、红外线、超短波等方法进行物理治疗,以改善血液循环,减少渗出,促进炎症吸收、消散,增强组织的修复能力。

    (3)药物治疗:外科感染时局部用药的原理有抗菌、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增生修复等。常用药物有消毒剂、抗菌软膏、50%硫酸镁溶液、10%鱼石脂软膏、生肌膏、贝复济等。

    (4)手术治疗:外科感染的手术方式包括切开减张、脓肿形成后切开引流,以及感染病灶的手术清除。

    2.全身治疗

    【课堂互动】

    外科感染时,抗生素的使用能否取代外科基本治疗,为什么?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所带来的主要弊端有哪些?

    (1)抗生素治疗:抗生素的应用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抗生素一般应用3~5d,疗效不明显甚至无效时,才可考虑加量或更换,不可频繁更换。一般感染在体温恢复正常、感染控制后3~4d停用抗生素;严重感染在体温恢复正常、感染控制后1~2周停用抗生素;特殊感染(如急性骨髓炎)则在体温恢复正常,感染控制后3~4周停用抗生素。

    (2)对症支持治疗:在控制感染治疗的同时要注重对症支持治疗,改善病人的全身情况,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免疫力、组织修复能力。如输入新鲜全血或血浆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充分休息和睡眠,维持体液平衡,降温治疗,镇痛等。

    (包龙梅)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