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人的各种精神境界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人的各种精神境界

    一、人的各种精神境界

    由于对宇宙人生意义理解的程度不同,就造成了人的各种不同的内心境界。这内心境界,也有人称之为生活境界或精神境界。对人的境界形成的原因,国学家冯友兰在《新原人》中这样说:

    人对于宇宙人生底觉解的程度,可有不同。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底意义亦有不同。人对于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所有底觉解,即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底某种不同底意义,亦即构成人所有底某种境界。

    这里的觉解,可看成是理解的意思。对于人的各种境界,冯友兰将其分为四种。他说:

    就大同方面看,人所可能有底境界,可以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对于这四种境界的内容,冯都有详尽的述说。这里,我们借用冯友兰对境界的称谓来述说相关的道理,对于冯所说的关于各境界的具体内容,不作全部采纳。下面是对四种境界的具体述说。

    (一)自然境界:这是一种类似小孩子心态的人所具有的境界,处于这种境界的人,对于宇宙人生的意义毫无所知。对此,冯友兰说:

    他对于其所行底事的性质,并没有清楚底了解。此即是说,他所行底事,对于他没有清楚底意义。就此方面说,他的境界,似乎是一个混沌。但他亦非对于任何事都无了解,亦非任何事对于他都没有清楚底意义。所以他的境界,亦只似乎是一个混沌。例如古诗写古代人民的生活云: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 ”此数句诗,很能写出在自然境界中底人的心理状态。

    (《新原人》)

    有此种境界底人,并不限于在所谓原始社会中底人……(现代社会中的某些人)往往亦是“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 “莫知其然而然” 。此等人的境界,亦是自然境界。

    (同上书)

    关于自然境界的定义,这里可以完全采纳冯友兰书中的说法。

    (二)功利境界:世上的普通人,大都是属于这种境界中的人。关于这种境界的情况,这里也采用冯友兰的说法。冯说:

    在此种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为利”底。所谓“为利” ,是为他自己的利。凡动物的行为,都是为他自己的利底……但都是出于本能的冲动,不是出于心灵的计划。在自然境界中底人,虽亦有为自己的利底行为,但他对于“自己”及“利” ,并无清楚底觉解,他不自觉他有如此底行为,亦不了解他何以有如此底行为。在功利境界中底人,对于“自己”及“利” ,有清楚底觉解。他了解他的行为,是怎样一回事。他自觉他有如此底行为。他的行为,或是求增加他自己的财产,或是求发展他自己的事业,或是求增进他自己的荣誉。

    在此种境界中底人,其行为虽可有万般不同,但其最后底目的,总是为他自己的利。

    (同上书)

    (三)道德境界:这种境界中的人,能够有意识地按照道德准则去行事,这种行为,就是孟子所说的“行仁义” 。功利境界中的人,要为“自己”做事,而道德境界中的人,可以为“公” 、为“社会”做事而不计自己的利益,既不为利,也不为名。这样的人,就是所谓的“君子” ,而功利境界中的人,则是所谓的“小人” 。

    (四)天地境界:儒家、道家和佛家通过心思向内用功有成就后,就属于这种境界中的人。这种人就是所谓的神、圣、仙、佛。其心理状态或精神境界是与天的状态完全相符合(天人合一)的。这个境界是由修炼而形成的,他们的行为是凭着人性、道德、良知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的。这叫“由仁义行”(孟子语,仁义即人性之意) ,也叫凭直觉行事。

    这里的关于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说法与冯友兰的说法有较大的不同。

    世间处于自然境界中的人较少,除很幼小的小孩子之外, “不知不识” 、混沌度日、 “莫知其然而然”的人当属少数。而世间绝大多数人是属于功利境界之中的,至于道德境界中的人,即真正的君子,为数也不会太多。说到天地境界中之人,还说不上究竟是有还是没有。

    上述四种境界有高低之分。自然境界最低,对宇宙人生意义的理解最少,接着依次是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功利境界之人对宇宙人生意义的理解是“为私” :为一己之私,或一家、一集团、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之私。道德境界中之人的理解是为公, “天下为公” 。天地境界中之人也是天下为公,与道德境界中人不同的是,天地境界中人是无意识而为之,叫无为,不刻意,自然而然的为公,而道德境界中人需有意识地去为公。有意识地去为公之人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为私而在于为公,为了实现人生的意义,所以要去为公。

    处于自然境界的小孩子,会由于年龄的增加而脱离不知不识的混沌状态,随之而进入新的境界。一般情况下,他们都会进入功利境界,除此之外,也有可能会进入道德境界,只是这种可能性较小。原因是,脱离混沌状态进入功利境界或道德境界,那是由于受周围事物的影响、感染、熏陶。而在现实社会中,小孩子所受到的影响、感染、熏陶,无疑是多于功利而少于道德的。因此,世上功利境界的人多而道德境界的人少。功利境界中人也有可能进入道德境界,不过这种可能性很小,原因是人心先入为主,而推陈出新是件极难的事,需要极大的影响、感染、熏陶之力。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