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小麦全蚀病田块应怎样处理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小麦全蚀病田块应怎样处理

    

    1.症状 本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图6-2)。小麦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以近成熟时病株症状最为明显。幼苗期病株矮小,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拔节后茎基部1~ 2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在潮湿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黑褐色菌丝层,称为“黑脚”,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种子根、次生根变黑腐烂和黑脚是全蚀病区别于其他根腐病的典型症状。重病株地上部明显矮化,发病晚的植株矮化不明显。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植株早枯,形成“白穗”。在潮湿情况下,小麦近成熟时在病株基部叶鞘内侧生有黑色颗粒状突起,即病原菌的子囊壳。

    2.发生规律 病原为禾顶囊壳(Gaeumannomyces gramims),属子囊菌亚门顶囊壳属,是一种土壤寄居菌,在土壤中存活3~5年,病菌除危害小麦外,还能危害大麦、黑麦、玉米、谷子、燕麦等禾本科作物及禾本科杂草。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和有机肥中越夏或越冬。在自生麦苗、杂草或其他作物上越夏,是后茬小麦的主要侵染源。引种混有病残体种子是无病区发病的主要原因。割麦收获区根茬上的休眠菌丝体是下茬的主要初侵染源。冬麦区种子萌发不久,越夏病菌菌丝体就可侵害种子根,并在变黑的种子根内越冬。春季小麦返青,菌丝体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生长,向上扩展至分蘖节和茎基部。拔节至抽穗期,可侵染到第一至第二节,由于茎基部受害腐烂而造成病株陆续死亡。小麦全蚀病菌较好气,发育温度为3~35℃,适宜的温度为19~24℃,致死温度为52~54℃(10min)。

    

图6-2 小麦全蚀病

    土壤性状和耕作管理条件对全蚀病影响较大。偏碱性土壤发病重于中性或偏酸性土壤。冬麦区冬季温暖、晚秋早春多雨发病重。水浇地比旱地发病重。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田间病残体的腐熟,降低菌量,能减轻冬麦发病。土壤缺氮引起全蚀病严重发生,施用氮肥后全蚀病严重程度降低。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能明显减轻发病。土壤中严重缺磷或氮磷比例失调,全蚀病危害加重。连作有利于土壤中病原菌积累,病害逐年加重,合理轮作能减轻发病。实施免耕或少耕,降低土壤的通气性,能减轻发病。

    3.防治方法

    (1)加强种子检疫。严禁从病区调运种子;耕作、播种和收获机械不与病区机械混用;不用病区麦秸作包装材料外运。从病区调进种子要严格检验,播前用0.1%甲基硫菌灵浸种或52~54℃温水浸种10min,杀死种子表面的病原菌。

    (2)轮作倒茬。因地制宜进行轮作,坚持1~2年与非寄主作物轮作一次,如花生、烟草、番茄、甜菜、蓖麻、绿肥等。

    (3)种植耐病品种。

    (4)平衡施肥。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机肥施用应注意氮、磷、钾的配比。

    (5)生物防治。对全蚀病衰退的麦田或即将衰退的麦田,要推行小麦两作或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以维持土壤拮抗菌的防病作用。

    (6)药剂防治。全蚀病重发生区可在播期用药剂土壤灭菌,同时辅助用拌种、早春喷浇杀菌剂的方法来防治。①土壤消毒。每亩用50%二氯异氰尿酸(禾菌)400g或85%三氯异氰尿酸(治愈)100g拌20kg细土或混于底肥(含磷比例高的最好)中撒施,或亩用50%多菌灵1kg加15%粉锈宁1kg,加水100kg,随水灌入土壤或喷于地表,也可以亩用50%多菌灵2kg或70%甲基托布津2kg,兑水100kg喷于地表,或加细土50kg拌匀后撒于地表,然后翻耕整地播种。②种子处理。每亩小麦种子用50%二氯异氰尿酸25g或硅噻菌胺20g拌种,或用12%烯唑醇按种子重量的0.02%~0.03%拌种,也可用2.5%适乐时种衣剂按1∶1000包衣处理。③药剂灌根。对于未做药剂土壤处理和拌种的病田,可在小麦返青期,每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200g,兑水50~70kg;或用含5亿活芽孢/克荧光假单胞杆菌的消蚀灵可湿性粉剂100~150g,兑水50~70kg,充分搅匀,顺垄喷灌于小麦茎基部,进行补救防治。重病田隔7~10天再防治1次。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