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湖北省黄冈中学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湖北省黄冈中学

    湖北省黄冈中学——中国

    名校概况

    在美丽的长江之滨,在巍峨的大别山南麓,与优美的西山风景区相望,和著名的东坡赤壁相邻的地方,坐落着一座名校——湖北省黄冈中学。学校于1904年创建,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3年,就被湖北省政府首批确定为省重点中学,她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巍巍青云塔,把文人学士的济世情怀来承载;坐落在黄冈中学的临皋亭,将北宋文学家苏东坡的诗人风雅留人间。

    一、如诗如画的百年黄高

    现在的黄冈中学有新老两个校区,占地面积600多亩,是一座园林式学校。老校区幽深宁静、花木葱茏;新校区高楼林立,错落有致;教学区设施完备;生活区功能齐全;运动区规格一流;休闲区风景迷人。黄高子弟在博大恢宏的教学楼里弘毅求真、崇德修身;黄高子弟在雄伟壮丽的凝晖楼里探究微观世界奥秘,寻求宏观世界真理;黄高学子在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的体育馆里,谱写“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动人篇章;中心广场占地1.7万平方米,展现着黄高学子的博大胸怀,寄托着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理想。高大挺拔的银杏,妩媚多娇的红枫,碧绿宽广的草坪,清翠欲滴的香樟,斗艳争奇,如诗如画,令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二、薪火传承的百年黄高

    名师辈出的黄冈中学,见证了一代又一代黄高人投身于黄冈中学教育改革与振兴的“接力赛”、“拔河赛”,各展风采,屡建功勋。在他们当中,有以张怀壁为代表的特级教师32位;有国家级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有全国优秀教师;有全国劳动模范;有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有湖北省十大名师;有湖北省十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有湖北省劳动模范;有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一位专家一首诗,一位名师一面旗,黄冈中学专家治教,人才纷涌,薪火传承,永铸辉煌!

    三、桃李芬芳的百年黄高

    百余年来,黄冈中学打造了四万余名优秀毕业生,从此校走出了共和国代主席、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著名文艺理论家胡风,中共一大代表包惠僧,“嫦娥工程”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贺祖明,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舒德干……还有数十位省部级干部和共和国将军,数千位专家学者,数百位海外博士,数万名为共和国建功立业的劳动者,都是从这里毕业的。

    在国际科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先后夺得18块国际奥赛奖牌,有四块亚运会金牌被学生邱波夺得。2009届高考,有12人考上了北大、清华,20余人被保送到全国一流高等学府。黄冈中学堪称桃李满天下,声誉遍神州。

    学校发展概述

    一、整顿巩固时期(1949—1957)

    1949年5月14日,黄州解放。根据上级“维持现状,马上开学”的指示,黄冈高中于5月18日复学上课,共有学生240余人。校长仍为张希洁,刘任受军管会的委派,担任教导主任,具体负责学校工作。6月,地委决定将黄冈县初级中学和黄冈师范学校并入黄冈高中,易名为黄冈中学,由专区文教科长梅白兼任校长。11月,程德懋任政治辅导员,具体负责学校政治工作。1950年1月,专区教育科副科长黎生接任该职并兼任校长,李式之任副校长。3月,黄冈师范根据省教育厅指示从黄冈中学独立出去,由周智任黄冈中学校长,共有学生300余人。同年9月,由叶华任校长。1952年9月,尹大中任副校长。1953年初,根据“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地委决定将苏春、浠水、宋埠、仓埠四地高中并入黄冈中学。春季,宋埠高中最先并入,秋季,其余三校全部并入。学生由16班增至26班,共计1100余人。7月,黄冈专署根据中央加强学校行政领导的指示,调整了黄冈中学领导班子,由陈靖任校长,田忠杰、叶华任副校长。1954年7月,陈靖调任地区文教科长并仍兼校长。1955年7月,高中部由东门外迁至一字门外今址。10月,童士甲出任副校长,负责全面工作。1956年秋,高中部独立为黄冈高中,共有20个班,1027人,11月,程德懋任党支部书记。解放初期,由于群众对人民政府政策缺乏了解,学生人数骤减。到1950年春,全校只剩10个班,仅314人。政府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发展教育事业,实行向工农开门的方针和人民助学金制度。学生人数遂逐年增加,学生的成长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工农子弟由原来的5%上升到1953年的51%,享受助学金的学生达到47%。

    在管理上,大力提倡民主办学的新校风。自1950年春季开始,学校设立各种会议,决定学校各项工作,如校务会议(相当于“教代会”)、校务委员会、教导会议、事务会议,教工会、经济审核委员会等。通过这些会议发扬民主,形成决议,再由校长、主任等执行,处理学校日常工作。1953年实行校长负责制,实际是校长主持下的干部分工负责制。通过行政会议与党政工团联席会议,广泛吸纳群众意见,充分发挥教职员工主人翁作用。1956年秋,上级提出加强学校党支部的工作,学校党支部随即成立,逐步发展到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这一时期学校较好地执行了党对知识分子实行团结、教育、发行的政策。当时很多属于留用人员的教师思想上存在种种顾虑。学校首先尊重他们、团结他们、关心他们。领导经常与教师谈心,解除他们的思想包袱。当时政治学习抓得紧,运动很多,每年寒暑假都要集中起来进行学习,1953年的思想发行运动还到省会武汉集中学习,由于思想工作做得细致深入,没有伤害人,教师的心情是舒畅的,积极性很高。1954年上级更强调做和风细雨的思想工作,形象的说法是做知识分子的工作时,要像豆腐掉到灰里,既不能吹,更不能打,只能用清水漂。这样一来,进一步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1954年黄冈中学贯彻知识分子政策的先进经验曾在全省推广。

    这一时期的工作重点是,1953年以前着重建立新民主主义秩序,将旧学校改造为适应新社会需要的新型学校。1953年,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国家需要大批有文化的人才,学校工作遂转入以教学为中心的轨道。行政干部到教研组蹲点,努力钻研一门业务,指导教改,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这一时期学校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有不少成功的经验,主要有:

    1.把进行思想教育和政治活动结合起来。在抗美援朝运动中,积极开展和平签名和捐献飞机大炮等活动,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学校有两批共5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志愿军。土改运动中,组织学生下乡宣传土改政策,通过斗地主,算剥削账,师生受到直接而深刻的阶级教育。1954年,开始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如学生不能升学,就鼓励他们安心回乡生产。

    2.把进行思想教育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政治、国文、历史、地理各科结合教材内容直接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国文课讲《田寡妇看瓜》《狼》就结合实际启发、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地主剥削的残酷性和土改运动的必要性。历史课讲到巴黎公社对反动派镇压不彻底时,就联系镇压反革命的意义等等。数理化各科主要是从知识的讲析中显示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哲理,教育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音乐美术教育,则注重用刚健清新、积极雄壮的革命、歌曲和图书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当同学们唱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等革命歌曲时,更加精神振奋,意气风发。

    3.把政治思想工作落实到各项具体活动中去,譬如评定助学金时,坚持“贫困而优秀”的标准,组织讲座评定助学金的意义,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党的温暖,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增强阶级友爱,把评定助学金的过程变成一次有意义的思想教育活动。其余的如发展团员、评优秀生、文艺会演、体育比赛等各项活动,都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

    这个时期的教学工作着重抓了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组织与教学秩序的建立和完善,二是进行教学改革。

    教研组。1950年秋成立各科教学研究小组,1951年分成语外、政史地、数理化、音体美四大组,1953年又改为语、数、俄、理化、史地、音体美六组。活动内容以研究教学为重点,同时也进行政治学习和教育理论等学习。教研组内以年级为单位设备课小组。

    学习小组。建国初期一度在学生中建立功课学习小组,每组人数五人左右。课前预习,以小组集体切磋的方式进行,提出问题供教师上课参考。并在组内开展互帮互助活动。

    教学秩序。主要建立了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观摩课、公开课等制度,规定了课后辅导、作业批改的要求、考试考查的方式要求等。尤其重视集体备课,要求讲座教材的思想性、目的性、系统性、难点、重点、进度及教学方法等。

    教学改革。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改革,解放后,学校随即取消“公民课”与“童子军课”,开设政治课,讲授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等内容。其他学科对教材进行增删,达到革命化、科学化、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二是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强调贯彻理论联系实际与直观教学的原则。联系实际包括社会斗争实际,生产和科学实验实际、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知识实际。为了搞好直观教学,地理挂图、生物标本、理化实验等都得到重视。从1953年开始,学习苏联教学经验,学习凯洛夫教育学,推广“红领巾教学法”,全面系统地改革课堂教学,实现科学化、正规化,“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提高教学质量。紧扣教材,注意教法,联系实际,落实双基。学校根据各教研组的经验,总结出一堂“好课”的基本特征有五条:①思想性,要把思想教育贯穿到课堂教学中,文科要以文见道,理科要将辩证唯物主义体现出来。②科学性,讲课中杜绝知识性的错误,突出重点,讲清杂点。③实践性,理论必须联系实际。④启发性,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⑤巩固性,要联系旧知识,有小结,让学生当堂消化,牢固掌握。

    1954年11月,陈靖校长参加湖北省教育考察团,赴华东地区学习他们如何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明确了教育必须全面发展,不但德智体要全面发展,各学科也要全面发展,各学科的教学必须考虑别的学科,不能压作业,抢时间,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数学教师周尚、化学教师王骥的教学经验都在全省范围内得到推广。

    这段时期很重视课外活动,1950年春季即成立了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并始终坚持下来。目的是加强和巩固课堂知识、拓展知识面,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总的说来,这一时期学校工作取得的成绩很大,圆满完成了接管、整顿、巩固、提高的任务。建立了一套新的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党团组织、行政管理实现了正规化。在教学上明确了新的教育方针,建立了一套新的教学秩序。以教学为中心,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正确地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初步形成了严谨、扎实、民主、团结、艰苦奋斗的好风气,为黄冈中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53年,学校被确定为全省五所重点中学之一,1954年开始选送留苏预备生,前后三次共有8人。

    二、探索前进时期(1958—1966)

    1956年,高中部独立为黄冈高中,1957年9月根据湖北省教育厅指示,学校改名为湖北省黄冈第四中学,1958年9月恢复黄冈高中原名。1960年秋季重设初中,又恢复黄冈中学原名。本时期学校领导小有变动。1958年1月,方道南调任党支部书记,童士甲、田忠杰任副校长,校长为关如。学校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童士甲主持行政工作兼管学生思想工作,田忠杰分管教学。1963年,翟攀蟾调任副校长,协管教学。

    这一时期是黄冈中学在各方面探索前进的八年。在如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怎样进行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如何加强党的领导、实行民主办学、怎样正确处理红与专的关系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认真的总结,得到很多经验和教训。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中央又指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大跃进的形势下,学校掀起了教育革命的热潮。主要抓了两方面工作:一是劳动上马,一是教学改革,1960年,根据陆定一报告精神,教学改革,适当缩短学制,加深进度,还进行过短期的十年一贯制的试验。在1958年到1960年的三年中,学校除安排结合教学的劳动外,还组织了多次大型的义务劳动和勤工俭学劳动。1958年大炼钢铁,修建校办农场。通过劳动,使师生们增强了劳动观念,增强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养成了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好习惯,学到了很多实际知识与生产技能。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依据,没有周密的计划,没有恰当的安排,任务过重,时间过长,如1958年因劳动竟停课100多天,使整个教学工作呈现混乱无序状态,严重影响了文化课的学习。有的劳动大大超过了师生体力允许的限度,给师生的健康带来了危害。这种不正常的现象直到1960年秋,才得以纠正。硫酸厂也因原料不济、设备不足而被迫于1961年下马。

    劳动上马了,教学如何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做到教学劳动两不误,是这个时期教学改革集中探索的问题。办法主要有两个,一是改革教材内容,二是改革教学方法。

    改革教材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为解决时间不足的矛盾,采取删繁就简的办法,对原教材进行删减。一方面为了便于结合生产劳动进行教学,对原教材进行改编。文科教材的改编以政治思想教育为纲,数学的改编以函数为纲,物理的改编以运动为纲,化学的改编以炼钢和硫酸生产为纲等。如此改革的结果,知识的系统性被割裂了,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做法。

    改革课堂教学,当时有些做法是有益的,如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与启发式原则;为解决时间矛盾,探索精讲多练的方法;反对一言堂,提倡群言堂,组织学生讨论、辩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等。有些做法是当时的应急措施,如搞现场教学,现场写作等。还有一些做法完全违背了教学规律,如以搞运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提出“奋战一星期,消灭错别字”、“苦战四十天,消灭不及格”等口号,违反循序渐进的规律,是典型的“大跃进”式的荒唐作法。

    由于一系列做法违反教学规律,造成教学质量下降。1959年下半年,方道南同志提出要深钻教材、联系实际、从学生实际出发、搞好课堂教学。省委副书记刘仰峤来黄冈视察时,听取了方道南的汇报,立即指示将黄冈中学的经验推广到全省,在《湖北日报》头版进行报道。

    1961年春,学校对三年来教育革命运动的得失做了初步的总结,着重纠正了削弱双基教育的偏差。田忠杰同志向全体教工作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的报告,要求坚决贯彻各科教学的目的、任务,加强双基教学,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严格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班风。教学工作很快走上了正轨。由于纠编转弯及时得力,使教学质量迅速得到提高,1962年高考升学率名列全省第二。

    1962年贯彻《中教五十条》,学校组织全体教工对三年教育实践进一步讨论总结,方道南同志根据大家的意见,作了《总结三年,吸取经验,整顿作风,提高教学》的万言报告,认真总结了前几年削弱基础教学的原因:一、片面地理解了教学和生产劳动的关系,教学时间挤得过多,没有做到以教学为主。二、对红与专的关系认识片面,只强调要以红带专,不懂得要寓红于专,以至造成重红轻专。三、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认识片面,强调结合实际,却忽视了基本理论,强调数量,却忽视了质量,强调完成教学任务,却忽视了学生接受情况;抓大跃进,却忘记了循序渐进。四、在管理上,没能把群众路线和科学管理、启发自觉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在执行知识分子政策上也出现了一些偏差,挫伤了少数教师的积极性。这个总结在当时是很深刻的。基于以上认识提出的日后工作要点,成为以后四年学校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

    根据这个指导思想与《五十条》的精神,党支部改变了以前包揽行政事务的做法,恢复了行政会议和校务委员会,发扬民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正确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做到政治上信任教师,工作上依靠教师,生活上关心教师,并注重培养教师骨干入党。全面理解党的教育方针,正确处理教学与生产劳动、理论与实践、红与专等一系列关系,引导并鼓励师生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学校秩序井然,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稳步提高,“团结、严谨、勤奋”的校风逐步形成。

    1964年根据上级“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指示精神,各科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了积极而有成效的探索,向45分钟要质量,上好每堂课。

    不仅课堂教学扎扎实实,数理化生等学科的课外活动也十分活跃。特别是物理教学,在田明庚教师的带领下,课外开展起了无线电活动,安装矿石收音机、二极管收音机,搞得有声有色,深受学生的欢迎。

    1965年,学校根据当时国内的政治形势,又进行了以端正教育思想为中心的教育革命,批判苏联凯洛夫的修正主义教育学,检查了智育第一,片面追求升学率,不讲阶级路线等问题。但没有搞过火的斗争,没有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总之,这一时期通过艰难的探索与反思,对办学规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即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德智体全面发展,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因此,黄冈中学能够在探索中前进,得到较大的发展。从1961年到文化革命前,学校在各方面有长足的进步,教育质量全面提高,书声朗朗、鸟语花香、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学校一贯重视德育工作,把德育放在首位,政治思想教育要求严、方法活。校领导经常作国际国内形势报告,学校政治空气浓厚,学生思想觉悟比较高。学雷锋、学毛著活动,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1965年,高三(1)班查国学的经验总结《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指导学习》在《湖北教育》上刊登。

    培养学生热爱农业,献身农村,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是这一时期最具特色的工作之一。学校经常利用形势教育、传统教育、劳动教育等形式,教育学生“一颗红心,两种准备”。1962届学生王敬璋,毕业后立志务农,又红又专,为农民办夜校,办文化室,成为当时全国知青学习的榜样。《湖北日报》用一整版的篇幅刊登了他的先进事迹,全国十多家报纸进行了报道,产生了很大影响。1963年底,学校举办了王敬璋事迹展览,当时的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当时的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二书记兼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等同志为展览馆题诗题辞,给全校同学极大鼓舞,接着又有曹春容、熊干波等一大批毕业生扎根农村,成为群众夸赞的一代新型农民。学校收集他们的事迹,编成《海阔天高》专辑,用以教育在校学生。

    这一时期的体育工作也抓得比较好。1957年秋学校体育保健工作委员会成立,童士甲任主任。体育教师努力改进课堂教学,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精心训练各类球队、田径队,体育教学和运动水平都有较大提高。1964年在地区中学生运动会上获九面优胜奖旗,男篮七战七胜获冠军,乒乓球男女团体双获第二名。随后黄冈中学代表地区出席省中学生运动会,梁梦林在体操比赛中获五项奖,王引弟获高低杠第三名。40名运动员有11名获得“五好运动员”称号。女子体操队还获得“风格奖”。文娱生活也非常活跃,学校经常举行文艺晚会,师生同台演出,曾排演话剧《年青一代》,在黄州公演,引起轰动。

    三、文化革命时期(1966—1976)

    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黄冈中学也和全国的所有学校一样,遭受了空前的浩劫,停止招生长达三年之久。

    1966年6月,黄冈地委“文化革命工作组”进驻黄冈中学,成立“文化革命委员会”,接管学校全部工作,原党政组织陷于瘫痪,学校停课。工作组、校文革根据全国的“大气候”领导学校运动,组织“红卫兵”,选派代表赴京参加毛主席接见等等。不久,工作团因执行了所谓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而撤出学校,校文革被称为“伪文革”。校内成立了数十个群众组织,如教职工的“韶山兵团”、“东风兵团”、“古田兵团”等等,学生中则有“扬子江风暴兵团”、“提着脑袋干革命战斗队”等等。学生纷纷外出进行大串连。1967年“一月风暴”后,某一派组织抢公章“夺权”,但并不能统辖所有群众组织,学校处于无政府状态。各派各行其是,相互攻击,但攻击矛头相同的一点就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因此,支部书记首当其冲。有专长的行政领导和教师就是“黑帮分子”、“反动学术权威”、“牛鬼蛇神”,或揪斗游街,或打入“牛棚”,或下园种菜。“红卫兵”还借“破四旧”之名,抄家劫舍,很多教师多年积累的图书资料被当成“毒草”践踏烧毁、变卖、令人痛心疾首。他们还走向社会,捣毁古物,焚烧古籍,造成无可估量的惨重损失。

    1967年,“7·20”事件后,“百万雄师”一派土崩瓦解,“造反派”控制了学校。当年10月,以造反派学生为主体的黄冈中学革命委员会成立。在革委会领导的学校“斗批改”中,采取过火斗争,无情打击,“武斗”成风。学校原领导和教师很多人挨了打。化学权威、享誉当年的全省红旗教师王骥同志,因不堪忍受挂牌游街之凌辱,于1968年5月24日自杀身死。

    到1968年,由于社会上的造反派分裂对立,黄州发生大规模武斗,每次都有本校学生参加。武斗逐步升级,由棍棒长矛发展到真枪实弹。到8月份,几个月中发生了近十次大型武斗,十多人被打死,受伤者更多。死者多为工人和菜农。造反派学生还在宿舍里非法设置刑堂,毒打对立派的“俘虏”,群众称之为“白公馆”。

    武斗给学校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在一次武斗中,保管室里的全部实物被洗劫一空;物理实验室的电器元件,几乎被抢光;四万多册图书所剩无几;门窗破碎,满目疮痍,校无宁日。

    1968年10月,黄冈地区第一支“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黄冈中学,收缴武器,解散武斗组织,制止武斗,并将各组织的头头集中起来办学习班,结束了武斗的混乱局面,稳定了当时的局势。

    接下来改组原来以学生为主体的“革委会”,成立新的“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工宣队长兼革委会主任,方道南、周维新、程展云等任副主任。接着是复课闹革命,主要是把流散在社会上的学生召回学校,作出适当的毕业安排。12月25日,欢送1966、1967、1968三届毕业生上山下乡。

    工宣队对知识分子实行极“左”政策,将领导与教师一批批下放到路口和农场进行劳动改造。清理阶级队伍时,捕风捉影,无限上纲,形成一种高压气氛,致使原外语教研组长李清教师于1970年3月被迫害致死,语文教师刘白燕被错捕判刑,粉碎四人帮后才得以平反。

    1970年3月,方道南任革委会主任。

    1971年6月,整党建党开始。8月,方道南任党支部书记。1972年,方道南调任地区教育局长,1973年韩益增调任党支部书记。

    整党建党后,学校工作由党支部主持,工宣队退居次要地位,权力大为削弱,人数逐渐减少,直到四人帮垮台后,1977年12月24日,才完全撤离学校。

    1969年春,按就近入学的原则招收黄州镇及附近农村1966年以来的小学毕业生入学。编成三个年级,1970年又招入一个年级,共四个年级。学制改成初中高中各两年。

    复课之初,教学以政治为中心,没有教材,文科主要是读报纸和毛泽东著作及其语录。1970年开始有省编试用教材。学校工作以“五·七指示”为纲。学工学农的时间长达三分之一甚至更多。1971年学校工作要点提出要“坚持以学为主的原则,保证上文化课的时间”,但并未能很好落实。

    1972年,周总理提出批极“左”。教育战线召开了关于怎样提高文化课教学质量的会议。田忠杰同志率人赴武汉参观。回来后介绍了兄弟学校抓教学的经验。教师听后都很兴奋,有的提出要狠抓“三基本”。但时隔不久,“四人帮”诬蔑抓质量教学是复辟回潮,大张挞伐。接着又是“白卷英雄”、“小学生日记”、“马振扶事件”等各种闹剧,使教师们欲教不能,欲罢不忍,莫可奈何。1975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要为革命学文化,黄冈中学又兴旺过一阵,但很快又被“反击右倾翻案风”摧残了。

    这个时期教学工作中最为费力的是所谓的开门办学活动。整天考虑如何走出去,走到哪里去,至于有无必要,是不容考虑的。学生曾四次步行去贾庙,多次到江陵大队、鄂城旭光公社等地开门办学。至于到附近工厂农村参加劳动更不计其数。以至有的农村社队将学生当劳力,一到农忙时就向学校要人。因此,学校教学长期陷入混乱无序状态,贻误了整整一代青年。

    “文革”期间贯彻“五七指示”,学工学农需要基地,客观上推动了学校工厂和农场的建设。黄冈中学校办工厂的发展走过曲折的道路。1961年硫酸厂下马后,为了配合教学,理化组还曾办过小型“桌面工厂”,化学组还在“桌面工厂”生产过化肥。1971年为了学工需要,先后办过“920”厂、“化织厂”(俗称“猎毛拉丝厂”)、“电机修理厂”、“机械修理厂”等,但是都因技术、原料、效益、货源种种问题而停办。1973年创办精密铸造厂,张庭良任厂长,带领全体办厂教职工艰苦奋斗,战胜困难,因陋就简,白手起家,使工厂逐步壮大发展,收入由初期的7000多元增加至1978年的64000余元。

    校办农场的创办也经过不少曲折。1960年在江家湾开荒20多亩,后被当地生产队收走。1961年在新河边开荒,无法保收,后亦放弃。1963年围垦南湖,因距离远并有血吸虫而放弃。1965年,同黄州几个学校联合围垦窝湖,建成校办农场。然而只能种一季小麦,旱涝皆不能保收。1970年经过艰苦的增修围堤的劳动,始种水稻。1971年收获水稻87000斤。后来经过挑塘垫基,先后建起410平方米的住宅和教室,可容两个班学生在农场住宿,半天劳动,半天上课。

    四、改革发展时期(1977—1994)

    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黄冈中学恢复和发扬几十年办学的优良传统,不断改革创新,开拓进取,迅速振兴崛起,成为闻名全国的重点中学。这个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1984年以前为第一阶段,1984年以后为第二阶段。

    1978年,地委按《中教五十条》精神,调整了学校领导班子,党支部书记由周维新担任,程展云任副书记,校长由田忠杰担任,王道平、赵世臣任副校长,分管教学和后勤。恢复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这一时期的工作主要是拨乱反正,将学校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上来,恢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恢复健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如集体备课、听课、教研活动、班主任会议等,恢复和发扬长期形成的严谨、勤奋的优良校风。其次是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错案。将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先后对24名教职工重新做了结论,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的8位同志作了平反,对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教师家属一一作了妥善安排,并为含冤而死的王骥教师召开了追悼会。对在“文革”中犯了错误的干部教师,也对他们的问题予以重新审查,改正了过重的处理意见。1978年12月,恢复整建了教育工会。赵世臣兼工会主席。

    在广大教工的努力下,学校很快焕发了青春。1978年高考时,黄冈中学升学总人数只有43人,1979年就马上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高考升学107人,总人数位居全省第一。特别是400分以上的高分人数,占全省40%以上(全省31人,黄冈中学13人),并且囊括了理科前三名。余军在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中获得三等奖,并赴北京领奖,受到方毅、周培源、陈景润等同志的接见。以后历年高考和竞赛皆在全省居领先地位。1982年获湖北省政府授予的“五讲四美先进单位”光荣称号,1983年被评为湖北省教育战线先进集体。

    1983年,周维新调任地委副书记,1984年,为适应机构改革的新形势,学校领导班子做了重新调整,老校长田忠杰退居二线,任名誉校长。校长由张庭良担任,程展云任党总支书记,王道平任副书记,骆东平、肖家卿任副校长。实行校长负责制,党总支起监督保证作用。

    1991年,肖家卿任工会主席。曹衍清、汪立丰任副校长。

    1992年6月,曹衍清任校长,张庭良任党总支书记。1993年10月,黄冈中学党总支改建为党委会,曹衍清兼党委书记,王道平为副书记。骆东平、汪立丰、徐启炎为党委委员。张庭良为名誉校长。

    这个时期着重抓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深化改革,从严治校,自我完善,开拓创新,使学校各项工作大踏步前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86年高考升学309人,升学率达91.4%,600分以上高分者达30人,占全省1/9,且囊括理科第一、二名,英语第一名。1989年升学率达93.5%。1986年—1991年,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连获五块奖牌,林强在27届、28届竞赛中获得铜牌与银牌,库超在31届竞赛中获银牌,王崧在31届、32届竞赛中获两块金牌。一所农村城镇中学能在国际性的竞赛中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一时轰动全国。《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文汇报》、《湖北日报》全都发表了介绍黄冈中学的文章。1986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987年被评为湖北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开展教育改革先进单位”,《湖北教育》发表专文称赞黄冈中学是“普通中学的一面旗帜”。1988年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校”,国家体委和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光荣称号,中国数学会授予“培养数学英才,奋力为国争光”锦旗一面,农业部、团中央、中国科协授予“实践教育先进集体”称号。1989年被评为全省会计工作先进集体。1990年被评为“全国教育工会先进集体”、“湖北省美育先进单位”。1991年,湖北省教委督导评估组认为,黄冈中学坚持按规律办学成绩显著。

    1993年3月,省教委授予黄冈中学“湖北省普通中学示范学校”称号,为湖北省首批两所示范学校之一。1993年国家体委、国家教委授予“贯彻学校体卫工作条例优秀学校”称号。

    现将各方面情况分述如下:

    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黄冈中学首批恢复为省重点中学,经地委研究决定,高中恢复在全地区招收新生,择优录取;初中在黄州镇择优录取,学制改为三年制。1981年,高中学制也改为三年制。至此,学校规模基本确定,共30个教学班,初中每年级4班,共12个班,高中每年级6班,共18班,在校生维持在1600人左右。

    这一时期学校工作有以下特点:

    (一)全面贯彻方针,培养全新人才

    恢复高考制度后,社会上有一股狂热追求升学率的风气,黄冈中学也受到波及。1978年学校高考失利,觉得社会舆论压力不小。为了改变这种状态,编了“快班”、“慢班”,搞加班加点。1979年高考一鸣惊人,社会上一片赞扬,参观、取经者源源不断。在此情景下,学校领导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认真分析了存在的问题,统一了思想。认识到所谓的教育质量,就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质量,就是各年级各学科均衡发展的质量。必须改变重智育、轻德体、重高中、轻初中,重毕业班,轻非毕业班,重“快班”、轻“慢班”,重理科,轻文科的“五重五轻”的现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按教育规律办学。

    学校提出了“四个坚持”与“四个并重”的办学方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按教育规律办事,坚持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初中与高中并重,起始年级与毕业班级并重,文科与理科并重,非主要学科与主要学科并重。将违背教学规律的错误做法坚决改掉。不按成绩编班,不加班加点,星期天不上课,寒暑假不补课;不留级,不淘汰中差生;从1984年起,不收复读生;在人员安排上,不搞教学骨干大集中,各年级都要照顾到,高中初中实行小循环,有的学科实行大循环。

    1984年以后,通过不断深化改革,进一步确定了坚持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宗旨,培养基础牢靠、素质全面、特长明显志向高远具有创新精神的“四有公民”,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向,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科技活动、选修课、劳技课三型并进的教学体制。不但使学生各项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大面积提升了教育质量,还发展了学生的爱好特长,使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黄冈中学在教育教学各方面都开展了深层次的改革。

    1.加强思想教育,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

    学校领导始终将德育摆在首要位置上。实行定专人负责、定时间、定内容、定期检查的“四定”制度。通过长期探索与改革,使思想教育网络化、序列化、科学化。

    网络化,就是在组织结构上形成一个连结交叉的覆盖体系。为了既有利于教学改革,又有利于思想教育,采用教研组、年级组并存的建制。在党总支领导下,政教处、团委会与年级组长带领班主任落实思想教育,任课教师积极配合。并在校外驻军、工厂、农村、展览馆等处建立德育基地,成立家长委员会,出版《家教简讯》,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的思想教育网络。

    序列化,即在教育内容上,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性格特点,确定不同的中心与目标,构成一个以理想、纪律教育为核心的常规思想教育序列。对初中生侧重进行纪律法制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对高中生侧重进行理想前途及科学人生观的教育。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献身家乡的教育。

    科学化,就是在教育方法上做到适合青少年兴趣特点,从而取得满意的效果。针对青少年求知、求新、求乐的心理特点,注意把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融为一体,以学生喜欢接受的方式开展活动,如举办图片展览,开办少年团校、成立党课小组等。针对青少年开放性与自我性强的特点,将封闭型变为开放型,走出去,请进来。让学生走出校门,访问参观,春游野餐,祭扫烈士陵园,开展社会调查,领略大自然的壮美,了解社会现实;请老红军、自卫反击战英雄、共和国卫士、自学成才的残疾青年邱波、林强、库超、王崧等校友,谈理想,谈奉献,讲奋斗,讲拼博,现身说法,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将灌输式变为探索式,将被动接收变为主动求真,举行各种主题班会、辩论会,对话会等,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出答案。针对青少年自尊心强、可塑性强的特点,坚持正面教育为主,严格要求。制定《黄冈中学学生行为规范》,对新生进行军训,培养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良好品行。因势利导,大力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活跃与丰富课余生活。每个星期六星期天开放阅览室,创办周末学生俱乐部,收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大力表彰好人好事,树立正面典型。十年来,先后树立了王光明、罗税韧、郭恩阳、李满生、毛润干、方羽等三好标兵,还吸收了三名学生入党。针对青少年竞争意识比较强烈和乐于表现自己的特点,为了培养学生自治自理自立的能力,校学生会主席通过竞选的办法产生。并实行主席值周制,直接参加对班级的目标管理与量化考核。充分发挥团委会、学生会的作用,许多活动都放手让他们去搞,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学生的开拓创造精神与竞争意识。多数班级还实行干部轮换制,使更多人能得到锻炼提高。

    由于黄冈中学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道德素质有显著提高,形成了“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优良校风,同学们政治热情高,积极向上,勤奋学习,遵纪守法,团结友爱,舍已救人,拾金不昧,好人好事不断涌现。

    2.深化教学改革,着眼发展智力能力。

    这一时期,学校重视按教学规律搞好常规教学、将落实知识、打好基础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结合起来,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尤其注意改革教学方法,提高45分钟的效益。①将注入法变为启发式。不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采用各种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自己得出结论。②将讲解式变为指导式。培养自学能力,把津津有味的“讲”变为循循善诱的“导”,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许多学科将预习纳入课堂教学。③将封闭式变为开放式。将教学局限于课堂,这是一种封闭。黄冈中学尽量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政治、语文开展社会调查;物理去电机厂,化学去钢铁厂,生物到养殖场,接触和了解生产实际;历史参观展览馆、地理考察长江河道的变迁,都收到了课堂上收不到的效果。把学生思维限制在教师框框之内,说某个问题只能以这种方法解答,只能用这个公式证明,只能得到这个结论等等,这其实是另一种封闭,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黄冈中学教师坚决不这样做,有的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办法来开阔思路,有的采用讨论、质疑的方式进行教学,有时对讨论的问题不作结论,留下继续思考的空间。许多教师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如1985届学生程明祥对气体体积计算问题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老师鼓励他写成文章,推荐到《中学生化学报》发表。④变讲练脱节为讲练结合。强调讲课要少精活,抓住关键问题,讲清主要知识,留下三分之一时间做练习,讲练结合,在练习中加深理解,学会运用。如数学精心设计练习,有帮助消化的课堂练习,巩固知识的课后练习,每个单元的综合练习,适当提高的难题练习,这种“分层次分阶段,逐步提高”的办法,收到很好的效果。其他各科也都摸索出了一套讲练结合的办法。

    深化教学改革,各学科还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主攻方向,语文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读写能力,为探索有效途径,自1980年开始,在连续三届初中学生当中进行多读多写、读写结合教改试验,取得了很理想的效果。其基本经验已在常规教学中应用推广,除作文外,学生还有日记、周记、小作文等多种写作种类,高中各年级每年编印一本课外文选。理化生三科有共同特点,即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达到目的,教师们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把验证性实验变成探索性实验,有些实验上新课做,复习时又做,总复习时再做,千方百计让学生勤动手,使学生操作能力有显著提高。外语主要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从1980年起,在初中开展“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试验,一直坚持到今天。从1983年起,在高中开展“三读教学法”试验。就是紧扣课文内容提高四会能力的精读,利用同步阅读教材提高阅读技巧的泛读,挑选简易读物拓宽阅读量的课外阅读。在精读教学中,采取“五步式整体阅读教学法”,坚持用英语进行教学。在泛读中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技巧和速度。在课外阅读中,选准材料,加强指导,定期检查,保证落实,规定三年读完30万字。取得令人鼓舞的效果。在1985年全国英语调研考试中,初三学生夏丽丽夺得全省第一名;在全省中学生英语大奖赛中,有5人获奖,成为全省获奖最多的学校,其中蓝纯获全省第二名。通过对1986届50名升入大学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在入校英语分级考试中,获四级的1人,三级7人,二级35人,二级以上占86%,为农村中学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供了典范,在全国影响较大。1988年4月国家教委曾组织各省市外语教研员来校观摩。

    3.加大文体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黄冈中学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加强审美教育,收到了明显效果。

    首先,尽量减轻学生负担,规定学生课外作业量,高中每天在2小时以内,初中在1小时以内,确保学生9小时睡眠和1小时文体活动时间。其次,让体育锻炼经常化、制度化、群众化、“两课”、“三操”保质保量,初中还将课外活动课堂化,由教师带领进行锻炼。每年举行运动会两次,春季是达标运动会或球类运动会,秋季是田径运动会。平时各类球赛、踢毽、跳绳、拔河等比赛经常不断,冬季长跑运动更是热气腾腾。因此,学生体质逐年增强,达标率不断攀升,1988年达88 2%,还为社会与高校输送了一批体育人才。如第十届亚运会四块金牌获得者邱波等。在省级体育比赛中,黄冈中学也一直位居前列。在1988年全省重点中学运动会上获男子团体总分第三名。1989年获男子团体第二名,女子团体第四名。1993年获男子团体第四名,女子团体名列第一。学校不断开展高雅健康的文娱活动,规定每周有一次唱歌时间,重要节日或纪念日举行全校性文艺会演,每年元旦各班举行联欢晚会。如此一来,不但活跃了课余生活,更为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抵制精神污染,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为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学校决定,每年五月举行一周“黄冈中学美育节”活动。第一届美育节隆重开幕于1988年5月18日,收到展览类作品820多件,有绘画摄影、书法篆刻、纺织刺绣、集邮集糖纸、剪贴雕塑、小发明小制作等等,可谓色彩斑斓,琳琅满目。上演文艺节目34个,演出气氛欢快热烈、高潮迭起。美育节取得极大成功,在黄州地区引起的反响较大,至今已举办七届,提高了学生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各科教学也都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因此,学生审美情趣高雅健康,心理素质良好,看不到留长发和穿奇装异服的,没有人唱黄色歌曲、看黄色录相,人人仪表端庄,个个衣着大方,高唱主旋律歌曲,精神奋发昂扬。

    4.注意劳动教育,培养劳动人民思想感情。

    这段时期,黄冈中学依然不忘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不但校办工厂有了发展,校办农场的土地也没有丢弃。每年学校都安排劳动课,让学生到校办工厂参加劳动。还组织他们到农村去,一方面进行社会调查,一方面进行劳动。因此学生对劳动有一定的感情,毕业后倘若不能升学,参加生产也不会感到失落,从未出现过非常事故。

    学校于1986年又对各年级劳技课做了一番统筹安排。初一学种花草树木,负责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初二学养鱼与食用菌栽培,高一在校办工厂学工,高二学英文打字,初三高三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社会调查。为使劳技课能够切实落实,规定了“四有”:有基础、有教材、有专人管理、对学生有鉴定。规定的劳动技术学生一般都能掌握,大多成绩优良。对劳动人民及劳动果实的感情普遍有所增加,珍惜粮食、爱护公物、艰苦朴素的风气基本形成。

    5.注重在第二课堂里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

    为适应“三个面向”的需求,弥补课堂教学标准化、同步化、集中化带来的某些缺憾,使学生的兴趣特长得到更好的发展让拔尖人才脱颖而出,黄冈中学采用多渠道、多层次的作法,大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各科兴趣小组、学生记者团、文学社、体育队、书法组、美术队、乐队、学生俱乐部等组织似雨后春笋,生机勃发;演讲竞赛、朗诵竞赛、各种征文竞赛、智力竞赛,竞争激烈;《窗口》杂志、各种专刊、黑板报、油印小报、手抄报,琳琅满目;放风筝、野游、野餐、英语晚会、物理晚会、化学晚会,各种活动妙趣横生,一派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象充溢整个校园里。

    各学科和兴趣小组按学科分年级组成,采用定时间,定人员、定活动地点、定辅导教师的“四定”原则,激发学生兴趣,发挥他们的特长。对特长出类拔萃的学生还破格予以培养,早期发现,长期培养,超前辅导,激励自学,如王菘、林强,都是在初中时就加入了高中数学小组的活动,高二时即能脱颖而出。另外,还开设了微机、历代作家作品简介、现代科学讲座、制图测量、现代科学讲座、经济体制改革比较、共产主义人生观等选修课。同学们的爱好特长得以发展,智力能力有很大提高,一大批学生崭露头角。在全国数学竞赛中,连续十四年稳坐全省团体总分第一名的交椅,获奖人数约占全省四分之一,共463人次,其中316人次获国家奖,参加全国冬令营21人次,参加国家集训队8人次,获5块国际奥林匹克奖牌。自1985年以来物理竞赛连续九年保持全省团体总分第一,共289人获省奖,其中特等奖5人,一等奖46人,7人获全国奖。1987年以来四届力学竞赛获省奖共131人,其中特等奖1人,一等奖22人,全国奖7人。1988年以来六届化学竞赛获省奖共116人,其中一等奖35人,全国奖3人。

    1992年选派3人参加首届生物竞赛,均获一等奖。全省有3人进入全国决赛,黄冈中学就占了2人,获三等奖和优胜奖。作文竞赛共51人次获奖,其中一等奖14人,并获得1987年首届高中作文竞赛团体总分第一名。有50多篇习作发表在报刊杂志上。1984届学生会主席王光明的诗《长江,我真想做你的一滴》被《文汇报》刊登,并特加编者按赞扬此诗“洋溢着青年人特有的激情,主题鲜明,颇为发人深思”。

    还有一批学生在大学及大学毕业后皆有不凡的表现。1979届的钟扬,考入科大少年班,在无线电子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他通过电子计算机对荷花品种进行数量分类研究,写出论文《荷花品种的数量分析研究》,荣获1988年全省优秀论文奖。此后又连续发表16篇论文,出版专著《植物数量分类学方法和程序》,出席在日本京都举行的国际物种生物学家组织学术讨论会。中央电视台1994年1月16日新闻联播《中华学人》对他的事迹进行了播报。1986届的罗锐韧,被保送到人民大学,二年级时就开始撰写经济论文与专著,出了七本书,成为全国著书最多的在校大学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91年获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近年来又和几十位专家联合撰写《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书丛》。1986届的莫争春,考入浙江大学建筑系,五年级时写出《中国历代文化名园》专论,获《南方建筑》创刊十周年征文竞赛二等奖,被邀参加第二届全国建筑评论会。

    (二)改革管理体制,增强凝聚力

    1978年至1984年,学校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支部和行政相互尊重,相互配合,使学校从文革的混乱状态中很快步入正轨,迅速振兴。1984年把实行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起核心作用的校长负责制,在管理体制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大胆改革,进一步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使各项工作蒸蒸日上。

    主要做法是:实行横向分权,把一班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实行纵向放权,把一层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实行民主管理,把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进而实现领导作风的三个转变:变经验型为科学型,变指挥型为服务型,变集权型为民主型。

    横向分权,就是学校主要领导每人分管一个方面的工作,还要负责一个年级与一个教研组,曰之为“两点一线”。每人在自己分管的范围内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重大问题才提交行政会讨论。这样一来分工明确,样样事情都有人抓有人管,条条落实,分工协作,无疑会推动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纵向放权,将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的权力扩大。备课组长由教研组长任命,各年级任课教师名单,由教研组长、党小组长、工会组长研究后交学校权衡。各年级班主任由年级组长选定后交学校审批。教研组长抓备课组长,落实教学业务工作。年级组长抓各班主任,落实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如此层层放权,层层负责,定会调动起整个骨干层的积极性。

    实行民主管理,即建立起广大教职工参与管理、进行监督的机制,充分发挥主人翁的作用。学校于1983年建立了教代会制度,学校重大问题由教代会讨论决定,再由校长负责执行。如招生工作、对教工子女的奖励、实行结构工资制、岗位责任制等决定,都是教代会讨论决定的。另外,由工会出面组织,每年发动教职工对学校主要领导的德、能、勤、绩进行一次评议。教工们畅所欲言,实事求是。领导对群众的评议意见进行研究后作出答复,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平时,学校的重大问题由党政工团各方面负责人、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参加的行政会议讨论决定,进一步保证了决策民主,防止了个人专断。

    1989年又对劳动、人事、工资制度进行了改革。按“优化组合”的原则,实行聘任制与任命制相结合的体制,采用结构工资制,制定岗位职责,量化考核,奖惩结合,做到多劳多得、优劳多得、贡献大多得,引进竞争体制,拉开档次,奖勤罚懒。使学校管理制度化、科学化。进一步激发了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

    学校领导坚持不脱产,绝大部分都担任了语、数、政等课程教学。在住房、奖金、物资分配上,不搞特殊化。与教师融为一体,理解、尊重、信任、关心教师,真心实意为教师解决问题,办实事。从1978年到现在,帮助62对夫妻解决分居问题,帮助39名教师家属解决户口“农转非”问题,为教师家属24人、子女25人就地安排了工作,帮助解决教师子女入幼儿园、入学难的问题,帮教工代购粮食、燃料、煤气,为七十岁的老教师祝寿,为青年教师送生日蛋糕,关心他们恋爱婚姻问题,成立教工俱乐部,丰富和活跃教工业余生活。从而为教师解除了工作上的后顾之忧,创造了一种良好的工作环境与氛围,使学校具有吸引力,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树立良好校风,优化育人环境

    优良的校风是做好学校各方面工作的自动调节器。黄冈中学一向具有良好的校风。“文革”结束后,学校领导特别注意校风的培养,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工作求实,作风民主,使传统校风不断地发扬光大。1987年,通过充分讨论,将校训定为“严谨、求实、团结、奋进”八个字,这其实也是黄冈中学校风的最好概括。

    黄冈中学教师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不论是老教师还是青年教师,每上一课之前都认真准备。在自备的基础上然后再进行集体备课,充分展开讨论,抓住重点难点,弄清疑难问题,统一时间进度。在教学方法与风格上,提倡百花齐放。没经过集体备课不准上讲台。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应变能力。学校的各项工作也是实事求是,讲求实效,不搞形式上的花架子。

    黄冈中学有团结的好传统,领导之间和教师之间,全都坦诚相对,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同舟共济。发挥集体智慧,依靠集体力量,进行“拔河赛”与“接力赛”。不见勾心斗角的内耗,不见文人相轻的陋习,经验资料不保守不封锁,彼此公开,为提高整体教育质量而齐心协力。

    黄冈中学有锐意进取的优良传统。不论是领导、教职工、还是学生都鼓足干劲,力争先进。不得过且过,不墨守成规。有为国育才的高度责任感,有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有唯恐落后的危机意识,有勇创一流的壮志雄心,因而能不断改革,不断开拓,不断创新,不断进取。

    1985年,学校做出了分两步走的远景发展规划,第一步:用5到7年时间将黄冈中学建设成全省第一流的有特色的学校。第二步:用7到10年时间将黄冈中学建设成全国有特色的第一流的学校。如今,第一步目标已经大体实现,全校教职员工正狠抓机遇,迎接挑战,从严治校,真抓实干,向第二步目标挺进。

    在“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优良校风影响下,黄冈中学已经形成了一种气候,打造了一种气氛,在这种气候、气氛中,歪风邪气根本无法抬头,懒散疲沓显得格格不入,全校师生同心同德、严以律己、刻苦学习、勤奋工作,锐意进取,勇攀高峰,整个学校呈现出一派你追我赶、争当上游的动人景象。

    (四)加强师资培养,力争后继有人

    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素质,发展爱好特长,都离不开教师的探索、实践和创造。没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教师队伍,一切都是空谈。故尔,黄冈中学一直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文革”结束后,教师队伍出现很大空档。校领导在充分发挥老教师积极性的同时,更不忘抓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使学校形成了一支素质全面、结构合理、水平高的优秀教师队伍。

    所谓结构就是指年龄结构,老年教师占20%,中年教师为35%,青年教师为45%,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梯队结构,老的退休后,中青年可以立即顶上,不必担心出现青黄不接的断层现象。

    所谓素质是指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理论素质。黄冈中学注重教师这三个素质的提高。加强马列主义理论学习,使全体教师树立忠诚祖国教育事业的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打造良好的师德。加大对青年教师业务培养的力度,强调在职进修,积极为他们的函授进修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要求青年教师每年订出读书计划,定期检查。通过结对子搞好传帮带、集体背课、互相听课,使他们在短期内适应教学需要。通过压担子,让他们讲公开课、优质课、当班主任、带毕业班,使他们更快地成熟起来,几年之内达到中学一级教师的水平。学校在1993年又进一步制定了奖励优秀青年教师的办法,激励他们更快成长。学校还倡导与鼓励中老年教师认真总结教学经验,进行创造性的教改实验,向教育专家方向努力。一个优秀的教师不光要掌握马列主义基础理论,还必须要懂得一定的教育理论。学校规定教师必须学习《教育学》、《给教师的建议》、《心理学》等书籍,提升理论素质,适应教改的需要。

    黄冈中学现有教师151名,其中高级教师72名,中级教师53名。田明庚、吕思检、张怀壁、冼绍武、张庭良、洪汉章、潘淑桃、罗金亮、扬方正、郑达成、骆东平等11人获特级教师称号(其中已有四人退休)。数学教师冼绍武、陈鼎常、徐子佑三人荣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地理教师林钦良是全国优秀教师和全省劳动模范,政治教师徐兴成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陈振信、徐永骥为全国优秀体育教师,数学教师吴训臣系全省模范班主任,语文教师周晓系全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物理教师龚霞玲荣获全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数学教师李加才曾于1998年参加国家教委组织的中、小学优秀教师考察团赴美考察,外语教师易敏曾赴美学习。

    (五)重视设施建设,美化校容校貌

    这一时期黄冈中学校舍校园的建设取得很大成绩。1978年以前,校舍绝大部分都是四五十年代修建的老平房,年久失修,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很多校舍成了危房。课桌课凳也都破旧不堪。1976年以后,在各级政府的有力支持下,加上学校自筹一部分资金,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使平房绝大部分变成了楼房,学校旧貌换新颜。先后建成了教学大楼、图书实验楼、阶梯教室、体育馆、办公楼、四栋教师宿舍楼、四栋学生宿舍楼、一个生物园、一个有400米跑道的标准体育场。此外,科技活动楼业已动工兴建,一栋教师宿舍楼正在筹划之中。

    除校舍外,又充实和更新了各种教学实验设施,并且建立了一个语音教室,一个电化教室,配齐了一个班使用的微机。教师的办公桌于1991年全部更新,1992年对图书室的书架进行了更新,藏书达到9万册,学生宿舍的老式双层木床完全更换成铁架竹板床。1991至1993年,所有的课桌课凳全部换成了新课桌和靠背椅。

    学校还大力地绿化美化校园,改变校容校貌。校内按区域种植各种不同的树木花草,有花园、葡萄园、桔子园、竹林;路边绿化带种植水杉、雪松、桂花树、广玉兰。1987年将共青道两侧的法国梧桐更换为四季长青的香樟树。还陆续在校园里修建了校景亭、蘑菇亭、水池、假山。如今的黄冈中学已经成为一个花园式的学校。一进校门,一条笔直宽阔的共青大道伸向前方,两侧是花木葱绒的花园,令人顿觉心旷神怡。沿着大道,宿舍楼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办公楼、图书实验楼轩昂宏丽,气概非凡;教学大楼高大雄伟,阶梯教室明亮宽敞;体育馆威武气派,大礼堂庄严朴实。教学楼前是宽广开阔的运动场。学校环境优美,校舍整齐,繁花掩映,绿树成荫,处处透露出勃勃的生机。

    (六)搞活校办企业,改善办学条件

    这个阶段黄冈中学校办企业有长足的发展,但也经过很多曲折。

    1978—1980年,由于学校的工作重点转入了教学,校办精密铸造厂陷入低谷,接连亏本,不仅不能盈利,反而成了学校的一个包袱。农场也因为路远,劳动量大而难以运作。当时有人提出撤掉铸造厂、抛弃农场。学校领导经过充分的调查、认真的研究,没有那样做。而是决定将农场承包给他人,改建为鱼池养鱼,每年收取鲜鱼3500斤作为承包费,用来改善教工的生活。决定对工厂加强管理,抽调教学骨干加强工厂领导,任徐启炎为厂长,一面整饬劳动纪律,一面设法将积压产品推销出去,很快使工厂恢复了活力。1981年盈利2000元。盈利虽然不多,但却从中看到了希望。学校又拨5万元作为工厂流动资金,1982年产值翻了一番。1984年以后产值利润有了大幅度增长。

    形势的不断发展,使学校领导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黄冈中学要生存、要发展、要解放思想、改善办学条件、统筹安排、发挥优势、广开财路、争取社会援助。

    1991年,学校勤工俭学管理处成立,徐启炎任主任,张庭良校长分管此项工作,大力加强对校办企业的管理和领导。全年产值达120万元,纯利润达20余万元。1993年,成立启黄实业公司,勤工俭学效益进一步加大,如今校办企业共有职工80多人,其中有正式职工20人。固定资产100多万元,流动资金60万元。

    校办企业的发展,为建设校舍校园,更新仪器设备,以及结构工资的改革,提供了经济基础,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

    十五年来,黄冈中学共计培养初中毕业生3000多人,高中毕业生5000多人。

    解放以来,黄冈中学受到党和国家领导的深切关怀与爱护。1964年,中共华东局书记魏文伯同志来校视察。

    1981年教育部副部长刘仰峤、周林来校检查指导工作。1983年,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来校参观,并给同学们讲话,鼓励他们在科学的道路上奋勇攀登。原教育部长刘西堯1984年来校视察并题词。1986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任重为学校题词:“辛勤育英才”。同年的清明节那天,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方毅在黄冈烈士陵园同黄冈中学三好生代表合影留念,勉励大家继承先烈遗志,努力搞好学习,并为学校题写校名。同年,湖北省副省长梁淑芬来校视察,同师生合影留念。1988年,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恩茂来校视察,兴味盎然地参观了教师家庭,还为学校书写了校训。1988年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接见学校师生代表。1989年副省长韩南鹏、省人大副主任梁淑芬来校视察。1991年国家教委副主任滕藤来校视察,并会见了王崧同学。1993年,国务院总理李鹏、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黄冈中学90周年校庆题词,李鹏总理的题词是:“为人师表,育李栽桃”。

    黄冈中学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光辉历程。一百年的风风雨雨,一百年的辉煌灿烂。一百年来,从这里走出去了近2万名毕业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民族解放和祖国富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桃李遍天下,声名传九洲。但是,历史的辉煌只属于以往,未来的辉煌正期待着黄冈中学人去开拓创造。现在,黄冈中学上下一心,全校师生按照“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校训精神,向着新的高峰奋勇攀登,努力将黄冈中学建设成为拥有第一流校园、第一流设施、第一流管理、第一流教师、第一流质量的全国第一流学校,为提高民族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金鸡唱晓,桃花千树迎旭日

    群英揽月,灯火满园耀明星

    黄冈中学的历史正掀开全新的一页。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