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假设复句的变化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假设复句的变化

    六、假设复句的变化

    假设复句是偏句提出一种假设,正句说明结果的复句形式。古今汉语中的假设关系,一般都要用关联词来表示。

    古汉语中假设连词很多,如“若、若是、若使、若其、若犹、若苟、假、假设、假使、假如、假若、假令、假而、假似、如、如使、如若、如令、有如、如果、苟、苟使、苟果、设、设若、设令、使、设使、籍使、倘、倘或、倘然、当、当使、乡、乡使、令、第令、诚令、自、自非、且、犹、而、乃、其、亦”等,甚至还可以列出一大串来。

    相比之下,现代汉语中假设连词虽然没有古汉语中那么丰富,但是也不少,主要有“就、便、那、那么、也、还”以及“如果……就、假如……那么、倘若……便、要是……就、要……就、即使……也、再……也、就是……也、纵然……也、哪怕……也”等。

    并不是所有的假设复句都要用关联词,其假设之意,从文义中可以看出,也可以找出一些形式上的标志。如古汉语中有这样一些情况:

    ①不杀二子,忧必及君。(左传·成公十七年)

    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以上这些假设关系,前句常用“不”表示假设,后句表示结果。

    ①宋败,齐必还。(左传·庄公十年)

    这句话中的前后假设关系,靠文义可以推断出来。

    古汉语中的这种形式,在现代汉语中也有表现:

    ①你不去,我去。

    ②吃完饭,一定会回来。

    上面古今汉语中这种意合法,毕竟并不普遍。古今汉语中的假设复句,主要还是借助关联词来构成。这些关联词也不断发生变化。

    “倘若”由连词“倘”、“若”复合而成,中古汉语中,已能见到少数用例,唐以后,才普遍使用:

    ①倘若今朝相取语,西方必见礼金仙。(敦煌变文集)

    ②倘若念平生,览此同怆然。(玄怪录)

    “假如”由“假”、“如”复合而成,唐宋时就开始使用:

    ①假如贤者至,阁下乃一见之,愚者至,不得见焉。(韩愈·与风翔邢尚书节)

    ②假如今日做得一件事,自心安而无疑,便是是处。(朱子语类辑略)

    “如果”由假设连词“如”、“果”复合而成,在宋代就已出现,由宋到清,它使用的并不普遍。如:

    ①如果能晓得此理,如何不与大家知。(朱子语类)

    ②如果文章会做,我提拔他。(儒林外史)

    “如果”在清以后才普遍使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