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游小盘谷记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游小盘谷记

    游小盘谷记[1]

    梅曾亮

    【作家作品简介】

    梅曾亮(1786—1856),字伯言,江苏上元(今南京)人。道光二年(1822)进士,官户部郎中。少喜骈文,后专力为古文,师事姚鼐,与管同同为桐城派后期的重要作家。为文主张“扶植理道,宽博朴雅”,所作大多为书序碑传。亦能诗。著有《柏枧山房文集》、《柏枧山房诗集》。

    江宁府城[2],其西北包卢龙山而止[3]。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闻犬声,乃急赴之,卒不见人。

    熟五斗米顷[4],行抵寺,曰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桂为业。寺旁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5]。四山皆大桂树,随山陂陀[6]。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欬不得他逸[7];寂寥无声,而耳听常满。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

    由寺北行,至卢龙山,其中阬谷洼隆[8],若井灶龈腭之状[9]。或曰:“遗老所避兵者[10],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11],皆当其地。”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暝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12],若鱼龙起伏波浪中。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同游者,侯振廷舅氏、管君异之[13]、马君湘帆、欧生岳庵、弟念勤,凡六人。

    【注释】

    [1]小盘谷:传说在南京城西北,为明朝遗民避难之所。又韩愈有《送李愿归盘谷序》,盘谷在今河南济源县,为李愿隐居之地。小盘谷由此得名。

    [2]江宁府:清置,属江苏省。辖江宁、上元、句容、溧水、高淳、江浦、六合七县。治江宁(今南京市)。

    [3]卢龙山:即狮子山,在南京西北约二十里处。明太祖朱元璋曾败陈友谅于此。

    [4]熟五斗米顷:大约可以煮熟五斗米的时间。

    [5]坠:下垂。此指寺旁草径下入大谷。

    [6]陂陀(pōtuó):倾斜不平貌。

    [7]謦欬(qǐngké):即咳嗽。轻曰謦,重曰欬。欬,咳的异体字。

    [8]阬谷:阬(kēng)即大土山,此处指高地;谷即两山之间的夹道或流水道,此处指低地。

    [9]龈腭:齿根肉叫龈,口腔的顶壁叫腭。此处喻高低不平貌。

    [10]遗老所避兵者:清兵南下时,明朝遗民逃往深山避兵之处。

    [11]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茅庵,草屋;团瓢,圆形草屋。三十六、七十二,形容其多。

    [12]摩荡:动荡。

    [13]管君异之:名同,上元人,亦姚鼐弟子,善于写古文,与作者齐名。

    【阅读提示】

    梅曾亮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作家。这篇文章描写南京城西北卢龙山一带的风光,叙述寻游小盘谷的经过。意境清雅,文字简洁,不加雕饰,显得极为精美。是一篇文笔简洁、意象鲜明的游记。

    文章以“径”为游历线索,从寻求小盘谷起笔,依次描写了浓密的修竹、多歧的小径、遍山的桂树、积累的渊水和遗民避难的古迹。表现了小盘谷深、幽、绝、藏等特点,并给读者展现了一幅漫长而又充满血泪的历史画卷。最后再以疑笔写小盘谷,给人一种似真似幻、亦实亦虚的感觉,仿佛陶公笔下的桃源重现,在艺术境界上可以说达到了曲尽蹈虚揖影之妙。

    文章始终只见其景,不见其人,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正如张船山所说“无字处皆其意也”。梅氏此文,能在有限中表现无限,堪称清代游记中写意传神的佳作。

    (罗国仕)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