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临终关怀中的人际关系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临终关怀中的人际关系

    在临终关怀中存在着大量的人际交往,出现各种形式的人际关系,而且这种人际关系表现在临终关怀过程的各个方面。因此,每个医护人员都要处理好这一关系。

    一、基本概念

    (一)定义

    在临终关怀工作实践中,人们通过相互认知、情感互动和交往行为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广义地指临终患者及其家属、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和临终关怀团队人员的多方面的人际关系。

    (二)含义

    临终关怀中人际关系反映了临终关怀服务提供者与接触者个体或是群体寻求社会需要满足的心理状态,对每个人的情绪、心理、生活、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对临终关怀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均有极大的影响。

    二、性质

    临终关怀中人际关系的实质是临终患者与其家属、医护人员及社会人士之间的心理距离。所谓的心理距离是指多个社会角色因情感的亲疏程度不同而表现出的人际间的心理距离的变化。

    1.是一种人际关系 临终关怀服务的提供者与接触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往往被视为整个临终关怀服务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2.是一种社会性的互动关系 临终关怀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社会化的互动关系。临终关怀中人际关系的互动性表现在临终患者的个体性、服务的直接性、注重情感色彩这3个层面。

    3.是一种治疗性关系 医患和护患关系是一种治疗性关系。临终关怀人际关系中医生和护士作为帮助者处于主动地位。治疗性关系与一般性人际关系的区别在于它通过有目标地、谨慎地、有计划地执行治疗而促成的关系。在治疗性医护患关系中,临终患者的需要是中心。

    三、基本原则

    临终关怀中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方面。

    (一)人性原则

    临终关怀工作要遵循人的自然属性,应注重“人追求拥有快乐而不是痛苦”的生理层面、“被尊重而不是被贬低”的心理层面和“希望生存久而有质量而不是虚度一生”的心灵层面。

    (二)择善原则

    在以提高临终患者临终阶段生命质量为宗旨的临终关怀中,人际交往以慈爱、善良为原则,以选择对临终患者有利为原则。

    (三)人道原则

    在临终关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所提倡的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做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以尊重患者的选择、彼此体现尊重为原则。

    (四)文明原则

    文明是指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达到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领域广泛。

    (五)照料原则

    临终关怀的服务方式“照料”贯穿始终,医护人员在临终关怀整个过程中,是关心照顾临终患者的。

    (六)适度原则

    在临终关怀的人际关系中,特别是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其情感投入的深度以服从临终关怀工作目的为原则,避免情感的过度卷入,防止由于双方情感的高度互动,一旦患者或护士出现情绪变化,容易对对方情绪产生相应的情绪波动,影响医护人员的理性活动,也不利于患者身心。适度原则的内容包括自尊适度、忍让适度、期望适度和谦虚适度。

    四、功能与特点

    (一)个体性功能

    临终关怀首先是对临终患者个体的服务,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能产生个人的功能。有以下的特点。

    1.发展“优逝”的自我意识 通过医护人员与临终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使其逐步改变传统的死亡观念,正确理解死亡,以达到提高临终患者生存质量,达到“优死”的目的。

    2.增进躯体、心理、精神、心灵的健康 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便于患者与医护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有利于姑息治疗镇痛和症状控制等生理治疗。医护人员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有利于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方便心理护理服务。

    3.促进行为改变 在临终关怀工作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促进临终患者及其家属的行为改变,使其更能配合医护人员。

    (二)社会性功能

    临终关怀服务是社会系列的工程,能形成社会性的功能。包括以下几方面。

    1.净化社会心理气氛,创造社会良好的“优逝”的空间 临终关怀工作是组织化、团队化的合作。随着服务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临终患者及其家属在接受并参与其中,此外还有志愿者组织参与,有利于形成更好的临终关怀发展的空间。

    2.有利于社会进步,提升精神文明水平 临终关怀的核心是生与死的智慧,是一种伦理道德折射,通过临终关怀中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帮助患者减轻痛苦,增加患者与家属的亲情,其本身是对人性的关爱,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体现。

    3.优化群体的“优死”意识 随着临终关怀的开展,当越来越多的临终患者及其家属在接受和参与的过程中,对其本身就是一次“死亡教育”,而志愿者及医护人员本身在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互动中也会树立相应的“生死”观。因此,可以说临终关怀是广义的死亡教育,良好的人际互动能优化群体的死亡观。

    五、基本模式

    临终关怀中人际关系主要是医患和护患关系,其行为模式有3种,即主动-被动模式、指导-合作模式、共同参与模式。

    (一)主动-被动型

    这是患者入住病区初期的医患人际关系模式。心理方位为超强差位,医护人员在医患关系中占主导地位,患者处于被动从属地位。特征为医护人员为临终患者进行评估和治疗,适用于难以表达主观意志的临终患者。

    (二)指导-合作型

    是微弱的心理差位关系,是微弱的单向性关系,医患、护患双方在临终护理活动中都是主动的。特征是医护人员告诉临终患者应该做什么,适用于神志清晰的患者。

    (三)共同参与型

    在患者临终期,医患、护患关系的模式应该为共同参与型。是多向性关系,心理方位为等位,患者不是被动接受临终护理,而是积极主动配合临终护理活动。特征是医护人员与患者商量做什么,适用于已经明白自己病情和预后且有宗教信仰及受过良好死亡教育的患者。

    六、特征

    (一)专业性

    临终关怀学是一门涉及医学、护理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系统的理论。临终关怀服务是一种实践,需要有专业的培训、实践,由专业的人员提供。因此,在其人际关系建立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这些专业的背景和知识。

    (二)时限性

    这是由于临终关怀中的人际关系很大程度是指医患和护患关系。医患关系是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与患者互动所产生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诊疗基础上的。当诊疗结束,或医护人员调动时,其关系就结束,是有阶段性的。

    (三)多面性

    临终关怀工作中人际关系的多面性主要包括个人的多面性和人际关系的多面性。个人的多面性是指在临终关怀阶段,患者或其家属乃至医护人员面对病情变化,心理变化和情绪变化比较大,因此会反映在人际交往和关系的处理中。此外,在临终关怀过程中发生的人际关系种类较多,同一个临终患者要面对家人、朋友、医生、病友等不同的人群,产生不同的互动关系。

    (四)团队协作性

    是由临终关怀服务的特点所决定的。临终关怀是关注患者“全方位”的舒适,涉及的专业技术多,除了医学,还涉及社会生活内容,需要通过团队人员共同协助来满足患者需求。此外,除了专业人员的努力,患者及其家属的努力与配合也相当重要。因此,在其人际关系中,有多专业背景、不同人员参与协作的特点。

    (五)复杂性

    由于临终关怀工作的专业性、团队协作性,决定了其人际关系中存在多种类型,有医患之间、患者与家属之间、医护工作人员之间、患者与志愿者之间等。而且患者及其家属面临死亡的复杂心理又为人际关系的建立、发展带来多变性。

    (六)社会公众性

    临终关怀作为一种特定的服务,从生命周期而言所有人都会接受临终关怀的时刻,所以是一个社会公众都可能经历的阶段。就这一层面而言,在临终关怀中所产生的人际关系有一定的社会公众的特性的。

    七、目的与条件

    (一)目的

    临终关怀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临终患者安详地、有尊严地逝去。

    (二)基本条件

    (1)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条件,包括创造一个有利于临终患者无痛苦和有尊严逝去的温馨、安全、支持性的环境。

    (2)诚恳、关怀尊重临终患者的权利和人格。

    (3)医护人员应具备基本的素质:①健康的生活方式;②健康的情绪表达;③不断充实自我;④灵活运用沟通技巧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八、人际关系的组成

    (一)概念

    临终关怀中包含着各种人际关系,其主要组成有医患人际关系、护患人际关系、医护人员人际关系、医生与患者家属关系、护士与患者家属关系、医务社会工作者与患者关系、志愿者与患者关系等类型,是医患人员在临终关怀工作中所形成的多种网络人际关系的总和。

    (二)医生、护士、患者、家属、社会五方的临终关系

    在临终关怀中,除医生-患者和护士-患者的双边关系外,还存在由医生、护士、患者、家属及社会人员五方共同形成,缺一不可的五方人际关系,称为临终关怀关系。这种关系左右着临终关怀的效果。五者关系极为复杂,因此不能只考虑双边关系,而要综合考察五方关系。

    九、主要内容

    (一)临终关怀中的医患关系

    1.概念 临终关怀中医患关系的含义,顾名思义就是医生对临终患者进行临终关怀姑息医疗实践过程中建立的相互关系,它是临终关怀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医患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①广义的医患关系,是指以医生为中心的群体(医方)与以患者为中心的群体(患方)在临终关怀服务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相互关系。②狭义的医患关系,是指在临终关怀服务的特定环境下、有限的时间内、特定的情境中互动形成的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特定人际关系。

    2.医患关系分类模式

    (1)萨斯-荷伦德模式:1956年由美国学者萨斯(Thomas Szasa)和荷伦德(Marc Hollender)首次提出。此模式根据医生和患者的地位、主动性大小等,将医患关系划分为主动-被动型、指导-合作型、共同参与型3种基本模式。

    (2)维奇模式:美国学者罗比特·维奇提出3种医患关系模式,即纯技术模式、权威式、契约式。

    (3)布朗斯坦模式:美国医学社会学家布朗斯坦(JJ.Braumstein)提出了医患关系的“传统模式”和“人道模式”。

    3.医患关系的重要性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因此人际关系也就成为临终关怀学中的重要问题。著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高度评价医患关系的重要性,他说:“每一个医学行为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生和患者……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这里的医生是指医护人员。

    4.临终关怀医患关系的主要内容

    (1)医患关系的非技术性关系:是关于医患双方在社会、伦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在实施临终关怀治疗技术过程中形成的道德、利益、价值关系,是医患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在临终关怀服务实践中,强调医患关系的服务态度和伦理道德方面。

    (2)医患关系的技术性关系:是指医患双方在临终关怀治疗技术活动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行为关系。技术关系是临终关怀工作中维护医患关系的纽带。

    5.医患关系的角色 医生角色和患者角色这两个社会角色代表了个体在医患之间的社会关系。在社会心理学中,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占有一定位置时所执行的职能总称,它规范个体的职责与行为模式,并通过角色行为表现出来”。

    医生角色是指在医患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并遵从与诊断、治疗相关的职业规范,通过一定的行为模式对患者负责的群体。作为一种职业角色,医生角色有以下的特点。①角色行为关乎生命健康。②角色扮演准备期长。③角色情感理智公正。④角色规范明确严格。

    医生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期望,认为医生是医疗保健服务的提供者、是医疗保健的决策者、是健康信息的交流者、是卫生服务的管理者。长期以来在医患关系中,医生具有对疾病诊治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对疾病的判断性、对患者的特殊干预及保护隐私权,特别是医护人员承载了临终患者及其家属对健康和提供生命质量的期望。

    同样,作为医患关系的另一方,患者角色也是一种社会角色。患者角色,又称患者身份。一个人被认为是患者之后,这个人就取得了患者角色或患者的身份,原有的社会角色就会部分或全部被患者角色所取代。伴随躯体疾病,患者生理功能与心理功能会相互影响,产生情绪反应变化、认知功能和意志变化,甚至人格变化,同时存在生存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归属需求等。由于患者角色的个体化,患者角色发生异化时,比如否认自己患者的角色或者过分沉溺于疾病不能自拔,均会对医患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产生影响。

    在临终关怀的医患双方中,医护人员处于相对主动、主导的地位。当医生的角色期望与社会要求和临终患者及其家属要求之间矛盾时,会产生职业心理压力。而临终关怀中更注重患者及其家属的参与合作,因此患者角色异化也会给双方良好关系的建立带来影响。所以,正确、客观地认知两者的社会关系,医生通过良好的专业技术、优良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性格行使职业的义务和权利,而临终患者及其家属也应予以积极配合,校正角色行为,共同建立相互信任、尊重、理解的和谐关系。

    1.影响临终关怀医患关系的主要因素

    (1)患者与疾病分离的趋势:近代医学以生物学为基础,只是以生物学的观点来分析,研究人同时又舍去了个人社会心理因素。疾病和患者分割开来,自然的人与社会的人、生理的人与有头脑的人被割裂开来了。

    (2)社会因素:医患关系的商业化、临终阶段中过度医疗和无效医疗所产生的消极表现,会影响医患之间的关系。

    (3)从医生的角度:主要集中在医生与临终患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医患之间缺乏良好沟通、医生人文关怀缺失等。

    由于医学专业知识性强的特性,医患双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就医学知识和信息而言,医生是主导者,因此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会造成双方在疾病、诊疗、护理等方面的理解分歧,从而可能影响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甚至产生医患冲突。

    沟通技巧是影响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临终患者而言,面对躯体的病痛和心理的压力,常常有愤怒、抑郁、焦虑的心理反应,产生相应的行为投射。缺乏良好沟通技巧的医生,对临终患者的心理反应缺乏同情,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中,可能会伤害患者自尊,引发医患冲突。

    在临终关怀中,人文关怀是重要的内容。临终是死亡前的一个特殊阶段,是死亡必然的过渡阶段,此阶段的医患互动更多涉及患者的隐私、心理的沟通。医生对患者的尊重,对患者面对死亡的支持,是在临终关怀工作中应当注意的。因此,人文关怀的缺乏,如对临终患者宗教信仰、人格、价值观等的不尊重,也会造成医患之间的冲突。

    (4)从患者的角度:主要表现在临终患者对患者角色适应不良。

    临终患者角色适应是指以医生的承认为前提,有个体的生理功能异常,主观上个体感觉自己偏离健康状态,并因此修正自己的行为。而患者角色适应不良是指,在上述的角色中出现了患者角色冲突、患者角色缺如、患者角色强化、患者角色消退等情况,造成了医患冲突。

    临终患者角色冲突是指个体在适应患者角色过程中与其常态下的各种角色发生心理冲突和行为矛盾。晚期癌症患者,由于行为能力严重丧失所产生的心理冲突,会引起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沟通不良等。

    临终患者角色缺如是指患者没有进入患者角色,不承认自己有病或对患者角色感到厌倦,对患者角色不接受或不接纳。临终患者更多的是对死亡的不接纳、不能接受,从而产生对医生过高的期望,当出现现实与期望不相符时,容易产生医患之间的误解,甚至冲突。

    临终患者角色强化是指当需要患者角色向日常角色转化时,患者仍然沉溺于患者角色,对自我能力怀疑、失望,对原承担的角色恐惧。有些临终患者随着身体状况的恶化,陷入深深的绝望,甚至产生了抑郁的心理,抑郁愁闷,万念俱灰,对各类医护照料都不配合,令临终关怀医护人员难以与之沟通交流,容易产生理解分歧和误解,成为医患冲突的潜在诱因。

    2.传统医德的医患关系思想

    (1)以“仁爱、博施、济众”为出发点,视患者为亲人。

    (2)传统医德的医患关系的特点:视患者普同一等,至情之想,赤诚济世。

    (3)竭诚尽心,正谦淳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把解除患者痛苦当作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3.临终关怀医患关系的策略 临终关怀医患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为了满足临终患者的身心需要。其相处的策略,首先是取得良好的“第一印象”,以此形成医患间相互信任的基础;其次是医患之间围绕患者姑息治疗、症状处理、心理护理等医疗行为过程,维持和加强与患者彼此的信任关系。具体方法如下。

    (1)创造良好的气氛和环境:创造良好的临终关怀工作人际关系的气氛及环境,如布置温馨的病区和谈心室、贴心的病区小贴士,使临终患者及其家属在接受照料护理及对症治疗服务的过程中,能保持平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减少或舒缓临终患者由于疾病而造成的焦虑、孤独、无助和失望等心理因素,缓解家属因为患者病情变化或是患者情绪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心理压力,以便发展良好的临终关怀工作人际关系。

    (2)设法建立信任关系:与临终患者及其家属建立充分的信任关系。临终关怀工作者应积极主动创造互动的气氛,让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有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在随后的照护和对症治疗中通过真诚的态度和熟练的技能以及责任心来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使患者能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思想和愿望。

    (3)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良好的沟通技巧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手段和方法。对于社区医护人员而言,可以通过语言和语言的沟通技巧,如运用移情、倾听、证实、自我暴露等技巧与临终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更好地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

    (4)树立角色榜样: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树立角色榜样,理解并同感服务对象所承受的心理负担,理解其因此产生的各种情绪,减少服务对象由于疾病原因不能很好地胜任其在生活中的多种角色及因此所产生的角色冲突,促进服务对象的角色转换。

    (5)保持健康的心态:在临终关怀工作中,要保持健康的心态,保持健康的工作热情。特别是对于医护人员而言,当自身意识到有不良情绪时,要及时调整和控制,不要将不良的情绪带到临终关怀工作中。在与临终患者及其家属交流过程中,要善于倾听、善于同感,而不应过多地将自己的观念、建议强给予服务对象。

    (二)临终关怀中的护患关系

    1.临终关怀护理关系的概念:临终护理关系是指在临终护理实践中直接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包括护理人员与患者的关系、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的关系、护理人员之间的关系、护理人员与医生之间的关系以及护理人员与社会的关系。

    临终关怀护患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1)广义的临终关怀护患关系:是指护理人员与患者(不仅包括患者本人还包括患者家属、监护人、患者单位组织群体)之间的关系。临终关怀护患关系是指广义的护患关系。

    (2)狭义的临终关怀护患关系:是特质临终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关系,是在临终关怀过程中建立的相互关系。

    (3)护患关系的目的:是护士与临终患者为了维护患者尊严,提高临终生命质量,从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工作性、专业性、帮助性的人际关系。

    2.临终关怀护患关系的性质

    (1)专业性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是由临终关怀的本身特点所决定的。临终关怀是一种照护方案,在控制患者躯体疼痛不适症状的同时给予心理支持甚至灵性上的慰藉,具有专业性。

    (2)技术性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是指护患双方在实施临终护理中的行为关系。在护患技术关系中,护理人员起主导作用,是服务主体,临终患者是服务对象,是服务客体。

    (3)多元化的互动关系:多元化是在临终关怀涉及的内容比较全面,有生理躯体上治疗、护理过程中产生的人际关系,也有做心理疏导时产生的医患之间、护患之间互动人际关系。

    (4)帮助与被帮助的关系:临终关怀服务中护士给予患者的是支持与帮助,让患者及其家属能了解死亡,进而接受死亡的事实,而并非以“治愈”为目的。

    3.临终关怀护患关系的原则

    (1)独特性原则:临终关怀的护患关系是在患者临终的特殊阶段,该阶段的护理工作与其他科室或是病程有不同的内容和侧重点,有其特有的独特性。

    (2)目的性原则:临终关怀中护患之间有共同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减轻患者身心灵的痛苦,坦然面对死亡,无痛苦的逝世。

    (3)专业性原则:临终关怀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内容的学科,临终关怀的护理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4)短暂性原则:这种护患关系是短期的,随着临终患者过世,护患关系也就随之结束了。

    4.临终关怀护患关系的模式 美国史密斯(Smith)教授提出护患关系中的3种模式,即代理母亲模式、护士-技师模式、约定-临床医师模式。

    (1)代理母亲模式:是一种古老的、目前仍然存在的护患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护理人员充当像母亲一样的家长式的角色,对患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护理人员有责任决定为患者提供最好的照顾。

    (2)护士-技师模式:护理人员站在道德中立的立场而充当为患者提供技术帮助的角色,护患之间仅仅是一种帮助与被帮助的关系。

    (3)约定-临床医师模式:护患双方是一种非法律性的关于护患双方责任与利益约定的关系。

    5.临终关怀护患关系的特征

    (1)临终关怀的护患关系是一种工作关系:护患关系首先是护理人员为临终患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关系。对护士而言,对临终患者的关怀是其工作的职责。

    (2)临终关怀中的护患关系是以护理照料为目的的专业性、帮助性的关系:护士给予临终患者的更多的是支持与帮助,让患者及其家属能了解死亡,进而接受死亡的事实。

    (3)临终关怀的护患关系是一种多方位的人际关系:多方位是既包括护士对临终患者进行生理躯体疗护、心理疏导时产生的人际关系,也包括在临终护理中与家属的沟通、对家属的慰藉,以及与家属协助共同对患者提供支持过程中发生的人际关系。

    (4)临终关怀的护患关系也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这是临终关怀人际关系的基本特征。任何的人际关系都是双方的相互交往而产生的联结。

    (5)临终关怀的护患关系是一种短暂性的人际关系:临终关怀对象生命的有限性、病程的有限性决定了这一关系的时间较短。两者的关系随着患者的死亡或是离院而终止的。

    (6)临终关怀的护患关系是一种治疗关系:虽然临终关怀的最终目的是以“照护”为主,但是对于患者出现疼痛、便秘、呼吸困难等躯体症状,医护人员还是会采用适当的手段予以治疗,缓解其痛苦。护士是治疗措施的执行者、操作者。因此,从这一层面而言,两者也存在着治疗关系。

    6.临终关怀护患关系的意义: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开展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在临终护理过程中,各种护理措施的实施必须依赖护患双方的密切合作才能完成。

    融合合作的护患关系对临终患者是一种良好的社会心理支持。良好的护患关系具有积极的心理帮助及社会支持功能。

    7.临终关怀护患关系的分期

    (1)初始期:是建立信任感和确认临终患者的需要。此外,还需收集临终患者有关资料,进行健康行为评估,准确找出临终患者的主要问题。

    (2)工作期:是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帮助临终患者解决临终护理已经确认的问题,满足患者的需求。

    (3)结束期:是共同评价临终护理目标的完成情况,预计可能面临的新问题,制订相应对策,成功地结束关系。

    8.临终关怀护患关系的基本内容 临终关怀护患关系的基本内容包括技术性关系和非技术性关系。

    技术性关系,是指护患双方在进行一系列临终护理的技术活动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行为关系。

    非技术性关系,是指在护患双方由于社会的、心理的、教育的和经济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实施临终护理技术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利益、价值、文化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几方面。

    (1)道德关系:护患双方必须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约束自己行为,应尊重对方的人格、权利和利益,建立一种和谐的护患关系。道德关系是非技术关系中最重要的内容。

    (2)利益关系:护患双方在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发生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关系。这种利益关系是双向的,是在社会主义利益原则指导下的平等、互助的人际关系。

    (3)价值关系:是指以护理活动为中介的体现护患双方各自社会价值的关系。

    (4)法律关系:护患双方在临终护理活动中各自有各自的权益,在法律范围内形式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5)文化关系:是指护患双方在护理活动中受不同文化背景和影响而形成的关系。由于文化背景、信仰、宗教、风俗、习惯、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护患双方需要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

    9.临终关怀护患关系交往中阻抗的原因 临终关怀工作中护患交往阻抗的原因在于护患双方。

    (1)护士方面的原因:护士对临终患者的关注不够,个人责任感低,使临终患者产生不信任及不安全感;护士缺乏临终护理行为规范,在临终护理道德方面缺乏应有的个人素养;护士对临终患者及其家属缺乏同情、热情,有敷衍、不耐烦、指责等;临终关怀护士本身具有“灰色”的心理问题,与临终患者及其家属交往过程中的人格、认知与情绪等不符合临终护理职业要求。

    (2)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方面的主要原因:临终患者求生欲望强,要求积极治疗的期望及要求过高,脱离了疾病发展的实际,因而失去了与护士沟通的主动性;临终患者因疾病的原因出现负性情绪,如敏感、抱怨等,使护士降低了与其交往的深度及广度;临终患者对疾病产生失望情绪,甚至自杀倾向,使护患关系转入对立反感状态。

    10.调控临终关怀护患关系的策略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开展临终关怀工作的重要前提。在临终关怀工作过程中,各种治疗措施和护理方案实施必须依赖于护患双方的紧密合作,才能完成。调控和促进临终关怀中的护患关系,从护士的角度,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良好的个性品格:护士的性格品质,会表现在护患沟通的言行中,影响护患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大量研究表明,拥有尊重、体贴、真诚、责任心的护士,其在为临终患者服务的互动中更有优势,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尊重是一种态度,更是个人价值观的体现,即维护人的尊严,重视每个人的人格。临终关怀的目的是维护患者的人格尊严、有尊严地面对死亡,过有质量的生活。因此,更需要护士有尊重的价值取向和言行。在行为上,护士对所有患者都一视同仁,尊重和理解临终患者的信仰、习惯和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患者的尊重和信任。当然,尊重并非是纵容,对于个别不可理喻、行为有损他人的患者,还是可以采取合理、非对抗性的方式加以劝导、制止的。

    体贴是爱的表现,主要体现为护士能理解临终患者的痛苦感受,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了解和满足患者的需求。通过细致入微的细小情节或言行举止,如为患者盖好被子、对患者的一个微笑等,来体现护士对于患者的关心。

    真诚是一种态度,表现为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人,能坦诚说明给予和不能给予患者需求满足的理由,并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护士的真诚可赢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

    责任心是个体对工作的态度,是护士获得临终关怀信任的最基本的条件。有责任心的护士表现为对工作认真,对患者的需求更重视。

    (2)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有效的沟通技巧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有效手段。护士可以非语言的技巧,缩短与临终患者的心理距离。如通过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身体姿势等,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绪。也可通过认真倾听和善于交谈,来理解和表述对方的想法、需求,体会临终患者的真实感受,从好到达有效沟通的目的。

    (3)把握关键环节:护患关系有短暂性的特点。因此,通过第一次见面、常规护理操作等环节,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认可,可以较快地建立良好的关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注重“第一印象”的首因效应。护士在与临终患者及其家属的第一次见面,通过自我介绍、记住患者的姓名、选择恰当的称呼等步骤,给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以后的进一步沟通打下基础。在日常基础护理中更多地融入“心理关怀”不仅是舒缓身心痛苦所必需的,更能令患者对护士产生好感。

    (三)临终关怀中的医护人际关系

    1.概念 在临终关怀服务过程中,护士为了临终患者的生命尊严和生命质量,在与医生共同开展服务时建立的工作性的人际关系。

    2.临终关怀中的医护人际关系实质 在临终关怀工作中除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关系外,医生与护士之间也存在密切的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是医生与护士在特殊的环境下,共同为临终患者开展照护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工作性的人际关系,其实质是一种群体、同事的合作关系。在临终关怀中医护关系是一种并列与合作的关系。

    3.临终关怀中医护关系的模式 医护的合作模式主要有并列-互补型模式和主导-从属模式。

    医护人员应当是一个充满协作精神的团队,建立一个良好工作环境的第一步是要注重自己的行为,让自己的态度和言语和蔼,易于被人接受。从这个方面说,医生应当具有主动性。

    医疗、护理工作是医院工作中两个相对独立而又密不可分的系统,服务对象虽都是患者,但工作侧重点不同。因此,协调的医护关系是取得优良医护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理想的医护关系模式应是:交流-协作-互补型。即:①有关患者的信息应及时互相交流。②医护双方对工作采取配合、支持、协作态势,尤其是在患者病情突变或须急救时,能相互代替应急处理日常工作注意满足彼此的角色期待。③切实按医护双方道德关系即尊重、信任、协作、谅解、制约、监督的原则处事。

    4.临终关怀中影响医护关系的主要因素 在医学中医疗和护理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但在临终关怀工作中,两者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在照护的过程中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医护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更加频繁和密切,相互关系也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

    (1)角色压力:在临终关怀服务中,医生和护士承担不同的角色,但医护双方都有较重的职业压力。此外,长期经历临终患者死亡和情绪的宣泄,医护人员情感卷入过深时所产生的压力超过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会产生愤怒、焦虑等情绪,从而对医护关系产生不良影响。

    (2)缺乏理解:临终关怀中医护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为临终患者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基础上的,为患者服务的过程也是医护相互尊重、相互协作、分工的过程。如果医护之间缺乏相互理解、支持与尊重,将严重影响双方的工作满意度和自信心。医护关系是双向的,尊重也是双向的。如果医生的支配欲或优越感太强,如不重视护士提供的患者相关信息或是诊疗护理上的建议,容易挫伤护士的自尊,医护之间就会产生不信任,最终影响合作。

    (3)权利争议:医护之间是相互合作的人际关系,也是工作关系,因此客观存在利益分配的影响因素。当两个群体间的利益分配不合理时,势必会影响双方的积极性。一般而言,由于学历、职称、技术风险等因素,医生的劳动分配会高于护士,但是一旦超过合理区间,会对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医护之间的关系。

    (4)自主权争议:在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中,以疾病为中心,普遍认为疾病的治愈与机体的康复的关键是医生,注重医学手段对疾病的治疗,护士仅仅是医嘱的执行者,其工作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医护关系必然是主导-从属型,护士处于附属地位。在新的生理-心理-社会模式下,医护人员更多是注重“人”而非“疾病”。特别是在临终关怀中舒适护理是核心工作之一,涉及身体清洁、体位舒适、症状舒适、社会心理舒适等内容,护士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医护之间更多的“并列-互补”型。

    5.临终关怀中医护关系常见的问题及预防与解决方法 从医生和护士在工作合作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也会产生常见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如何进行预防、杜绝或解决,一般可有以下方法。

    (1)建立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以往以医生为主、护士为辅的医护关系模式更多地被“并列-互补”模式所取代。在临终关怀中,护士不仅要执行医嘱,也要制订护理诊断、护理计划、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整个工作过程是独立的,同样具有专业性、科学性的特点,是医生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医护双方都应该认识到在临终关怀工作中,双方平等合作的工作关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充分沟通交流。同时,双方也应该尽可能地在临终患者及其家属面前树立对方的威信,使患者及其家属感受到临终关怀服务团队的紧密协作,从而对整个临终关怀服务更信任。

    (2)加强专业知识和技术:临终关怀的专业性、技术性、多学科性,要求医护人员要不断学习和实践。临终关怀学专业知识是影响医护关系的一般背景因素,医护人员如果缺乏必备的相关知识和相关沟通技巧,会导致双方合作障碍,影响对临终患者的治疗护理。在整个合作过程中,医生应诊断明确,治疗得当,医嘱清晰、具体、明确、及时;而护士应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迅速、整齐、及时执行医嘱,及时、客观、真实、完整地了解临终患者的病情变化。因此,医护人员要不断提高临终关怀理论知识、操作护理技术能力、沟通技巧等。

    (3)充分有效沟通,加强彼此理解:良好的沟通不仅是在医患、护患关系处理中必须采取的方法和手段,也是所有人际关系处理中所需要的。在医护关系中,更应有充分有效的沟通,才能加深彼此的理解,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产生。通过换位思考、冷处理的方式对待有分歧的问题或是矛盾,通过充分沟通之后,再达成共识。

    (4)保持健康的心态和情绪:在临终关怀工作中,应保持健康的工作热情。面对矛盾发生时,应该稳定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学会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将自己工作之外产生的情绪带入工作中,从而影响与工作伙伴的交流和共处。

    (四)临终关怀中医护与患者家属的人际关系

    是指在临终关怀服务实践中医护人员与临终患者家属在特定的服务环境及有限的时间内互动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可以分为医生与患者家属的关系、护士与患者家属的关系。

    (五)临终关怀中社会工作者与患者的人际关系

    社会工作者是指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方法,以帮助机构和他人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因此,在临终关怀工作中有社会工作者参与,在为临终患者服务过程中与患者及其家属互动产生的人际关系,即为社会工作者与患者的人际关系。

    (六)临终关怀中志愿者与患者的人际关系

    我国志愿者协会给“志愿者”的定义是: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志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在临终关怀工作中有大量的志愿者给予临终患者及其家属心理或社会方面的照护。因此,两者的关系是指在志愿者与临终患者之间在临终关怀服务环境及有限时间内互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关系。

    十、人际关系发展过程及各阶段任务

    (一)开始注意阶段

    这是临终关怀中人际交往开始接触初期。此时医患双方彼此开始注意对方,分为单向注意状态和双向注意状态。

    一般而言,在医患关系中,医护人员是占相对主动的地位。因此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单向注意状态一般是临终关怀医生和护士开始注意到临终患者的存在,试图通过间接接触的途径了解患者,如收集患者病史、询问家属等,但彼此间尚无任何接触和联系。双向注意状态是指临终关怀医生和护士与临终患者双方开始注意到对方的存在,通过间接的信息,获得了对方的初步印象,如护士通过办理患者的入院手续或是医生整理患者以往的病史资料等,获得对对方的初步印象,但此时双方仍是以旁观者的态度注意,没有直接的接触。这一阶段中,医护人员良好的“第一印象”有助于缩短双方建立信任关系的时间。

    (二)观察熟悉阶段

    临终关怀医护人员主动接近临终患者及其家属,开始通过直接接触的方式增强相互信任。

    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3方面:①医患之间彼此认识,让患者及其家属知道临终关怀医生和专职护士是谁,护士如何称呼患者等。②介绍护理单元及临终关怀服务团队,如介绍科室人员或服务团队的成员、饮食安排等。如果是在机构中开展的临终关怀服务,还要介绍环境结构、病房设施、家属探望等内容。③有收集临终患者相关的健康信息、家庭信息,逐步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医护人员在此阶段与患者及其家属交往过程中所展现的良好的仪表、恰当的言行、亲切的态度等,有利于维持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关系。

    (三)合作信任阶段

    临终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与临终患者有情感交流及沟通,表达分享彼此的感觉,此阶段双方建立信任感。

    此期的主要任务是应用临终关怀服务程序以解决临终患者的各种身心灵问题。护士在这个阶段表现出态度、责任心、基本技能等,是获得患者信任的关键。但信任关系是动态发展的,原先获得的信任也可能因为沟通不当而失去,需要医护人员在护理照料的过程中努力维持相互的信任。

    (四)合作终止阶段

    此阶段是指患者出院、去世或医护人员休假(或调离)阶段。此阶段主要任务根据不同的情况侧重有所不同。

    1.对于出院的患者 医护人员应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回顾患者所取得的进步,收集患者及其家属对医院和医护质量的反馈意见,并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

    2.对于去世的患者 医护人员应及时给予丧亲家属哀伤护理和善别辅导,收集家属对临终关怀医护质量的反馈意见。

    3.对于临终关怀医生或专职护士休假或调离 应向患者说明原因,使患者及其家属留下满意的评价。

    典型案例

    某60余岁男性患者,经检查确诊为肺癌。患者每日哭泣,觉得自己的病情已经不能医治,只有等待死亡。后来又觉得自己不可能也不应该得癌症,可能是医生诊断错误。因为自己一生兢兢业业、老老实实,从没有做过对不起别人、对不起社会的事情,癌症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刚刚退休几年,正想好好享受生活;而且儿子至今还没结婚。化疗期间,该患者不是积极地配合医生进行治疗,而是胡思乱想,不敢正视现实,每日以泪洗面,放心不下子女、家庭,以为死亡将至,失去了生活信心,整天唉声叹气。不到一年,该患者病情迅速恶化。

    该案例中,患者有哪些状况?哪些患者角色适应不良?针对这些情况,医护人员应该如何与其建立医护患关系,促进临终关怀工作实施?

    (案例来源:刘晓虹.护理心理学.第二版)

    ● 本章小结

    本章围绕人际关系、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阐述了人际关系的功能作用,建立和发展的阶段,分析社会认知对人际交往互动产生的影响。着重归纳了在临终关怀中人际关系特有的性质、原则、基本模式和内容,并对临终关怀中人际关系的医患关系、护患关系、医护关系进行了重点叙述。

    (顾文娟)

    ● 复习题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心理方位处于下位的人对上位的人的意见较尊重,但可以根据自己意愿决定是否,称为什么?

    A.微弱差位 B.中强差位 C.显著差位

    D.超强差位 E.弱差位

    2.什么是指一方对另一方的指令立即照办,即使有不同看法或意见也不敢当面提出,执行的同时心理有一定的保留?

    A.微弱差位 B.中强差位 C.显著差位

    D.超强差位 E.弱差位

    3.什么是指一方对另一方的意见绝对服从,甚至盲目服从,完全不存在任何怀疑?

    A.微弱差位 B.中强差位 C.显著差位

    D.超强差位 E.弱差位

    4.交往双方开始探索哪些方面能与对方建立共同情感联系的一个过程,是人际关系建立的哪个阶段?

    A.定向选择阶段 B.情感探索阶段 C.情感交流阶段

    D.稳定交往阶段 E.开始注意阶段

    5.双方的人际关系已经出现实质性的进展,双方的人际安全感已经确立,彼此沟通涉及更深、更广的领域,已经有较深的情感卷入,是指人际关系建立的哪个阶段?

    A.定向选择阶段 B.情感探索阶段 C.情感交流阶段

    D.稳定交往阶段 E.开始注意阶段

    6.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具有一定的特点,以下哪一个不是它的特点?

    A.社会性 B.复杂性 C.多重性

    D.多变性 E.整理性

    7.人际关系的适度原则不包括哪项内容?

    A.自我适度 B.忍让适度 C.期望适度

    D.信任适度 E.表扬适度

    8.临终患者与社区医护人员之间彼此注意、欣赏、倾慕等心理上的好感,进而彼此接近、建立感情关系的历程,成为:

    A.人际吸引 B.相似性吸引 C.互补性吸引

    D.敬仰性吸引 E.奖励性吸引

    9.观察者在首次与对方接触时,根据对方仪表、打扮、风度、言语、举止等外显行为作出的综合性判断与评价而形成的初次印象,称为: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归因效应

    D.价值效应 E.社会刻板印象

    10.在交往中最近得到的有关认知对象的信息对形成有关对象的印象起主要作用的方式,最后的印象对人的社会认知具有重要作用,称为: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归因效应

    D.价值效应 E.社会固定印象

    11.人际交往中人们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印象后,以此来推测此人的其他方面的特征,这是哪一种社会认知偏差?

    A.归因效应 B.价值效应 C.晕轮效应

    D.社会刻板印象 E.近因效应

    12.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大小,取决于认知主体:

    A.认知系统 B.价值系统 C.伦理道德

    D.文化水平 E.宗教信仰

    13.当关于某人两种信息连续被感知时,人们一般倾向于相信前一种信息,并对其印象较深,下列哪一个具有重要作用?

    A.价值效应 B.近因效应 C.光环效应

    D.首因效应 E.社会刻板印象

    14.在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断续被感知时,下列哪一个具有重要作用?

    A.价值效应 B.近因效应 C.光环效应

    D.首因效应 E.社会固定印象

    15.通常认为社会认知偏差是由于何种原因产生的结果?

    A.特殊社会心理规律 B.知识缺乏 C.经验缺乏

    D.普遍心理规律 E.个体性格差异

    16.临终关怀工作中人际关系的多面性主要包括个人的多面性和什么?

    A.人际关系的多面性 B.服务内容的多面性 C.团队人员的多重性

    D.社会多面性 E.环境多面性

    17.美国学者罗比特·维奇提出3种医患关系模式,包括权威式、契约式和什么模式?

    A.传统模式 B.纯技术模式 C.人道模式

    D.共同参与模式 E.指导合作模式

    18.美国医学社会学家布朗斯坦(J.J.Braumstein)提出了医患关系的“传统模式”和什么模式?

    A.纯技术模式 B.权威模式 C.契约模式

    D.人道模式 E.共同参与模式

    19.临终患者对死亡的不接纳、不能接受,从而产生对医生过高的期望,当出现现实与期望不相符是什么现象?

    A.临终患者角色冲突 B.临终患者角色缺如 C.临终患者角色强化

    D.临终患者角色适应 E.临终患者角色消退

    20.需要临终患者角色向日常角色转化时,患者仍然沉溺于患者角色,对自我能力怀疑、失望,对原承担的角色恐惧,这是何种现象?

    A.临终患者角色冲突 B.临终患者角色缺如 C.临终患者角色强化

    D.临终患者角色适应 E.临终患者角色消退

    21.在临终关怀的护患关系中,护患双方是一种非法律性的关于护患双方责任与利益约定的关系。这是美国史密斯(Smith)教授提出的哪一种护患关系模式?

    A.约定-临床医师模式 B.代理母亲模式 C.护士-技师模式

    D.共同参与模式 E.契约模式

    22.在临终关怀的护患关系中,护理人员站在道德中立的立场而充当为患者提供技术帮助的角色,护患之间仅仅是一种帮助与被帮助的关系。这是美国史密斯(Smith)教授提出哪一种护患关系模式?

    A.约定-临床医师模式 B.代理母亲模式 C.纯技术模式

    D.共同参与模式 E.护士-技师模式

    23.临终关怀护患关系的可以分为哪3个分期?

    A.初时期、工作期和结束期

    B.初时期、工作期和信任期

    C.初时期、信任期和结束期

    D.工作期、信任期和结束期

    E.初时期、信任期和结束期

    24.临终关怀护患关系建立需要经历哪些阶段?

    A.开始注意阶段、熟悉信任阶段、合作终止阶段

    B.开始注意阶段、观察熟悉阶段、合作信任阶段

    C.初步接触阶段、观察熟悉阶段、合作信任阶段

    D.初步接触阶段、观察熟悉阶段、合作信任阶段

    E.初步接触阶段、熟悉信任阶段、合作终止阶段

    25.临终关怀工作中护患关系建立的时间是:

    A.护患双方第一次见面时

    B.临终患者入院时

    C.护患双方自我介绍时

    D.第一次评估临终患者时

    E.护患双方熟悉后

    26.下列关于护患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A.是一种人际关系

    B.是专业性的关系

    C.是帮助与被帮助的关系

    D.技术关系

    E.是以护患双方需求为中心的关系

    27.临终关怀中维护医患关系的纽带是:

    A.道德关系 B.价值关系 C.法律关系

    D.技术关系 E.非技术关系

    28.以下哪些不是临终关怀护患原则?

    A.独特性 B.目的性 C.专业性

    D.短暂性 E.技术性

    (二)A2型题

    1.人际关系的原则是指人们根据人际关系的发展的规律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具体有以下哪几项基本原则?

    A.适度原则 B.道德原则 C.人性原则

    D.选择原则 E.公平原则

    2.以下哪些等级是心理方位相对差位等级?

    A.弱差位 B.中强差位 C.强差位

    D.超强差位 E.微弱差位

    3.根据心理方位关系确定的方式可以将心理方位分为哪些基本类型?

    A.法定权威型 B.精神权威型 C.外显型

    D.内隐型 E.始定位型

    4.以下有哪些人格特征会阻碍临终关怀人际吸引?

    A.自我为中心的人格特征

    B.过于计较的人格特征

    C.缺乏自信的人格特征

    D.自以为是的人格特征

    E.热情开朗的人格特征

    5.人际关系基本原则中人性原则的内容有哪些?

    A.真诚原则 B.信任原则 C.文明原则

    D.择善原则 E.平等原则

    6.人际关系一般受到哪几种成分相互影响和调节?

    A.行为成分 B.情感成分 C.环境成分

    D.认知成分 E.个性成分

    7.人际关系平衡改变理论包括哪些主要理论?

    A.认知失调理论 B.三角平衡理论 C.社会需要理论

    D.社会实在理论 E.社会交换理论

    8.社会认知是人的社会行为的基础,是指个体对他人、自己及人际关系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的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包括哪些心理活动过程?

    A.感知 B.判断 C.推测

    D.评价 E.归纳

    9.社会认知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步骤?

    A.印象 B.判断 C.归因

    D.整理 E.总结

    10.社会认知有以下哪些特征?

    A.选择性 B.互动性 C.一致性

    D.评估性 E.准备性

    11.人的认知过程受哪些因素等制约,从而导致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发生各种偏差?

    A.个人主观经验 B.文化传统因素 C.社会环境因素

    D.伦理道德因素 E.社会心理因素

    12.社会认知是人的社会行为的基础,是指个体对他人、自己及人际关系的什么内容作出的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A.心理状态 B.行为动机 C.认知价值

    D.意向 E.文化背景

    13.中国传统的死亡观受到哪些死亡观的影响?

    A.儒家 B.道家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E.佛教

    14.以下哪些不是认知疗法的目标?

    A.降低不良思维的消极后果

    B.影响个人的认知过程

    C.使患者在自我管理中达到自治

    D.改变性格

    E.认知自我

    15.临终关怀中人际关系有哪些特征?

    A.专业性 B.时限性 C.复杂性

    D.社会公众性 E.短暂性

    16.临终关怀中的人际关系互动性有哪几个层面?

    A.临终者的个人性 B.医护人员的专业性 C.服务的直接性

    D.注重情感色彩 E.医护人员的个人性

    17.临终关怀中护患关系的原则有哪些?

    A.独特性原则 B.目的性原则 C.专业性原则

    D.短暂性原则 E.互动性原则

    18.美国史密斯(Smith)教授提出护患关系中技术关系的模式具体是指什么?

    A.代理母亲模式 B.护士-技师模式 C.约定-临床医师模式

    D.纯技术模式 E.共同参与模式

    19.根据医生和患者的地位、主动性大小等,将医患关系划分为几种基本模式?

    A.平等型 B.主动-被动型 C.指导-合作型

    D.约定-临床医师模式 E.共同参与型

    20.临终关怀护患关系中非技术性关系主要是指:

    A.伦理关系 B.道德关系 C.法律关系

    D.血缘关系 E.文化关系

    21.临终关怀中影响医护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A.角色压力 B.缺乏理解 C.权利争议

    D.自主权之争 E.专业技术

    22.临终关怀中人际关系基本原则有哪些?

    A.择善原则 B.照料原则 C.适度原则

    D.人道原则 E.人性原则

    23.临终关怀工作中良好的医护患关系的表现是:

    A.医护患三方相互尊重

    B.医护患三方相互理解

    C.患者积极主动参与临终关怀服务

    D.临终关怀治疗和照护计划得到顺利实施

    E.患者听从于医护的一切安排

    24.在护患关系交往阻抗的原因中,下列哪些属于护士方面的原因?

    A.缺乏职业行为规范 B.工作缺乏热情 C.存在心理问题

    D.个人责任感低 E.对临终关怀专业存在偏见

    二、填空题

    1.狭义的人际关系的定义是指社会实践中,个体为满足__________而寻求__________的__________状态。

    2.所谓人际关系的多重性,是指人际关系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特点。

    3.开始注意状态是指彼此开始注意对方,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情感卷入状态是指双方开始有情感的交流及沟通,表达分享彼此的感觉、情感及愿望的状态,按照情感融合的相对程度可以分为__________ 3类。

    5.人际交往中一方从心理上具有主导性和权威性,彼此之间具有心理上的上下之分的关系称为__________。

    6.表示人际关系双方在交往过程中没有心理等级的差异,称为__________。

    7.根据心理方位关系确定的时间可以将心理方位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8.自我意识水平是指一个人对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判断。

    9.临终关怀实践中人际关系心理距离较近的,称为__________人际关系,用__________表达;人际关系的心理距离较远的,成为__________人际关系,用__________表达。

    10.一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印象的3个要素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1.社会认知是人的社会行为的基础,是指个体对他人、自己及人际关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出的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12.社会认知是人的社会行为的基础,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

    13.社会认知是个体行为的__________ ,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__________。

    14.社会认知偏差是指对人的认知过程受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制约,从而导致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发生各种偏差。

    15.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社会认知偏差并非是由知识与经验的缺乏所致的错误,而是一些__________作用的结果。

    16.首因效应及近因效应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认知主体的__________。

    17.晕轮效应又称人际关系中的__________ ,是指人际交往中人们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印象后,以此来推测此人的其他方面的特征。

    18.社会刻板印象的形成一般通过两条途径:①根据__________形成;②通过__________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特征化而形成。

    19.广义的临终关怀的人际关系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多方面的人际关系。

    20.临终关怀中人际关系的实质是临终患者与其家属、医护人员及社会人士之间的__________。

    21.在临终关怀工作中人际关系的功能包括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2.适度原则的内容包括__________适度、__________适度、__________适度和__________适度。

    23.在临终关怀工作中人际关系的功能包括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4.临终关怀中的医患关系的行为模式存在3种,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临终关怀护患关系中最重要的非技术性关系主要是指__________。

    26.临终关怀中影响医护关系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

    27.医护的合作模式主要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8.美国史密斯(Smith)教授提出护患关系中技术关系的3种模式,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

    1.人际关系的定义

    2.人际关系状态

    3.心理方位

    4.心理距离

    5.人际吸引

    6.情感卷入状态

    7.社会认知

    8.社会认知偏差

    9.首因效应

    10.近因效应

    11.晕轮效应

    12.社会刻板印象

    13.认知疗法

    14.临终关怀社会固定印象

    15.临终关怀中的人际关系

    16.临终关怀中人际关系心理距离

    17.临终关怀中医患人际关系

    18.临终关怀中护患人际关系

    19.护患关系的非技术方面

    20.护患关系的技术方面

    21.临终患者角色适应

    22.临终患者角色冲突

    23.临终关怀护理关系

    四、简答题

    1.简述人际关系的作用。

    2.心理方位的基本类型是什么?

    3.简述医学人际关系的特征。

    4.人际关系的功能具体有哪些内容?

    5.简述社会刻板印象的概念及形成途径。

    6.简述社会认知的过程。

    7.简述如何对患者接受临终关怀的认知。

    8.简述如何对儿童提及亲人死亡的认知。

    9.简述临终关怀工作中人际关系的特征。

    10.简述临终关怀工作护患关系的特征和内容。

    11.建立良好的临终关怀人际关系的目的与条件是什么?

    五、综合应用题

    1.如何能增进人与人之间吸引?

    2.论述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作用规律。

    3.认知疗法如何运用于临终关怀服务中?

    4.社区临终关怀工作中人际关系常见的问题是临终患者及其家属与社区临终关怀医护人员之间的冲突或交往阻抗,如何预防和解决?

    5.临终关怀服务中如何调控护患关系?

    6.临终关怀中医护关系常见的问题及预防与解决方法。

    (顾文娟)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