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年以来三大产业就业结构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年以来三大产业就业结构

    

    从整体来看,2004年至今,我国三大产业就业结构有所改善。第一产业就业结构,进入了稳定快速优化阶段。第二产业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就业比重上升缓慢。第三产业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就业结构仍滞后于第三产业。

    (一)2004年以来第一产业就业结构

    第一产业就业结构,进入了稳定快速优化阶段。2004—2009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口由35 269万人下降到2009年的29 708万人,减少了5 561万人,年均减少速度为3.49%。相应地,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也呈现出持续下降趋势,2003年是49.1%,2004年以后持续下降,由2004年的46.9%一直下降到2009年的38.1%,下降了8.8个百分点。这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第二次高潮有关,即1998年至今,我国的多数农产品由短缺进入相对过剩阶段,有限需求严重不足,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激活内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以乡镇企业发展为主要渠道逐步向加速城镇化建设,建立要素市场和扩大基础设施、治理环境等多渠道转移。2004年开启的宏观调控和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加速了第一产业劳动力的快速转移。

    (二)2004年以来第二产业就业结构

    该阶段,第二产业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就业比重上升缓慢。

    2003年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为16 007万人,从本年度开始第二产业就业人数逐年增加,改变了1998—2002年持续下降的状态。该阶段,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从2004年的16 920万人连续增加至2009年的21 684万人,增加了4 764万人,年均增长速度高达4.65%。而且,2007年、2008年、2009年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员一直高于20 000万人。2004—2009年,就业结构比重持续上升,从2004年的22.5%上升到2009年的27.8%,增长了5.3个百分点。这种现象体现了我国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新兴工业不断增加,工业体系逐步完善,吸纳就业的能力有所增强。

    从第二次全国经济普的查数据分析第二产业内部就业结构,我国工业从业人员比重也开始进入稳定时期。从各行业从业人员占第二产业单位从业人员比重分析,制造业占66.3%,采矿业占6.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2.6%。可以看出,由于我国劳动力的资源禀赋差异和我国的工业化进入中后期阶段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制造业在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的比重仍占绝对优势,是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关键行业。

    在技术、资本含量高的制造业中,尤其是某些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新兴工业中(如航天、通信设备、精细化工、精密机械等),劳动力绝对量呈下降趋势。但是随着新型工业门类的不断齐全,以及围绕新兴工业的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总类和规模也相应扩大,这些领域可能增加劳动力就业。能源、汽车、钢铁、普通机械制造等传统工业,劳动力比重将相对稳定;而在制造业中的轻工业领域,如家用电器业、纺织服装业、日用消费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仪器仪表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工艺美术品制造业等,劳动力的使用数量可以稳定增长。

    同时,即使是高新技术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也有一些加工组装的环节需要较多的人工劳动。建筑业在我国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2008年,建筑业就业人员占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28.4%。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建筑业仍是吸收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产业。[14]

    (三)2004年以来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状况

    该阶段,第三产业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就业结构仍滞后于第三产业;除此之外,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在高技术服务业中所占比重较少。

    从最近几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结构来看,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明显增强。2004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数在2003年的基础上有了大幅度提高,由2003年的21 809万人增加到2004年的23 011万人,一年就增加了1 202万人。此后几年一直走高,增加到2009年的26 603万人。此外,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从2004年的30.6%上升到2009年的34.1%,上升了3.5个百分点。

    从第三产业内部就业结构看,内部的行业就业流动发生了很多变化。随着科技进步和技术装备的现代化,交通运输、邮电通信行业吸纳劳动力的潜力不大。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08年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员为1 020.2万人,比2004年末增加259.5万人,增长了33.7%。在传统的商业流通领域,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大型商业零售行业,劳动力的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也稳定下降。2008年末,我国批发和零售业从业人员为1 891.2万人,比2004年末增长36.4%。吸纳劳动力潜力较大的服务业主要是传统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如住宿餐饮、生活服务和社会服务、环境清洁和保护、旅游服务、对外承包工程等行业。2008年末,住宿和餐饮业从业人员为585.2万人,比2004年末增长36.4%。在技术、知识含量较高的服务领域,如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服务、新闻媒体、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医疗卫生等行业,需要的是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其数量有望稳定增长。

    2004年以来就业结构的一个比较显著之处是房地产业从业人员的变化。2008年末,我国房地产业的从业人员合计为552.1万人,比2004年末增加156.6万人,增长率为39.6%。其中,房地产开发业为207.7万人,物业管理业为250.1万人,中介服务业为37.4万人,分别比2004年末增加49.2万人、106.7万人、13.9万人;其他房地产业为56.9万人,比2004年末减少13.1万人。[15]这说明在房地产从业人员中,物业管理业的就业人数较大幅度地增长,其他房地产的就业人数却在减少,反映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化和房地产业就业的规范化,该行业具有吸纳就业的较大潜力。

    我国的第三产业无疑是今后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最大领域。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的变动呈现一定的规律。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沿着传统型服务业—多元化服务业—现代性服务业—信息、知识产业的方向演进。[16]但是,由上述内容的分析也可以看出,我国三大产业就业人数的变动趋势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就业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五增五减:一是传统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减少,服务业就业人数增加;二是生产第一线就业人数减少,经营管理人数增加;三是传统的体力劳动型岗位减少,技术型、脑力劳动型的就业岗位增加;四是传统的办公室工作岗位减少,使用计算机及信息系统的工作岗位增加;五是全日制就业机会减少,非全日制就业机会增多。因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就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所改善的。

    【注释】

    [1]陈婉清.2011年全球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调研世界,2011(4).

    [2]数据来源:国际劳工组织2011年1月25日发布的《2011年全球就业趋势》;参见陈婉清.2011年全球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调研世界,2011 (4).

    [3]转引自莫荣.就业优先:“十二五”时期的战略选择.关注,2011 (2).

    [4]张车伟.“十二五”时期的就业难题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国就业,2011(1).

    [5]张车伟.“十二五”时期的就业难题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国就业,2011(1).

    [6]张车伟.“十二五”时期的就业难题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国就业,2011(1).

    [7]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之表3-1(人口数及构成)计算得出: 2011年城镇人口为69 068万人,农村人口为65 667万人,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8]张车伟.“十二五”时期的就业难题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国就业,2011(1).

    [9]张车伟.“十二五”时期的就业难题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国就业,2011(1).

    [10]谭兵.就业的行业分层及社会政策的影响.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11]参见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研究课题组.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程、特点及面临的新形势.经济研究参考,2001(3).

    [12]1998年我国开始了国有企业改革,对各产业就业人数和就业的产业结构比重产生了重要影响。

    [13]数据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二经普公报,http://www.stats.gov.cn;在这里,从业人员是指截至2008年12月31日在第二、三产业单位和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在岗的从业人员,在本单位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年末实有人员数。

    [14]蒋选.我国中长期失业问题研究:以产业结构变动为主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53.

    [15]数据来源于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

    [16]蒋选.我国中长期失业问题研究:以产业结构变动为主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54.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