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几种放射性核素所致的主要危害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几种放射性核素所致的主要危害

    

    战时核爆炸,平时核反应堆事故,以及科研医疗中使用的放射性核素,主要有铀、钚、镭、裂变产物(主要是碘、铯和锶)、氚、锝和钴等,下面分别介绍它们引起的主要危害。

    (1)铀:铀是从发现天然放射性到制造原子弹的主要放射性核素。在核武器及核反应堆中,常用的核素是铀-235、铀-238。铀的化学性质极为活泼,其生成的化合物以6价铀最稳定,其次是4价铀。

    铀化合物可通过呼吸道、胃肠道、皮肤和伤口(可溶性化合物可被完整皮肤吸收,难溶性铀化合物难以吸收)、眼结膜吸收。铀吸收入血后,主要分布在血浆中,因铀在中性和酸性介质中,易生成铀酰阳离子(UO2+2),6价铀酰离子与重碳酸根亲和力最强,这对其在机体内的转运具有重要意义。铀吸收入血后可迅速分布到各器官组织,6价铀主要滞留在肾和骨骼,4价铀主要滞留在肝和脾。食入或吸入的部分铀可直接经肠道排出,或吸收后经肝胆系统排至肠道,经粪便排出;吸收入血的铀主要经肾从尿中排出。

    铀及其化合物对机体的作用,表现为化学毒性和放射毒性两个方面。肾脏是铀化学毒性的主要靶器官。因此诊断铀中毒,应以肾损伤作用作为主要指征。铀中毒时,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同时,尿过氧化氢酶增加,尿氨基酸氮与肌酐(AAN/C)比值增加,尿碱性磷酸酶升高。血液碱储备减少,非蛋白氮等代谢产物累积,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出现酸中毒症状。另外,在肾损伤后,还伴有明显的肝损伤、肝功能障碍。铀慢性中毒或急性中毒晚期,可能发生辐射致癌效应,如浓缩铀和铀-233沉积于骨骼中可引起骨肉瘤,吸入时可引起肺癌。

    (2)钚:钚-239是核武器和核反应堆的重要燃料,钚主要靠人工生产,钚-239是由铀-238俘获中子后经β衰变生成的。钚-239是高能α辐射源,物理半衰期为2.44×104年。在生理条件下,4价钚最稳定。4价钚与酸反应形成钚盐,大部分钚盐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中易水解生成胶体氢氧化物。难溶性钚化合物有氧化钚、氢氧化钚和氟化钚等。钚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进入体内,在事故情况下,最常见的是吸入。侵入皮肤的钚能长期沉积下来,主要定位在毛囊部位。进入血液的钚,部分水解形成胶体氢氧化物,初始聚合成单体钚,进而形成聚合钚;部分与血液中的蛋白质或其他天然络合剂形成络合物。单体钚主要沉积在骨骼,其次是肝;聚合钚经巨噬细胞吞噬,主要沉积在网状内皮系统,如肝、脾和骨髓。体内的钚主要经肠道和肾排出,但速度非常缓慢。

    钚是极毒类放射性核素,可诱发机体严重的辐射损伤效应,损伤的靶器官主要是骨骼和肝。当吸入难溶性钚化合物时,肺及淋巴结也会受到危害。

    钚的急性损伤效应主要表现是食欲缺乏、腹泻、体重急剧减轻,贫血、内出血、脾萎缩、骨髓严重破坏,白细胞数明显减少,甚至完全消失,可死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肝的病理改变可导致腹水、皮下水肿及黄疸等。肺病变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炎症坏死性病变为特征,肺组织出现严重的炎症反应,如水肿、出血和广泛性坏死。另一种是广泛性的纤维增生。这些都会引致肺功能不全,甚至死亡。

    可溶性钚(硝酸钚等)主要诱发骨肉瘤和肝癌;而吸入难溶性钚(二氧化钚等)时,主要诱发肺癌。与钚直接接触的皮肤可发生硬化,还可伴发恶性肿瘤。

    (3)镭:以镭-226的放射毒理学意义最大,镭-226是α放射源,其半衰期是1 640年,被广泛用于工业、科研和医学等领域。镭可通过呼吸道、胃肠道、完整皮肤或伤口进入体内。进入血液后,部分在血浆中,部分吸附在红细胞的表面。吸收后早期,选择性向骨骼转移,其他部位以肝浓度最高;晚期,进入体内的镭95%以上分布在骨骼中。镭可通过呼吸道、肾和肠道等途径排出,以肠道为主。

    镭的急性损伤主要表现为外周血的变化,造血系统、骨骼系统和生殖系统的损伤。肝、肾也有一定程度的损伤。造血系统严重破坏,血象变化主要表现为贫血、血红蛋白和血液有形成分下降。骨髓、脾和淋巴结各种功能细胞明显减少。骨骼破坏,可发生坏死,骨小梁萎缩,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减少。

    镭的远后效应主要是骨髓增生、多发性骨髓炎、骨骼病理性骨折及坏死等。镭所致的随机性效应主要发生在骨骼及其邻近区域,可引起骨肉瘤。

    (4)裂变产物(碘、铯、锶):又称裂片核素,是铀-235、钚-239等在中子的轰击下发生裂变生成的多种放射性核素。在核电站反应堆事故中,这些核素也可外泄。一般将核爆炸不久后形成的称为早期混合裂变产物,其中放射性碘的百分比最高,在胃肠道几乎全被吸收,甲状腺是其主要的靶器官。晚期混合裂变产物主要是锶-90、铯-137、铈-144及钷-147等核素,骨骼是其主要的靶器官。

    ①碘:放射性碘可作为监测核爆炸或反应堆泄漏事故的信号核素,在平时也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这些碘核素中,主要是碘-131,碘-131是β、γ射线辐射源,半衰期8.04天。碘-125半衰期59.7天,也可在回旋加速器中制得。放射性碘极易经胃肠道、呼吸道、完整皮肤及伤口吸收,且吸收速度快,吸收效率高。进入血液的碘,很快转移到各器官组织,选择性浓集于甲状腺。碘-131能透过胎盘,选择性滞留在胎儿甲状腺中。放射性碘可经肾、肠道、皮肤、涎腺、乳腺及汗腺排出,以肾排出为主。

    早期放射性落下灰所造成的内照射损伤,主要是放射性碘对甲状腺的损伤,表现为甲状腺功能低下引起的代谢降低、黏液性水肿及严重的病理变化。剂量较大时,可引起内照射放射损伤,出现造血组织损伤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和胃肠道损伤等。长期作用于机体,可发生甲状腺腺瘤和结节、甲状腺癌。研究发现,碘-131对甲状腺产生数戈瑞剂量时,甲状腺功能增高;当剂量增至30戈瑞时,可发生永久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受照剂量达100戈瑞时,甲状腺遭受严重破坏,腺体滤泡萎缩,间质及血管纤维化等,甚至甲状腺功能低下。在对接受大量碘-131治疗的患者长期随访中,发现有甲状腺肿瘤发生。

    ②铯:放射性铯也是核电站事故的信号核素。铯-137是β射线辐射源,半衰期30.17年,但其子体放出γ射线,故可作为γ射线辐射源,用于辐照育种、辐照食品、医疗器械杀菌等。铯-134是β、γ射线辐射源,半衰期2.062年。环境中的放射性铯来自核试验、核反应堆和核燃料后处理厂,主要由食物链进入人体。放射性铯无论经由呼吸道、胃肠道或注入等途径进入机体,都极易被吸收,且吸收迅速。铯在体内的分布与钾类似,表现为全身相对均匀性分布,主要滞留于全身软组织(尤其肌肉)中。铯-137能释放γ射线,易在体外测出,可作为环境中裂变产物已进入生物体(人体、动物等)的信号。

    铯-137急性损伤类似外照射急性放射病,主要表现为体重下降、胃肠道损伤、骨髓破坏和出血症候群。放射性铯由呼吸道吸入,可引起支气管周围腺体增生、血管周围水肿、肺泡和血管周围有出血灶。

    铯-137对机体的慢性损伤,临床上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刺激期,主要表现为血象波动,心血管、中枢神经、自主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功能不稳定。第2阶段为假愈期,血象变化和功能失调有所恢复。但当有附加的生理或病理因素时,如妊娠、分娩、出血及药物作用等,可出现病理改变。第3阶段时,造血功能明显减弱,表现为网织红细胞减少、周期性贫血、白细胞减少和淋巴细胞绝对数减少等。另一表现为各组织器官的炎性病变,最明显的是肺、胃肠道、泌尿道及生殖系统炎症。铯-137内污染事故还可引起眼晶状体混浊。

    放射性铯可引起软组织肿瘤,如甲状腺癌、卵巢癌、乳腺癌、膀胱癌、胆管癌、神经细胞肉瘤和淋巴肉瘤等。

    ③锶:锶-85、锶-89、锶-90是锶重要的放射性核素,后两种是β射线辐射源。锶-90和锶-89是用来评估核爆炸(核试验)、核事故所致环境污染的主要核素之一。锶-90的子体钇-90半衰期短(64小时),β粒子能量大(2.27×106电子伏)。可溶性锶易经胃肠道、呼吸道、完整皮肤和伤口吸收,但难溶性锶吸收率很低。因锶与钙是同族元素,故在机体内的生物转运与钙相似,并与磷的转运有密切关系。锶主要分布在含钙较多的组织,如骨骼和牙齿,可经乳汁和胎盘转移。锶经口进入或吸入时,主要随粪便排出;经静脉注入或吸收入血后,主要随尿排出。

    锶-90进入骨组织后,主要滞留于长骨近骨髓腔的无机质中,对骨内膜、骨髓、骨中血管均会造成β粒子照射。骨髓造血组织受到严重破坏,导致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数量显著减少,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性锶可大量侵入骨盐中,骨组织钙化过程严重受抑,可诱发自发性骨折及弥散性的骨质疏松等。受高能β射线照射后,眼晶状体混浊,继发白内障。锶-90所致的随机性效应主要为骨组织肉瘤(骨肉瘤、软骨肉瘤、骨纤维肉瘤和骨血管肉瘤),尤以骨肉瘤多见;其次为白血病。

    无论经何种途径进入体内,放射性锶和铯均能诱发肿瘤,但肿瘤发生的部位根据进入途径和裂变核素组分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口服或静脉注入时,多诱发骨肉瘤;而吸入时出现肺肿瘤。

    (5)氚:氚的物理半衰期是12.33年。环境中氚主要来源于天然生成和人工制造。天然氚主要是宇宙射线与大气中氮、氧作用而产生的,其中99%转化为氚水,参与自然界的水循环。人工氚主要来源于核爆炸和核反应堆。核素氚释放到环境中后,经氧化反应和同位素交换反应转化为氚水,进入自然界的水循环,因此大气、水体、土壤、植物和动物体内都存在着氚。

    胃肠道、呼吸道和皮肤黏膜都能吸收氚水。体表污染的氚水经浸滞和扩散作用透过皮肤。摄入体内的氚,不论是氚水还是氚气,都呈全身相对均匀性分布。机体吸入核素氚后,绝大部分立即随呼气排出。不论何种途径摄入的氚水,都是经尿、呼气和汗排出。

    急性氚水中毒时表现为急性放射病。实验兔一次口服氚水量11.1×106贝可勒尔/克体重时,即可引起轻度放射病。增至14.8× 106贝可勒尔/克体重时,可引起重度急性放射病,在33~45天死亡。氚水对人的急性致死量为740×109贝可勒尔。

    氚水和有机氚化合物均有致癌作用。除白血病外,几乎所有组织都可能出现肿瘤,氚水致癌效应没有特殊的靶组织。

    因氚可掺入携带遗传信息的DNA分子中,氚致机体的遗传效应可分为基因突变和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生殖细胞对氚很敏感,精原细胞染色体易位已成为研究氚水遗传效应的很有意义的指标。

    (6)锝:各国生产的放射性核素,有80%~90%应用于医学领域,锝是医学上最常用的核素。

    锝(Tc)是人工放射性核素,最稳定的是+7价,在溶液中以TcO4形式存在。锝-99m是γ射线辐射源,物理半衰期是6.02小时,适于做活体测量。临床上使用的锝-99m是由以高锝酸盐(Na99mTcO4)、锝的某些化合物及络合物形式存在,以口服或静脉注射方式,广泛用于人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的显像及肿瘤、炎症等病理组织的定位。

    除硫化锝外,锝的所有其他化合物自肠道的吸收率都是80%。肌内注射高锝酸盐,吸收速度快,且吸收率达100%。在人体,锝自血液的半廓清期为3小时。锝选择性浓集在涎腺、甲状腺、胃及肠道,但在肝及其他器官较少。锝主要自肾和肠道排出,其生物半排期是48小时。

    Na99mTcO4对睾丸的损伤较大。锝-99m在事故性大剂量摄入情况下,主要是中等程度的化学毒性,其年摄入量限值为200× 106贝可勒尔。

    (7)钴:钴-60的半衰期为5.26年,是β、γ射线辐射源,常用于肿瘤放疗、辐照消毒、辐照育种等。在医学上还用钴-57、钴-58作为示踪原子。放疗用的钴(钴-60)平时安装在一个大铅包内(防止射线损伤周围人员),在实施治疗时,以设定距离经照射孔对准患者受照部位进行“放疗”。如机器失控、距离过近或照射时间过长,则会发生过量照射的医疗事故,严重的会导致受照射者死亡。用于辐照消毒、育种等的钴放射源,平时放置在水井中,用水屏蔽射线,使用时钴源提出水井进行辐照。如钴源未按规定放入水井,可能造成放射事故。如因钴源未很好管好、藏好而被失窃,将造成人员受到照射的放射事故。放射性钴可由各种途径进入体内。钴进入血液后,大部分以离子态形式存在,部分与血浆白蛋白及球蛋白结合。钴在肝的滞留量最多,其次是肾、肾上腺及胰腺,再次是骨髓、脾、肺及淋巴结。主要经肾及肠道排出。

    放射性钴进入体内后,参与造血过程,对造血系统的损伤较重。红细胞数一过性增多,随后明显减少,贫血发生的时间早而重,并有发展成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趋向。到1个月时,淋巴细胞数减少,因射线破坏淋巴组织,使淋巴细胞生成能力降低及成熟过程变缓。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