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长干里酒旗风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长干里酒旗风

    

    大长干紧挨小长干,巷子曲折,清代词人朱彝尊(1629—1709)《卖花声·雨花台》着力描写了长干里的现状:

    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渔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今又去,如此江山!

    长干里尽管早没有了六朝时的繁荣,但还仍保留着一些古风,依然存在“酒旗风”。

    “长干女儿年十四,春游偶过南朝寺。鬓发纤松拜佛迟,低头堕下金钗翠。寺里游人最少年,闲行拾得翠花钿。送还不识谁家物,几嗅香风立怅然”。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燮(1693—1765)的《长干女儿》述说着长干里的风情。长干里曾经是市井味浓厚的居民区,“老子栽花百种多,清晨担卖下前坡。三间古屋无儿女,换得鲜鱼供阿婆。缫丝织绣家家事,金凤银龙供天子。花样新添一线云,旧机不用西湖水”(郑板桥《长干里》)。对鳏寡孤独老人,体贴入微,照顾周致,这是中国传统的孝道和勤劳美德在长干里活生生的写照。

图1-4 抗战时期中华门与长干桥

 日军侵占南京时期,长干桥受到炮火轰击,桥身受损。这是日军侵华的罪证影像。

    现今中华门外还保留着东长干巷和西长干巷【图1-4】。在中华门通向雨花台的秦淮河上,还有一座上世纪50年代修建的长干桥。上世纪80年代,我在中华门外西街的一家国有企业工作,每天上下班都要从长干桥经过,风雨无阻。经历了五个春秋寒暑,习惯了中华门城堡、长干桥两岸四季景色的变化【图1-5】。

图1-5 上世纪60年代的长干桥

 新长干桥建于建国初期,由砖木结构变成了混凝土结构,桥名由建国后南京第一任市长刘伯承题写。长干桥是南京城南通向雨花台、江宁区的主要桥梁。

    但是这座混凝土结构的长干桥,与历史上的长干桥是两码子的事,是不同时代的两座不同的桥,而且“墙里开花墙外见,篱门半覆垂杨线。门外春流一派清,青山立在门当面”(郑板桥《长干里》)之景早已无存。长干里的美景,长干里的传统儿女,长干里的“青梅竹马” “两小无猜”故事保留在历史的记忆中……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