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言行一致,就是知行合一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言行一致,就是知行合一

    

    将知行合一放在朱宸濠之乱中,并不是乱弹琴,而是知行合一对于王阳明平定朱宸濠之乱相当重要。至于为什么重要,接着往下看。

    王阳明之所以会提出知行合一,从他的一番话中可以窥出一二,王阳明说:“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充分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也有着针对人们道德修养的实际特性。

    王阳明生活的明朝中叶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内忧外患严重,已经严重威胁到封建统治和其伦理纲常。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阳明深感“今天下波颓风靡,为日已久,何异于病革临绝之时。然又人是己见,莫肯相下求正。”王阳明认为,知行合一正是解救社会、道德危机的良药。不仅如此,理学一直遵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法和原则,这种想法走到明代,已经逐渐八股化,几乎成为国家公认的法定行为,同时也成为取士的唯一标准。这就必然造成了社会的僵化和反动。

    作为明朝的大家,王阳明也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他不满足于程朱理学的先知后行学说,认为正是这种学说,加剧了道德认识和社会实践的脱节。所以,王阳明发出了“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实衰,人出己见,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誉。”的感叹,随后便提出了自己苦苦思索出来的解决之道——知行合一。打算以此来挽救危在旦夕的封建伦理纲常。

    王阳明认为,他所提出的心学方向是由心指向物,心驭万物,自尊无畏,使人始终对外部世界保持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其中的心便是知,知会通过意识活动作用于物,由此得出了知与行的关系。

    王阳明说知是发自内心的良知,它具备“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知是知非,戒慎恐惧,无间圣愚,古今相同”的特点。行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像王阳明所说良知浑然天成,大家都有,那么被凌迟处死的刘瑾就得第一个跳出来喊冤:“既然良知人人都有,浑然天成,那么你们凭什么说我是坏人?!”

    这也恰恰是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一点,人人都有良知,刘瑾也有良知,只不过他的良知已经被后天私欲吞噬,将知与行隔断了,一如为了私欲而挑起战火,搞得民不聊生的朱宸濠。所以王阳明认为知行合一非常重要,而且“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

    王阳明提出的明觉状态下的良知,本身就包含行,这样一来,知与行便不容易被间断,一念发动处便是行。在平定朱宸濠的叛乱中,王阳明将知行合一发挥到了极致,他极为巧妙的利用了知和行不能分割的关系,做到了“行不能无主意,故行不离知;知不能无手段,故知不离行;知行本体同一,不可分作两事。”

    正是因为知行合一并进,王阳明从容应战,布置得当,奇策迭出,一场筹备数年的叛乱被王阳明活捉朱宸濠,短短一个月就平息了。

    穿越古今

    知行问题,在中国哲学史上经常被提到。像是孔子说过:“讷于言而敏于行”;荀子说过:“知之不若行之”;朱熹说过:“知先行后”;王夫之说过:“行可以兼知,知可以兼行”;孙中山说过:“知难行易”等等。

    而王阳明对于知行问题的看法,完全不同于以上这几个人,他认为的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在整个哲学体系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主要是希望人们能够言行一致,道德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还要付诸实践。

    相对于早期的那些圣贤而言,王阳明提出的这一论点更加广泛。以前对于知行问题的理解都集中在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上。而王阳明则继承了孟子关于“知”的理解,扩展到良知。他认为良知是一种主观意识,是善恶、是非的标准,是绝对至善的。因此他认为良知就是道,良知在人心,不但圣贤有,人人都有。同时,王阳明认为的行一方面是指人们心理上的意念活动,一方面是指有的放矢地做一件事情。

    王阳明的一生都在坚持道德修养,践履“知行合一”,而现今社会,有的人戴上一层面具,不喜欢忠言逆耳,只希望你的嘴甜得都像是抹了蜜的。就如同下面这个故事一样。

    有一只喜鹊,到处说自己性格直爽,喜欢说真话,从来不怕得罪人。它是这样说的,也的确是这样做的。比方说见了不顺眼的,它总要指责一通。猪就倒霉了。猪被喜鹊说成是光吃不干的懒家伙;驴子也很倒霉,被它嘲笑是蠢货,拉磨还得蒙着眼;狗则被它称之为尾巴翘上天的家伙……总之,在它眼里就没有一个好的。

    有一天,乌鸦总管要来巡视这片山林。喜鹊听到消息之后,赶忙飞到乌鸦面前,笑脸相迎拍马屁﹕“总管大人,您的羽毛真美,您唱的歌儿特别好听,我特别崇拜您。”

    等到乌鸦走后,这片山林中的动物都围上来质问喜鹊﹕

    “你不是喜欢说真话吗?今天怎么不说了?”

    “乌鸦的羽毛真的美吗?”

    “乌鸦的歌儿真的好听吗?”

    喜鹊被如此质问,一句话都说不上来。这时候山林中的动物都知道,喜鹊的性格直爽,喜欢说真话,从来不怕得罪人,是要看对象的。与自己没有利害关系的,它谁都敢说,一旦与自己扯上利害关系,它就什么都不敢说了。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知行合一是要发自内心,摒弃私欲,真正做到言行一致的,而不是看人下菜碟儿。

    如今重视王阳明和其心学,就是为了学习这种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纯朴,虽然王阳明当时提出知行合一的时候并没有挽救明朝的道德沦丧,但是却也为人们的道德实践提供了现实的、可操作的修养方法,对于今天的人们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希望我们生活的世界能够越来越纯粹,而不是越来越虚伪。

    正能量小贴士

    待人接物的一言一行,都要一致,要用自己纯良的心,以及良好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影响周围的人,这样才能发挥知行合一的正能量。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