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基础的可比性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基础的可比性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基础

     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又称会计假设,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它规范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会计主体假设需明确以下含义:

     1.明确会计主体,能确定会计事项的范围

     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只有那些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才能加以确认和计量,那些不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则不能加以确认和计量。

     2.明确会计主体,能把握会计处理的立场

     企业作为一个会计主体,会计人员应该站在该会计主体的角度进行核算和监督,把本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与其他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

     3.明确会计主体,能将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

     无论是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还是会计主体所有者的经济活动,都最终影响所有者的经济利益,而会计核算工作只涉及会计主体范围内的经济活动。为了真实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必须将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

     4.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

     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往往是会计主体。一个企业作为法律主体,应当建立会计核算体系,独立地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然而,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也就是说,会计主体可以是若干法律主体的集合,如母公司或企业集团;会计主体也可以是一个部门或车间,不具有法律主体资格。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根据正常的经营和既定的经营目标持续经营下去。即在可预见的未来,该会计主体不会破产清算。《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持续经营假设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的条件下提出来的。在这一假设的前提下,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将会正常地进行,负债将会得到清偿。这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

     持续经营假设为资产的计价和收益的确认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主体采用的会计处理原则是会计核算正常进行的前提,如历史成本计价、费用的摊销和预提、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和方法的选择。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又称会计期间,是指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若干相等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为了使不同会计主体提供会计信息的时间一致并具有可比性,会计期间的划分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会计年度一般采用日历年度,又称公历年度。即我国的会计年度自公历的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一般分为半年度、季度和月份。这一假设要求会计必须在每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份都要编制会计报告,以便确认该会计期末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及该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利润的发生和实现的情况。

     会计期间假设为会计界定了提供信息的时间段落是持续经营假设的必要补充,为权责发生制原则等奠定了基础。

     【相关链接】

     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期间分为年度、月份。年度和月份的起讫时间采用公历日期,”即自公历的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2006年的新准则规定: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货币计量需明确以下含义:

     1.记账本位币的选择

     会计核算所采用的货币币种称为记账本为币。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2.币值稳定的假设

     在币值稳定或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不同时点的资产价值才具有可比性,不同时期的收入和费用才能进行比较,会计核算提供的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才具有真实性。然而,在现实经济社会中,货币币值变动也会时常发生。按照国际惯例,如果币值变动不大,仍认为货币币值是稳定的。

     二、会计基础

     (一)会计基础的概念和种类

     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基础,简称会计基础,是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基础,是确认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从而确定损益的标准。由于会计分期假设,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从而出现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区别。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费用,可能在本期已经付出货币资金,也可能在本期尚未付出货币资金;所形成的收入,可能在本期已经收到货币资金,也可能在本期尚未收到货币资金。同时,本期发生的费用可能与本期收入的取得有关,也可能与本期收入的取得无关。诸如此类的经济业务应如何处理,必须以所采用的会计基础为依据。会计基础主要有两种:权责发生制基础和收付实现制基础。

     (二)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也称应计制。权责发生制基础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也就是说,企业应当在收入已经实现和费用已经发生时就进行确认,而不是等到实际收到现金或者支付现金时才确认。

     例如,甲企业2008年6月售出一批商品给乙企业,合同规定乙企业应与当年9月支付货款。乙企业信用良好,财务情况没有明显问题。则甲企业在2009年6月虽然没有收到现金,但商品已经售出,已经具备了收取货款的权利,这笔收入实际已经在6月份赚到,收入实现了,不必等到9月实际收到现金时才确认收入。反之,如果甲企业6月份不确认该收入,而是9月份实际收到现金时确认收入,就不能真实地反映甲企业6月份的经营成果。同样道理,假设丙企业6月份支付临时租入设备的两个月租金8000元,由于此项费用的发生使丙企业6月和7月均会受益,所以6月份支付此项费用时,并不全部作为当月费用,当月只计费用4000元,从当月收入中取得补偿;7月再计费用4000元,从7月收入中取得补偿。

     (三)收付实现制

     收付实现制,也称现金收付制或现金制。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等的依据。在这种会计基础下,凡在本期实际收到现金(包括银行存款)的收入,不论其应否归属于本期,均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处理;凡在本期实际以现金(包括银行存款)付出的费用,不论其应否在本期收入中取得补偿,均应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

     仍以上述甲企业为例,甲企业6月售出商品,9月才能收回货款,则甲企业6月份没有收到现金,就不确认收入,要等到9月份实际收到现金时才能确认为9月份的收入。再如上述丙企业,6月份支付两个月租金8000元,则所付8000元全部作为6月份费用。

     显然,按权责发生制确认有关收入与费用,将使各有关会计期间损益的确认更为合理。所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目前,我国的行政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除经营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大部分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