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来源】

    本方来源于《伤寒论》,相关的原文如下:

    1.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

    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62)

    本方主治明确“汗出而喘,无大热”。肺炎或支气管炎患者表现为汗出而热不退者,本方有使用的机会。

    【组成】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1.分析本方不难看出,本方实为麻黄汤的变方,名医蔡陆仙指出:“白虎汤重在已化燥伤津,其势已急,急则宜清热,直救化源。此方热势尚未化燥,只由肌肉壅于肺,其势尚缓,缓则可冀其仍由肌表以宣达。故用石膏之清解,并麻黄之走外,杏仁之平喘,甘草和诸药,使向内陷壅之邪,能从肌达表,一鼓廓清。然则此方虽非麻黄症,实可谓之麻黄汤之变法也。不过易桂枝为石膏,变为辛凉透表之剂。”

    2.石膏为大寒之品,主入肺胃经,大清肺胃之热,在本方中的作用是清肺热,同时能制约麻黄温燥之性;麻黄、杏仁宣降肺气;炙甘草调和药性。诸药合用,能够解表透热,清肺平喘。

    【剂量】

    汉代的剂量单位已经在麻黄汤中讲过,兹不重述。

    1.杏仁50个,约为20g;石膏半斤,约为125g。

    2.全方的剂量分别为60g、20g、30g、125g,此为汉代的剂量。

    3.现代临床常用本方的参考剂量为麻黄9~15g,杏仁3~6g,甘草6~9g,石膏30~60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1.麻黄要先煎,整方煎煮时间较长,由七升到二升可以明证;每服一升,日二次服。

    2.现代一般常规煎服。

    3.从本方组成来看,石膏需打碎并绵裹,说明石膏的用法是包煎而非先煎,与现代的用法不同。

    【配伍】

    本方中的经典配伍有麻黄与杏仁、麻黄与石膏,前者在麻黄汤中已经讲述,兹讲述麻黄与石膏的配伍。麻黄在本方中的主要作用是平喘,虽然治疗的是肺热咳喘,但配伍麻黄之后,去性取用,麻黄之温由石膏佐制。

    从全方的组成来看,石膏的两个因素决定了本方的寒凉之性,一是石膏的大寒之性;二是石膏的用量较大。该方虽然是由三拗汤加石膏组成,但由于以上两方面的因素,由三拗汤的温性转变为麻杏甘石汤的寒凉之性。

    【应用】

    本方为治疗外邪不解,邪热壅肺而设,症见身热不解,有汗或无汗,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等。现代临床多用本方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等属于热邪壅肺者。

    原方治疗“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对于“无大热”的解释:不是无热,而是无大热。其机理是邪热郁闭于肺,不能外达,故无大热,但绝不是不发热。基于此,需重用石膏以大清里热,与原方中重用石膏相符。不要认为本方中麻黄性温助热而畏之不用,方中麻黄与石膏之比为1∶2,其温燥之性受石膏之约束而不显,只发挥其平喘的作用,此为“去性取用”之法,即去其“温性”而取其“平喘”之用。即便有杏仁、炙甘草的配伍,本方也具有较强的寒性,故后世医家称本方为“辛凉重剂”,足见本方具有较强的清肺平喘作用。

    中医研究院赵锡武教授治疗风热或风温咳嗽时,“多用辛凉方剂,但桑菊饮类不如麻杏石甘汤类疗效显著。因麻黄不仅取其发汗,且能开达肺气,再重用生石膏,更能急清肺热以定喘。麻黄乃治喘之要药,临床见到重症喘者用麻黄,有的能止喘而不见汗,有的使尿多而邪从尿利下。”(《赵锡武医疗经验》)。假若不是赵老亲自临床观察,是写不出这样的体会的。

    张菊人对温病的研究颇多,对本方的应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他说:“考仲景此方,用之得当,如响斯应;但服之非时,用之不当,则遗患无穷。按麻黄散肺中之风寒,石膏清肺胃之热,麻黄用量不得过石膏量的十分之一,可保有效无弊。此为个人历年应验。”并附一病案:赵某,女孩,本患风热咳嗽,正当收效调理之际,因外出感凉,凉风与内热纠合,夜半呼吸气粗,旋即气喘。当与麻杏石甘汤为治,麻黄五分,生石膏五钱,杏仁泥三钱,生甘草一钱。上方服后未及5分钟,呼吸立匀,气喘即止。复诊再以宣肺化痰清善其后,绝无任何后遗症。(《菊人医话》)

    本方用于肺部的感染性疾患甚为常用,现在临床有麻杏甘石合剂、麻杏甘石片等,主要针对小儿肺炎而创,为本方的应用带来了方便。现代诸多医院有协定处方,其清肺一号、二号等,其方底大多为本方。

    【加减】

    在掌握本方热邪壅肺的前提下,临证时若肺中热盛,汗大出,可加重石膏用量以清肺热,或配合黄芩、桑白皮等;痰多气急可加葶苈子、桑白皮、桔梗等以肃降肺气。

    【名家论述】

    1.《伤寒贯珠集》清·尤怡 麻黄、杏仁之辛而入肺者,利肺气,散邪气;甘草之甘平,石膏之甘辛而寒者,益肺气,除热气;而桂枝不可更行矣。盖肺中之邪,非麻黄、杏仁不能发;而寒郁之热,非石膏不能除;甘草不特救肺气之困,抑以缓石膏之悍也。

    2.《绛雪园古方选注》清·王子接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治寒喘也。今以麻黄、石膏加杏子,治热喘也。麻黄开毛窍,杏仁下里气,而以甘草载石膏辛寒之性从肺发泄,俾阳邪出者出,降者降,分头解散,喘虽忌汗,然此重在急清肺热以存阴,热清喘定,汗即不辍,而阳亦不亡矣。观二喘一寒一热治法仍有营卫分途之义。

    3.《医学衷中参西录》清·张锡纯 方中之义,用麻黄协杏仁以定喘,伍以石膏以退热,热退其汗自止也。复加甘草者,取其甘缓之性,能调和麻黄、石膏,使其凉热之力溶和无间以相助成功,是以奏效甚捷也。此方原治温病之汗出无大热者,若其证非汗出且热稍重者,用此方时,原宜因证为之变通。是以愚用此方时,石膏之分量恒为麻黄之十倍,或麻黄一钱,石膏一两;或麻黄钱半,石膏两半。若遇热重者,石膏又可多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