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电视新闻的特点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电视新闻的特点

    四、电视新闻的特点

    “电视新闻是‘广泛报道消息’的一种新闻形式,是通过无线电波传送图像和声音、专门供电视荧光屏上播映、让观众收看的一种形象新闻。”“它能够用现代化的电视技术手段迅速把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国家经济建设面貌、社会自然科学动向和人民生活的变化、动态等通过电视屏幕有声有色地再现在观众面前”。[15]因此它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重视,逐渐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特别是国际新闻)的首要渠道。

    电视新闻作为电视的主体,它反映了电视的诸多特点;同时,它又以自身的显著特点,区别于报纸新闻、广播新闻、通讯社新闻和电影新闻。它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形象性

    电视新闻不是靠文字或抽象的叙述去反映事实、报道事实,“而是靠摄取活生生的可视形象,用具体事实去报道、传播新闻事件的”,它是“形象的新闻报道和形象的事实说话”。[16]人们都可以从电视屏幕上看到,没有哪一条新闻不是用具体形象来表现的。即使是口播新闻,至少有播音员的形态,并配以图片和提示性文字。屏幕空白,只闻其声不见其像,那必定是技术上出故障,或不会使用电视机的缘故,属偶然现象。广播新闻“只闻其声不见其像”,这是广播特点所决定的,因为它只能靠声音来传播。中央台《空中之友》主持人徐曼,在台湾地区的知名度相当高,但台湾听众只能听其声而不能观其貌,脑子里只能有一个抽象的“徐曼小姐”。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天天在屏幕上同观众见面,他们的音容笑貌,几乎每个观众都能说出个“八九不离十”。这就是电视与广播的区别,也是形象的电视新闻与抽象的广播新闻的区别。报纸、通讯社的新闻,主要诉诸于文字,属文字新闻,其特点当然与电视新闻区别更大。比例很小的图片新闻报道,虽然也有某种形象性,但它是静止的,不能与电视新闻同日而语。电影新闻简报,其形象性与电视新闻有相似之处。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新闻是从电影新闻简报脱胎而来的,它们之间具有“血缘关系”。但在电子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以机械手段传播的电影新闻简报,由于时效和传播范围无法与电视新闻竞争,事实上已被电视新闻所取代。因此,现有的形象性新闻,只有电视新闻。

    (二)现场性

    所谓“现场性”,就是在新闻中直播展现新闻现场的位置、动态、环境、人物、声音等,使观众从视觉、听觉上获得强烈的现场感。只有电视新闻具备这种条件。像国庆阅兵式的电视实况转播,展现在荧屏上的那宏伟壮阔的现场,使无法参加这一活动的国内亿万人民和海外侨胞,感同身受,心驰神往。这种现场性,“不仅从空间方面最大限度地缩短了新闻现场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而且也从时间方面体现了最近点”。[17]现场性要求电视新闻“所报道反映的对象绝大部分应当是正在发生的事件”。[18]对突发事件事后情景的报道,也必须是正在发生的事实(即与事件有关的某种事实)。“电视新闻永远要向人们提供现场真实情景,舍此,它就无从存在了”。[19]

    (三)可信性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眼见为实”。可见人们的可信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视觉。电视问世和普及以前,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只能借助于报刊、广播等传播媒介获取新闻。而这种以文字、语言为表现形式的新闻,不能满足人们“一睹为快”的视觉要求。电视新闻的出现,一下子缩短了人们的时空视觉距离,把千百万观众带进了新闻现场,使新闻的可信性达到了更高水平。

    以上所列三条可以说是电视新闻的三大特点。也有人把广泛性、时效性、纪实性、直观性等列为电视新闻特点,但笔者认为,这些特点,有的与广播新闻共有,有的与电影新闻相同,不是电视新闻独有的。因此不在这里单列。电视新闻特点也包括它的主要弱点,实际上就是前面讲到的电视的弱点在电视新闻里的反映。

    (本文写于1988年)

    

    【注释】

    [1]郑贞铭:《大众传播学》,第27页。

    [2]张凤铸:《声音探讨》,引自《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第65页。

    [3] 张凤铸:《声音探讨》,引自《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第64页。

    [4] 张凤铸:《声音探讨》,引自《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第64页。

    [5]苑子熙:《新闻广播电视学》,第54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5年12月版。

    [6] 叶家铮:《电视传播形式初探(上)》,见《新闻广播电视研究》1983年第3期。

    [7] 叶家铮:《电视传播形式初探(上)》,见《新闻广播电视研究》1983年第3期。

    [8]叶家铮:《电视传播形式初探(上)》,见《新闻广播电视研究》1983年第3期。

    [9]任远:《电视编导基础》,第27页。

    [10]任远:《电视编导基础》,第28页。

    [11]叶家铮:《电视传播形式初探》,见《新闻广播电视研究》1983年第3期。

    [12]见《中国电视报》1986年第31期。

    [13]任远:《电视编导基础》,第35页。

    [14]叶家铮:《电视传播形式试探》,见《新闻广播电视研究》1983年第3期,第22页。

    [15]裴玉章:《荧屏前后》,第74页。

    [16]同上书,第73页。

    [17]任远:《电视编导基础》,第31页。

    [18]同上书,第31页。

    [19]同上书,第30页。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