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中国原子弹之父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国原子弹之父

    

    1958年8月的一天,当中国决定研制核武器,时任核工业部副部长的钱三强对一个刚刚34岁的青年人说:“中国准备放一个‘大炮仗’,要调你去参加这项工作。”

    原子弹便是钱三强口中的“大炮仗”。青年人接到任务后,便如同人间消失了一般,开始了长达28年的“隐居”,甚至连他的妻子都不知道他到底在哪里工作,他的工作内容是什么。但是这个人却和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中国整个从无到有的核武器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沙漠腹地横空出世;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威震山河;直到1986年6月的一天,这个年轻人的名字才浮出了水面。他便是邓稼先。

    邓稼先出生于1924年,安徽省怀宁县汉族人;中国杰出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及氢弹理论设计负责人、核武器研制工作奠基者与领导者之一。中国共进行了45次核实验,而邓稼先就参加过32次,其中在现场进行指挥的就有15次。

    在中国研制原子弹、氢弹的过程中,邓稼先先后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各种基础理论的研究,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在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开始了探索氢弹设计征途,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由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一部有关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这部著作为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先进科研人员的入门教科书。同时,邓稼先还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写出了有关等离子体物理、电动力学、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多种讲义。

    为了祖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邓稼先甘愿当了28年的无名英雄。他经常在关键的时刻,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一发的危险时刻,邓稼先都会站在操作人员的身边,既对他们的工作起到指点作用,同时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心理鼓励。

    

邓稼先

    一次,在进行航投试验时,降落伞出现了事故,原子弹坠地后被摔裂。身为物理专家的邓稼先深知原子弹的危险性,却抢先上去将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捡起来进行了仔细的检验。他的妻子许鹿希在得知他“抱”过摔裂的原子弹后,在邓稼先回京后强拉他去检查身体。结果却发现他的身体多处出现了放射性的物质,并且已经对身体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可是邓稼先却坚持回到了核试验基地。在他行走艰难的时候,他还坚持自己去给核武器装雷管,并且动用起他院长的权威:“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1985年,邓稼先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依然想参加科研会议。但是医生却强迫他住院,并告诉他,他已经患上了癌症。他面对着心爱的妻子与当时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

    为了挽救他的生命,我国中央政府想尽了一切方法,可却无力回天。邓稼先去世前,国家曾经为他配备了一辆专车,但他只是在家人的搀扶之下,坐进去转了一小圈便表示自己已经享受到国家所给的待遇了……

    1986年7月29日,我国一代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因癌症不幸逝世,享年62岁。在临终时刻,邓稼先叮嘱身边的人最后的一句话是:“不要让别人把我们拉太远……”我们将永远铭记这位为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开拓与奠基的“两弹”元勋。

    1996年7月29日,中国在邓稼先逝世十周年纪念日进行了最后一次核试验。次日,中国便向世界宣布:暂停核试验。

    中国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以那么差的基础迅速将原子弹、氢弹和卫星研制出来,让当时的西方人非常不解。邓稼先以一个美国优异留学博士的身份,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条件与生活环境,回国为祖国的国防事业贡献了自己一生的力量。正是因为有了如邓稼先一般勇于奉献的知识分子,中国才可以挺起坚强的民族脊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