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及其三个组成部分内在联系的阐发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及其三个组成部分内在联系的阐发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及其三个组成部分内在联系的阐发_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对于革命理论的需求。因此,这一学说所经历的各个阶段,也就必然形成与这种客观需要相适应的某些特点。如果说,在形成时期研究哲学问题被提到了首位,40年代末,由于欧洲革命风暴的兴起,政治问题的研究突出起来,50、60年代以经济问题研究为中心,那么,到了70年代后半期,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系统的总结和发挥,就提到了日程。正在这时,德国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杜林向马克思主义展开了全面进攻,扬言要对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进行“全面变革”。于是,恩格斯不得不放下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写了《反杜林论》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百科全书式地概述了我们在哲学、自然科学和历史问题的观点”。[3]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备而严整的科学体系,它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及其所包含的各项基本原理、原则而构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科学体系。按照恩格斯的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是同哲学上的根本变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不可能使社会主义成为科学。他指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不仅要有英国和法国的发展了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而且必须有德国的辩证法。恩格斯全面探讨了辩证法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第一种是古代的朴素的自发的辩证法;第二种是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从德国的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创立了辩证法的第三种形态——唯物辩证法,并把它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发现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为人们认识社会的本质,研究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提供了科学依据,克服了空想家们把理性当做现存事物的裁判者的唯心主义观点;唯物史观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指明了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正确道路和必须依靠的社会力量,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寄希望于少数天才人物和平实现社会主义的幻想。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唯物史观的直接的引申和必然的结论。所以恩格斯说:“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再被看作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被看作两个历史地产生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它的任务不再是构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体系,而是研究必然产生这两个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的过程;并在由此造成的经济状况中找出解决冲突的手段。”[4]

    马克思恩格斯还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对古典经济学者的理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批判和研究,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进而建立完整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中,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即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商品交换开始分析,层层深入地暴露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发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再生产,揭示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商品交换关系)掩盖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关系,阐明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对立的经济根源,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恩格斯说:“以往的社会主义固然批判了现存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后果,但是,它不能说明这个生产方式,因而也就制服不了这个生产方式;它只能简单地把它当作坏东西把它抛弃掉。它越是激烈地反对同这种生产方式密不可分的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就越是不能明白指出,这种剥削是怎么回事,它是怎样产生的。但是,问题在于:一方面应当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联系和它在一定历史时期存在的必然性,从而说明它灭亡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应当揭露这种生产方式的一直还隐蔽着的内在性质。这已经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而完成了。”[5]

    我们从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以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论述中清楚地看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互相联结的统一体。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是“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围绕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这个“核心问题”,通过研究社会经济关系、特别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和进行科学的论证而建立起来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第一次对这个学说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的完整系统的阐发,无疑是一项独特的理论贡献。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