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图书馆的起源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图书馆的起源

    

    (一)图书馆的起源

    文字的产生和文献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当人类意识到需要将经验和知识用文字记录下来以供利用时,最古老的文献便产生了。当人们认识到需要对已产生的文献进行连续不断地收集,并将收集到的有一定数量的文献有序地存放在一起以便长久地保存和利用时,最早的图书馆便诞生了。考古发现,在约公元前3000年的古巴比伦王朝的一座寺庙废墟附近,有大批泥板文献被集中在一起,这是已知最早的图书馆。古埃及最迟在约公元前2300年前的古王国时期,就有了王室图书馆和寺院图书馆。古代希腊、罗马时期也都有为奴隶主阶级及其贵族知识分子保存资料的图书馆。公元前7世纪,亚述巴尼拔国王在尼尼微建立了藏有大约2.5万块泥板文献的皇宫图书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1世纪,托勒密王朝曾建立了规模宏大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我国的图书馆历史悠久,只是起初并不称作“图书馆”,而是称为“府”、“阁”、“观”、“台”、“殿”、“院”、“堂”、“斋”、“楼”罢了。如西周的盟府、两汉的石渠阁、东观和兰台、隋朝的观文殿、宋朝的崇文院、明代的澹生堂、清朝的四库全书七阁等等。中国最早的文献形态,是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商代后期的甲骨文献和金文文献。商代设有史官,掌管记录统治者的言行及重大事件的图书档案。周代除王室有收藏文献的库室外,各诸侯国也有本国的文献库室,因为最晚在春秋战国时已流行以竹木和缣帛为载体的文献,记录文字较前便利得多。图书馆是一个外来语,于19世纪末从日本传到我国。据《在辞典中出现的“图书馆”》说,“图书馆”一词最初在日本的文献中出现是1877年的事,而最早在我国文献中出现当推1884年《教育世界》第62期中所刊出的一篇《拟设简便图书馆说》。

    (二)图书馆的发展

    进入中世纪以后,拜占庭帝国皇家图书馆曾一度繁荣。到了公元8世纪,随着中国造纸术的传入,阿拉伯文化进入繁荣昌盛时期,仅巴格达城就有30多所图书馆。而在欧洲,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教会的神权统治,严酷的封建等级制度,使学术思想窒息,文化萎缩,近千年间图书馆处于衰落状态。在中国,秦汉以后,图书馆工作逐渐与档案管理和史官职责相分离,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为纸质文献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三国魏晋南北朝由于战争频繁,无论是各国的官府藏书,还是私人藏书,都历经几度积累、破坏和恢复,但图书馆仍呈现曲折上升的趋势。隋唐手写本盛行,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唐代发明的雕版印刷术,至宋代得到普遍推广,文献的生产更加方便,五代十国曾一度凋亡的图书馆事业又迅速复兴,并出现了新的图书馆类型——书院藏书。金、元两代图书馆没有重大发展。明代又掀起高潮,以私人藏书成绩最为可观,成了图书馆事业的主流。清代无论是官府藏书还是私家藏书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大大超越了前代。鸦片战争以后,封建时代的图书馆事业逐渐向近代公共图书馆事业过渡。

    中国封建社会图书馆经过漫长演进而兴盛、发达,成为一种成熟的精神文化形态,为人类积有累世不断、浩如烟海的文献。除甲骨文献、简牍文献、缣帛文献等仍在陆续出土外,现在保存在各大图书馆里的唐末以来的纸质古籍,据不完全统计约有10万种以上。这是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文明所做的特殊的、卓越的贡献。

    西方近代图书馆起源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欧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大机器生产需要有文化的工人,教育开始普及到平民,文献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从而促使一些全国性的图书馆开始向社会开放。19世纪初,在资本主义社会兴起的公共图书馆得到了确立和发展。它具有向所有居民免费开放,经费来源于各级行政机构的税收,设立和管理具有法律保证等特征。公共图书馆的普及,是近代图书馆事业的突出成就。与此同时,近代大学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等类型也有了长足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图书馆事业开始进入世界先进的行列。欧洲,特别是英国、法国、瑞士、德国和俄国等国的图书馆事业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图书馆界在国际上的活动越来越活跃,国际文献联合会、国际图书馆协会相继成立。

    19世纪末叶,在戊戌变法运动的影响下,一些较开明的维新派人士请求开设公共性的藏书楼。1902年,浙江绍兴的徐树兰以一己之力筹建古越藏书楼,于1904年正式开放。湖南图书馆和湖北图书馆也先后成立。北京图书馆的前身京师图书馆1910年开始筹建,1912年正式开放。

    近代大学图书馆的产生,在时间上要早于近代公共图书馆。1902年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图书馆为最早;由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教会大学图书馆,以1894年成立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图书馆为最早。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都给近代中国图书馆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20世纪20-30年代,图书馆事业发展较快。据统计,1930年全国有各类型图书馆2 935所,到1936年达5 196所。前身为京师图书馆的国立北平图书馆1929年与北海图书馆合并,藏书50余万册。据1935年统计,这一时期的通俗图书馆改为民众教育馆的,多达1 225所。1937年日本开始大规模侵略中国,无数座图书馆在战火中遭到破坏,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挫折。1949年以来的半个多世纪,我国图书馆事业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折,但还是得到了很大发展。特别是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图书馆事业出现了繁荣景象。截止1996年底,县以上公共图书馆已达2 631所,馆舍面积达441万m2,藏书量达3.36亿册,工作人员达4.64万人。截止1994年底,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达1 080所,馆舍面积达550.8万m2,藏书量达4.18亿册,工作人员达3.8万人。科研系统中型以上图书馆有8 000多个。加上中小学图书馆、工会图书馆、乡镇图书馆(室),已基本上构成类型齐全、覆盖面广的图书馆网络。各类图书馆在做好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针对性很强的信息提供、技术开发等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最近十多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加强了对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的投入和评估,从而使这些图书馆从建筑面积、馆藏到电子资源建设等诸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图书馆事业欣欣向荣。

    (三)图书馆的贡献

    古代图书馆发端于奴隶社会,成熟于封建社会,当时文献流通量小,比较封闭,是农业文明的产物。近代图书馆则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其宗旨是对文献藏用并重,以用为主。管理上逐渐形成了从采集、分类、编目、典藏到阅览、宣传、外借流通、参考咨询、情报服务等一整套科学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政治、经济和技术力量的推动下,出版物数量激增。各国政府为了有效地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功能,纷纷采取措施,修订图书馆法,推行文献工作标准化,加强图书馆员的培训和教育,扩大了图书馆资源共享的范围。现代图书馆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已由单纯的收集、整理、利用文献的比较封闭的系统,发展到以传递文献为主的、全面开放的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高密度存储技术和数据通讯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以及这三者的相互结合,有力地改变着图书馆工作的面貌。图书馆依赖社会赋予的条件,为人类文明、为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概括起来有:收集、整理和保存文献;交流思想、知识、情报、信息;提高社会成员的文化教育水平;提高社会的科学能力;对发展社会生产力有直接的推动作用。随着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需求日益迫切,图书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直接贡献将日益增大。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机构,对人类社会文明的贡献是巨大的。早在17世纪德国的莱布尼茨就称之为“人类灵魂的宝库”。凡历史上为各个学科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某种新思想,做出某种创造性的贡献的人,无一不是利用图书馆博览群书,而成为知识渊博的一代伟人的。图书馆无论在历史上、现实社会和未来社会中,都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