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圣马太的光和圣母的模特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圣马太的光和圣母的模特

经上记载,耶稣说,“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要召你这样的罪人。”

那是一家卡拉瓦乔会去光顾的小酒馆。里头摆着木凳和木桌,更像个赌档,一群身份低下的人见证了那个伟大的时刻,一道光从敞开的门外射进来,打在老旧的灰泥墙上,定格在黑暗中那个日后成为门徒的税吏身上。

1599年,卡拉瓦乔被委以重任,为圣路易教堂康卡瑞姆礼拜堂绘制两幅关于圣马太的作品。对他而言,这就像个试验,他要在众人关注的地方呈现一种新艺术。

卡拉瓦乔所有绘画中,《圣马太蒙召》的人物安排可谓最“现代”、最具“电影特点”。他没有把感召设在圣地,只用了一束光线,把耶稣带进阴暗的房间。他没有强调显示耶稣,而是有所掩盖,我们越看不清耶稣,就越注意他伸出的手指--耶稣走进房间,指着马太:“你!”我们仿佛听到他的声音和那道光一起在空中扩散;圣彼得指着马太,带着某种疑问:“是他吗?”而圣马太用食指指着自己的胸口,也似乎在说:“是我吗?”

《圣马太蒙召》完成后,卡拉瓦乔开始为另一面墙作画。他把《圣马太受难》画成了一件发生在后街小巷的残忍刺杀。赤裸的刺客完成致命一击,恐怖、混乱、结结巴巴以及惊声尖叫,失控的人们分散四周。摇曳不定中,卡拉瓦乔的闪光灯“咔嚓”一下,一切就这么定格了。

背景群像中,卡拉瓦乔画进了自己。那时他才28岁,可画中他看起来要更老些:眉头紧皱,嘴角失望地往下撇,深色眼眸中充满痛楚,就像个胆小鬼。然而整幅画却是一个胜利!

卡拉瓦乔探索的明暗对照法对后世影像创作影响深远。20世纪80年代西方不少电影和时尚摄影直取卡拉瓦乔式光影美学,并以新近的色彩冲印技术玩弄他的深棕色调子。早前就有人怀疑他可能是最早使用现代摄影技术的画家--他曾人为制造光线,把画室改装成大暗箱。近年,已有研究者用X光扫描发现,卡拉瓦乔的画布表面有一层银盐。为使画布有原始胶片的效果,他当年甚至已用白铅漆加上能发光的硫酸钡调制化学品,因此,他的早夭可能也与铅中毒有关。

卡拉瓦乔在蒙德家住了近4年,从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变成蜚声画坛的俊杰。大约1601年春,他离开了蒙德家。他们后来依然保持着友好关系,每当他惹上官司,总仰仗蒙德主教帮忙。

世间没有卡拉瓦乔的素描留存。据说他从不打草稿。他喜欢雇佣模特,照着他们,用画笔末端在湿的打底色上划出刻痕,然后直接运笔。这样的刻痕成了卡拉瓦乔式的签名。用模特的写实风格,使他的画作生动逼真,然而他用凡夫俗子的形象表征圣人,却常受质疑。

1605年,受圣母阶梯教堂委托,卡拉瓦乔创作了大型祭坛画《圣母之死》。他笔下的圣母肤色发绿、圣体肿胀,披散着头发,裸足躺卧在众人之中,身上穿着一袭刺目红衣。哪来的女尸?“陋巷里的某个臭婊子。”曾为卡拉瓦乔治病的外科大夫写道。卡拉瓦乔胆敢从停尸房弄来一具溺死的娼妓尸体,把她扮成圣母模样?震惊之余,修女们立即把作品退了回来。据说,鲁本斯极力推崇此画,劝曼都阿公爵买下,最后该作品成了卢浮宫馆藏。

英国明星学者西门·舒曼在艺术纪录片《匠心》中分析:“这是我见过的关于圣母之死最富感染力的作品,圣徒们十分悲伤,聚在床前低垂着头,抹大拉的玛丽亚悲痛欲绝。这里人们表现出来的悲痛对应的是一场真正的死亡,而非不朽,不管圣母去了什么地方,反正她离开了我们。只此一点,就足以令我们哀悼了。”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