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2022年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22年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第一节 教育信息化

    理论上讲,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从现实教育来看,接受式学习是我国学校主要而基本的学习方式。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接受式学习越来越遭受人们的批判,而发现式学习日渐得到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青睐。

    发现式学习在我国兴起比较晚,而且有关理论和实践研究不够成熟,真正的发现式学习不能有效实施。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突出地表现在这样两个层面:一是发现式学习的主客观条件不具备,不能保证发现式学习成为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比如学生的心理准备不足,或学生缺乏一定的认知水平和技能技巧,或采用了不适合于用发现法学习的知识内容等等。这种不顾条件限制,盲目推崇发现式学习,其知识获得与思维发展的教学目标只能成为一张空头的彩票。二是人们对发现式学习的本质规律缺乏认识,相应的学习手段、方法、模式运用不当,造成发现式学习方式的低效。

    教育信息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实现教育改革和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自从2001年我国发布《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纲要》以来,全国上下掀起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热潮,在经费投入、建设规模、软硬件平台、技术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教育信息化带动了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上、体制上、过程和策略上科学地,系统地深化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努力做到求真务实、科学发展,使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事业能够快速、健康、高效地发展下去。

    一、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1.国家信息化

    国家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吕新奎在其主编的《中国信息化》一书中指出:“根据1997年4月召开的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的精神,国家信息化的定义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并指出了作为人类现代社会发展进程的“信息化”的基本内涵:“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高级进程,它的核心是要通过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在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充分应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社会生产工具,创建信息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使国家的综合实力、社会的文明素质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全面达到现代化水平。”2002年10月22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批准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中指出:“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导,信息资源为核心,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产业为支撑,信息化人才为依托,法规、政策、标准为保障的综合体系。”

    从国家信息化的基本含义中我们看出:国家信息化是由国家组织领导的、全体社会成员(包括政府、企业、事业、团体和个人)为主体的、以加速国家现代化为目的的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活动。信息化的时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空域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的一切领域;其手段是应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社会生产工具;其途径是通过发展和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创建信息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及社会上层建筑的改革;其目标是使国家的综合实力、社会的文明素质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全面达到现代化水平。信息化是一个包括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等六要素的综合体系。六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关系,必须统筹规划、全面建设、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国家信息化的伟大理想。

    2.通俗信息化

    人们对国家信息化的概念进行了引发和派生,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化概念,我们把其中的一部分称为“通俗信息化”。所谓“通俗信息化”是指人们通常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不同情况下非严格意义解释的信息化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从信息科学技术应用的角度对信息化进行解释。信息化是信息科学技术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一切领域的普遍推广应用。

    (2)采用具体信息技术对信息化进行解释。这种解释认为,“信息化就是指计算现代化、通信现代化、网络技术现代化”,“信息化就是电脑化、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就是数字化”等。从信息化基本建设的意义上解释信息化。如信息化校园、信息化城市、信息化社区等说法中的信息化,实际上指的是信息化的建设对象或地域。

    3.教育信息化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始于1978年振兴电化教育。邓小平同志作出指示,“在计划、银行、商业、企业、学校等部门,都应该应用电脑”,使用电脑进行教学被列入了电化教育的规划发展要点。而“教育信息化”的说法大约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在国家信息化概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被用来表述一种新兴的现代教育体系。它是国家信息化的一个分支系统,具有国家信息化的共性和自身的特性,也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通过国家信息化的定义,我们知道,所谓国家教育信息化,指的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南国农先生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一文中对教育信息化的定义是:“所谓教育信息化,就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该文中对教育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

    二、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内容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大体上由三个体系构成:一是国家教育信息化体系;二是教育信息化工作体系;三是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

    (一)国家教育信息化体系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提出了国家信息化体系六要素,下面对这六要素作一下阐述:

    要素1:信息技术应用。这是国家教育信息化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信息化建设的主阵地。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要在教育科学、信息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教育原则和教育计划,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网络化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多媒体化教学、虚拟现实教学和网上学习、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都是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

    要素2: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材料资源和能源资源被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运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人们对信息资源这一概念的认识不完全相同。原国家信息中心总经济师乌家培教授说:“对信息资源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狭义的理解,即仅指信息内容本身;另一种是广义的理解,指的是除信息内容外,还包括与其紧密相联的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信息系统、信息网络等”(肖明编著《信息资源管理》第23页)。国内外研究信息资源管理的大多数专家都认为,应该从狭义和广义两种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信息资源的含义(同上)。教育信息资源按获取教育信息的方式分,有视觉信息资源(如书本、文献、实物等)、听觉信息资源(如唱片、录音磁带、MP3等)、视听信息资源(如影片、电视录像片、光盘等)和触觉信息资源(如盲文读物)四种。信息化教育主要研究多媒体信息资源、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以其共享性、动态性、可再生性和无限性等特殊的性能优势,可以为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教育等产生低损耗、高效益的服务。

    要素3:信息网络。它被认为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是信息传输、交换和共享的必要手段。信息网络包括数字化信息互联网、信息发布平台、编辑制作系统、信息集成界面、传播通道和接受终端等要素。信息网络除具有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功能外,更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等全新的特殊的总体功能。它应用于教育,产生了教育的信息化革命,开创了教育的网络化、全球化、个性化、大众化的新时代,推进了以学为主、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形成。目前的信息网络分为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电脑网三种,三网交叉互补,将来发展为三网融合。

    要素4: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它被称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运用信息技术”的战略决策,突出显示了信息技术和产业的重要性。信息技术是一种技术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电脑技术、微电子和软件技术等。教育信息技术有其共性和特殊的内涵,作者在《论教育信息技术》一文中作了专题论述。教育信息技术除了包括在教育中常用的电脑多媒体技术、电脑网络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广播电视技术等电子信息技术之外,还有传统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组织系统技术、教学系统方法和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等类型。信息产业是研究、制造、供应信息技术与装备、信息产品与软件产品以及提供信息服务与信息安全保障的行业部门的统称。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同样,教育信息产业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和支柱。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信息技术和信息软件产品的研制、开发和生产服务。如:与学校共同编制出版信息化教育需求的电子教材,开发教学系统平台、教学软件工具、电子信息资源等,为学校提供教师培训、技术咨询、社会信息资源等高品质、专业化的服务。学校和社区教育的需求是个大市场。教育产业的市场运作对教育信息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胡小勇、祝智庭《面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产/事业互动发展观》一文对教育信息化产业与事业的互动发展关系的论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要素5:信息化人才。人才是事业发展成功的关键。同样,信息化人才也是信息化的关键。培养信息化人才,一是培养专业信息化人才,通过院校和专门培训机构,创办通信、电脑、电子技术等专业,培养工程师、技术员和掌握教育信息技术的教员;二是加速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培养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教育部[2002]号文件《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信息化人才的信息素质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不断增强信息化人才主体的信息意识,树立高度重视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思想观念。能够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全局上观察世界,用积极的态度和行动推动经济、政治、军事、科教、社会等领域的信息化。信息意识是人对信息和信息活动的态度控制系统,它的形成受社会因素、科学技术因素、经济因素及人的文化心理因素的影响。信息意识只有通过人的行为、语言及对信息的应变能力才能反映出来,能够推动或阻碍人们的信息活动,指导对信息的判断力和决策行动。

    (2)不断丰富信息化人才主体的信息知识,提高其对信息的理论认识。信息知识是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学习掌握信息知识是信息时代了解信息内涵、实现信息价值的要求,也是培养个人信息能力的基础。

    (3)不断深化信息化人才主体的信息技术应用技术,提高其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人们从事信息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技能和应有的素质,是现代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非信息专业人员应具有的信息能力主要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利用能力、信息识别能力、信息分析综合能力和信息的存储加工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信息专业人员还要不断提高信息专业工程技术的实践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

    (4)不断扩展和强化信息化人才主体的信息功能。人的信息能力的基础除了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之外,人体的信息功能是根本。人体本身就是一部信息机器,通过人体各个器官能够产生和处理信息,感觉器官承担信息获取功能,神经网络承担信息传递功能,思维器官承担信息认知功能和再生功能,效应器官承担信息执行功能。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就是依靠这些功能维持正常信息活动的。人体的这些功能器官是先天就有的,但功能的好坏、强弱是与后天的学习教育、体能锻炼和习惯养成有关。信息科学的基本功能就是使人们科学地认识世界,更有效地改造世界,包括改造人自身的内在世界。因此,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增强和扩展人的信息功能是非常必要的。一个人的能力大小、贡献大小,其自身的信息素质是关键。为了扩展人的信息功能,人们创造发展了各种信息技术。如何增强和扩展人自身的信息功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除了将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从根本上改造人类之外,最为现实的办法还是运用信息科学技术的作用去实现。如:借鉴感测与识别技术提高眼、耳、鼻、口、舌和皮肤获取信息的功能;学习通信和存储技术培养提高神经网络的信息传递功能;领会计算与智能技术(包括速算法、快速记忆法等)锻炼增强脑思维器官认知、处理加工、再生信息的功能;了解控制与显示技术增强人体效应器官的信息执行能力。信息技术本来就是人的脑外化技术或拟人、辅人技术,是用来扩展人的器官功能的。反过来,可以把它变成强化、优化人的本体功能的信息技术。从科学理论上说,这是脑思维科学研究的事;从实践上来说,通过教育,人人都可以学习、领会和掌握。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再推动客观世界的改造与发展。钟义信先生在《信息科学原理》一书中,对通过“外在之物”和信息资源扩展人的信息能力和信息功能问题有系统的论述。

    要素6: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它们主要被用来规范和协调信息化体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国家信息化快速、持续、有序、科学发展的根本保障。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党和政府发布了一系列引导、鼓励和扶植信息化的政策性、法规性文件,积极推动信息立法工作,先后颁布实施了《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电脑软件保护条例》、《电脑软件著作登记办法》、《关于制作数字化制品的著作权规定》、《电脑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保障了信息化事业的顺利发展。教育部对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化工作极为重视,成立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组织指导研究、制定、推广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技术标准。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目前包含27项子标准,已经颁布了《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数据规范》、《学习管理系统(EMS)规范》、《平台与媒体标准引用组谱规范》、《学校互操作框架》等十几项标准。在国际、国家制定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国家和地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本土化制定,对教育信息化起到了规范指导作用。

    (二)教育信息化工作体系

    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主要由国家、区域、学校和社会信息化等四个系统组成。

    1.国家教育信息化系统。这是一个由国家领导机构直接规划和组织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系统。据《中国信息化》一书介绍,现阶段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抓了以下四个方面:

    (1)中国教育和科研电脑网(CERNET)建设。当前,国家在继续推动中国教育和科研电脑网建设的基础上,正在重点推进西部高校校园网建设,开展卫星地面接入建设,通过天网和地网的结合,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一个天地合一的网络平台。

    (2)对中国教育电视台改造的建设。中国教育电视台始建于1986年。经过连续几年的改造后,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具备了播出8套电视、8套语音、20套以上IP数据广播的能力。当前正在开展卫星地面接入CERNET的建设。

    (3)实施现代式远程教育,并制定了有关的法规和政策。目前,国家正在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实施现代远程教育扶贫项目。到2005年,在全国12个省区计划建立5000个扶贫收视点,提高西部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为规范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教育部成立了现代远程教育标准化委员会,负责征集、研究和公布有关标准,规范网络教育的发展。

    (4)最后,重点开展信息化人才培训,加快高等学校和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建设。教育部非常重视信息科学技术专业学科建设,加速人才培养,并大力推动各高等院校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国家重点抓了全国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计划和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两件大事,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2.区域教育信息化系统。区域教育信息化系统包括省、市、自治区以下的行政地区。其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内容同国家是一致的,只是各区域发展不平衡,各有其特殊性发展目标、计划安排和政策法规。

    3.学校教育信息化系统。学校是国家这个大机器中的一个特殊小细胞。其教育信息化既有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共同内容,又有其特殊表现形式。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以校园网、多媒体教学、电视教学为重点的信息化基础建设。

    (2)以编制网络课程教材、各种电教教材与素材为主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

    (3)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的信息化教学及其教育教学信息管理活动。

    (4)以教学保障信息化为内容的教学环境建设及教育信息产业发展。

    (5)以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的信息素质教育。承担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任务的学校,负有为国家各领域提供高质量信息化人才的重要责任。

    (6)以教育政务信息化为关键的教育现代化管理。

    (7)以提高信息和信息化意识为根本的信息科学教育。

    4.社会教育信息化系统。这主要指的是社会教育系统的信息化,包括家庭教育、个人学习、医疗保健教育、社区安全教育、社区职业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教育信息化。社会教育信息化是建设小康社会与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三)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

    这里所说的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是指,根据国家教育信息化体系及其六要素的要求,选择能够反映教育信息化体系各要素水平的指标,并对各指标进行加权、排序、综合而组成的指标量度体系。通过对关键的信息化指标的统计与分析,可以定量地衡量国家、地区、城市、学校等系统的信息化程度,提高推进教育信息化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对于有效指导和促进信息化建设,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发展计划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正在研究制定过程之中,并将参照完善制定信息化教育教学评价考核标准。

    三、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对于这个问题,许多学者都进行过论述。其特征是事物的特殊性表现,所反映的内容有本质性的、有现象性的、有评估性的。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的现代化、现代化的理念、现代化的教育资源共享、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现代化的教育环境和条件。教育信息化的技术表现特征有教与学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电脑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综合化、立体化等。

    教育信息化的现象性内容是指教育过程的表现。其特征主要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协作性和系统性等。教育的开放性体现为社会化(大众化)、终生化、个性化(生活化)等;其共享性体现在教育资源的极大丰富、网络学习的极大便捷、获取信息的经济廉价;交互性扩大和便利了学习者与教师、媒体、他人的信息交流及自我训练与评价;协作性表现在网上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性表现在要求学习者要有良好的道德和信息素养,要求组织者要有系统的设计和科学的管理艺术,对系统环境有规范的要求。

    四、实现教育信息化的过程

    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呢?它指的是信息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被普遍推广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又可以从两个层面推动:一是社会层面,二是技术层面。

    (一)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社会过程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信息化指的是信息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即信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融合、相互影响过程。首先,任何新兴的科学技术发展都会对现实的人类文化产生一定冲击,它会创造出新的文化类型,如电视文化、电脑文化、网络文化等,都是过去没有的。新文化与旧文化会产生冲突,在冲突过程中逐渐达到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使新旧文化都得到发展。当然,也会存在此生彼消的情况。是取舍还是共同发展,由社会实践、社会需求来决定。这样一个彼此磨合的过程,有时会很长。其次,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过程实质是人在起作用,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人创造的。少数人发明创造的新技术(如电脑技术),有一个多数人认识它、应用它、推广它、发展它的过程。第三,技术的推广应用是有条件的,如经费、场地、人才、效益等因素,创造条件有一个过程。技术功能对人类社会需求的满足是技术发展的最大动力。第四,技术的社会化进程跟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大众的宣传有很大关系。政府是主导,领导是关键,如果政府部门大力推广某项技术,这项技术的社会化就会快些,否则就会慢些。能否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特别是领导者的重视,这里还有一个先行者的宣传、试验与示范过程,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做法,看到好处。我国的信息化是在党和政府的英明决策、正确领导下发展起来的。所以,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速度会快些,主要制约因素是国家欠发达,基础薄弱,人才和经费不足。

    (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技术过程

    教育要想实现信息化,必须通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来实现。信息技术作用于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大致有以下四个层面:

    1.基础条件建设。基础条件建设包括教育信息设备设施建设、教育信息资源(信息库)建设和教育信息网络建设。这是教育信息化最基本的建设,必须先行一步。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正在大力进行这方面的工作。

    2.人才和制度的建设。人才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关键,拥有了必要的技术人才就等于拥有了技术。教育信息化要把人才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岗位培训、院校培养和外部引进解决所需人才。制度建设的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的行为规范,二是对技术(设备)的标准规范,两条缺一不可。

    3.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这是一种教育信息化的内在操作运行过程。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这个过程就是:教育信息技术深入学科,与课程整合;深入课堂和一切学习场所,精心设计恰当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育与学习过程;深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使之在教育的各个环节都尽可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力求产生最大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功能。教育信息技术“三深入”应该作为我们的一项教育教学原则。

    4.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标准化过程。信息技术是现在世界上发展最为迅速的技术。它的不断发展为信息化创造了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益,使信息化成为一个永无止境的长期过程。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及时追踪信息技术发展前沿,及时制定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标准规范,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的先进程度。

    五、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策略

    为了保证快速高效地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既定发展目标,国家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和策略,大致可以归纳为“4句话32个字”:政府引导,逐级推动;突出重点,试点先行;依托电教,各方协同;以人为本,广泛发动。具体说明如下:

    (一)政府引导,逐级推动

    我们的党和政府为了推动教育信息化,对其给予了强有力的领导和正确的引导,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制定的推进信息化指导方针是“政府引导,面向市场;网络共建,资源共享;以人为本,重在应用;创新改革,竞争开放”,被称为“32字方针”,明确了政府的引导策略。近几年,国家为推进教育信息化作了大量导航工作,仅举以下几件事实为例:

    1.1994年相关部门正式立项建设中国教育和科研网(CERNT),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正式启动。

    2.1998年国家正式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重点发展网络远程教育,加速教育资源建设。当前使用比较普遍的远程教育媒体有CD—ROM光盘、卫星数字压缩电视广播、IP广播或视频点播的流媒体课件、各类网络版或单机版的多媒体课件等。

    3.1999年6月13日国家发布一文件——《中央中共、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明确提出:①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②国家支持建设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现代化远程教育网络;③加强经济实用型终端平台系统和校园网或局域网的建设;④充分发挥现有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继续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电脑辅助教育;⑤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电脑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⑥使教育科研网络进入全部高等学校和骨干中等职业学校;⑦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为农村和边远地区提供适合当地需要的教育。这些内容,指明了现阶段教育信息化的任务。

    4.2000年10~11月,教育部组织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会上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纲要(试行)》,将信息技术教育列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信息化人才教育的一大改革。

    5.2001年国务院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纲要》,其中对教育信息化作了部署和规划,提出了“统筹规划、需求推动、扩大开放、提高质量、人才为本、重点示范、东西结合、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提出在全国全面实施“校校通”信息化工程。

    2001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基础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要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发展。”

    2001年,教育部又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意见要求:“国家建设的高等学校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要达到30%以上,其他高等学校应达到l5%以上。”

    6.2002年3月教育部出台文件《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文件中对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提出了要求和安排意见。

    2002年5月10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第四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暨第三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颁奖会上强调指出:“加快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电化教育。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网络发展多媒体教学和现代远程教育……”

    2002年11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为教育资源建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7.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标志着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建设和实施进入了新阶段。

    (二)突出重点,试点先行

    一些传统的工作方法,如抓重点带一般,先试点后推广,这些方法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比如现代远程教育,国家把它作为快速发展教育、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点项目,投入巨资建设,并选择了一些单位作试点,先是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这4所高校试点,后扩大到34所试点高校。目前,正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各省市自治区、各市县、各院校也都有自己的重点和试点项目,突出重点,试点带动,保证了教育信息化的顺利进行。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把“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确定为六大重点工程之一,对教育信息化给予了足够重视。

    (三)依托电教,各方配合

    在教育领域,上到国家教育部,下到地方基层单位,都依托电化教育系统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各有关单位给予大力协同合作。我国的电化教育组织体系比较健全,为教育信息化奠定了很好的专业人才、组织管理、信息资源和物资技术基础,在推动教育现代化、信息化进程中已经发挥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中央电教馆提出了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项目,对现有的电教支持服务体系进行改革、创新和升级,更好地为教育信息化服务。国家依托电教系统、电教机构和电教人员进行教育信息化工作,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发挥了国家的信息资源。当然,教育信息化是全体公民的事,必须有各级领导、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有相关单位和专业人员的支持。

    (四)以人为本,广泛动员

    教育信息化的实现,必须依赖广大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这就必然要求教育信息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广泛发动”的方针。以人为本就必须广泛发动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要使教育者和学习者强化信息意识,树立信息化观念,重视信息化工作,投身信息化事业,用人的信息功能推动教育信息化。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信息化的主力军,担负着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双重责任。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六、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从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更加重大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人们要想在社会上更好的立足,就必须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重视信息科学技术和人的素质培养,树立面向世界、科学发展、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树立以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培养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教学观。教育信息化带给人们的是全新的信息资源,全新的理念和全新的硬件、软件、潜件环境。

    (二)推动了教育教学的改革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特征就是教育的现代化和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就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和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使教育由传统、半传统的走向现代化,这就是教育改革的过程和方向。教育信息化本身就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信息化推动了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模式、教育环境等的全面改革与发展。在信息化进程中,我国的教育现代化事业取得了重大发展。

    (三)催生了信息化的教育

    教育信息化最直接的成就就是催生并发展了信息化教育,使现代教育进入信息化时代。也就是说,信息化教育是教育信息化产生的新的教育形态。培养信息化人才、提高信息素养、倍增教育效益是信息化教育的功能,也是教育信息化的任务。

    (四)促进了教育信息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动力系统,它推动了教育信息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作用。教育对教育信息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需求必定要求二者适应需求而发展进步,这是一种互动关系。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够把科学推向前进。”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