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纸币本位制度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纸币本位制度

    第五节 纸币本位制度

    一、纸币的诞生

    人们之所以愿意接受一张纸,是因为此纸张可以兑换黄金,因此一张面值100元的纸张,本身当成纸或许只值5元,但由于有政府的保证,却可购买100元的商品。

    纸币的发行最早是由民间进行,但此发行权逐渐被收回,由政府自己发行,但纸币仍可兑换黄金,自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恐慌,各国黄金日益减少,才慢慢演变成不可兑换,但仍必须有十足准备。

    为了建立人们对币值的信心,政府发行100元的纸币,就必须有等值100元的贵金属藏在地窟,随时准备等人来兑换,故叫准备。即使在1930年后,政府禁止兑换黄金,也没有任意乱发行纸币,只是由于时代的进步,以前认为一定要用贵金属或外汇当准备,现在则认为政府公债或国库券也可当准备。如果用贵金属、外币等准备,这被称为“现金准备”(cash reserve);如果用公债或国库券当准备,这被称为“保证准备”(fiduciary reserves),所谓保证已有信用扩张之意,当人类由现金准备迈向保证准备,可说是一大进步。

    历史上的“货币本位制”至此演变成“准备发行制”。民众问的不再是政府用何种贵金属当本位货币,而是政府发行一单位货币,背后的准备是什么。

    二、准备的种类

    (一)十足准备发行制度(100% reserve issue system)

    在此的准备是指现金准备,而非保证准备。在此制度下,纸币的发行必须有十足的现金准备,其优点是稳定人民对纸币的信心,其缺点是货币的发行量受到金属多寡的限制,金属产量不稳定时,将有害经济活动。

    (二)固定保证准备发行制度(fixed fiduciary issue system)

    在某金额以下的纸币发行,依法得以“保证准备”充当准备金。若超过此金额,则须全部以现金准备充当准备金。

    (三)最高发行制度

    只对纸币的最高发行金额有限制,但其发行准备内容未予以限制。

    (四)比例发行制度

    只规定所发行的纸币金额,至少要有一定比例的最低准备。

    (五)伸缩性发行制度

    纸币发行量不受到准备的多寡而有限制,而随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减。

    img43

    在布鲁斯威利主演的《终极警探》(die hard III)电影里,德国恐怖分子赛门所抢的对象即是美国黄金,这是全球最大的贮藏所:美国联邦储备纽约分行的地下32层,这些黄金的一部分就是在第一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各国向美国购买军需品的黄金,也是原先“新金汇兑本位”成功的基础。

    试想如果抢劫行动提前在1960年真的发生,对世界各国币值的影响是什么?以及对国际金融的影响是什么?

    三、货币的发行

    上述前四种是属于“黄金准备—纸币本位”,而最后一种已接近“纯粹纸币本位”,让我们将这些制度作一个分析与评论。

    在金属本位时代,有多少金属,才能发行多少纸币,所以金属的数量限制了经济活动。当经济活动不是很热络时,一种金属的产量也就足以应付日常生活所需及大宗交易,但生产金属的人,渐渐地发现生产金属有利可图,他们会很努力地去寻找新金属矿,很幸运地,开采金属并非十分容易,即使有金属矿,但矿的品质也非十分良好,所以金属产量十分稳定,稳定的金属产出,使货币稳定,也使经济活动不会太松又不会太紧。

    直到有一天,有人在一荒郊野岭挖掘,他原本只是想开垦土地,多种些马铃薯,以养家糊口,却不料发现了品质良好的银矿,使银产量大增,造成市面银太多,亦即银的价格下跌,当以银为商品的生产太多,金就诞生了。

    金比银的产量更少,因此价值更高,正好应付日益复杂的经济活动。

    有一天战争爆发了,由于交战国需要向国外买军火、军粮等,而卖军需品的外国,譬如说是美国,只收黄金。交战国政府为了支付买这些军火所需的黄金,只好向国内的人民说:“我们暂时将纸币与黄金的兑换停止,等到战后再恢复兑换”。在没有国哪有家的情况下,民众同意了,黄金逐渐流向政府,再交给美国,美国再运军火给交战国,从此,美国逐渐取代英国,成为世界最大黄金贮藏所,金汇兑时代来临。

    到了战后,各国均感到黄金缺乏,想再恢复金本位,力有未逮,只好同时以黄金与美元作准备,此时是迈向信用交易的第一步,因为一块黄金可能被充当发行准备两次。但在此之前,仍是有多少金属才有多少纸币。

    但经济到了20世纪,发展的速度,是以“加速度”来计算,所谓加速度是牛顿在推导微积分时(物理的数学基础)提出,是微分的微分,或斜率的微分,而金属的产量却并未同步增长,金属支撑的货币无法配合经济的发展,此时政府用国家保证,用公债当准备,这是迈向信用交易的第二步。

    用公债当准备是什么意思?试想一个政府的“藏金阁”里,恐怕一块黄金都没有,为了建设国家,它的财政部发行公债向人筹钱,此时人民将祖传的黄金交给政府,买到了公债,而财政部再将黄金给同是政府部门的中央银行,央行同样地用黄金买到了一部分公债,然后再发行货币,如果政府不倒,它会还钱,人民会收到利息。

    上述过程是指好的政府,坏的政府觉得央行要公债还要在市场买,是不是太麻烦?为何不直接向财政部要公债?然后据此发行货币?如果真的如此做会造成金融大乱,我们在央行这一章会介绍到。

    到了这个阶段,以公债当准备的意义,即是政府不再以本身有多少金属来决定通货发行量,它可以考虑民间有多少金属,甚至外国政府有多少金属,来发行通货,因为当它需要发行通货,它的原理即像是先用公债换到黄金,因此似乎仍是黄金为准备,故人们仍对政府有信心。

    但政府要发行多少货币呢?以前是有多少黄金,就制造多少金币或纸币,如果想要黄金增加,就多出口,赚金子回来,这是“十足准备发行制度”,但现在可以用借的(即公债),问题是应借多少呢?这时一般的看法是依货币数量学说,即MV=PY,先决定产出Y及物价(P)可能的数值,再决定货币的数量。

    因此一国要有多少货币才够,以前是由金属产量决定,经济活动受制于金属的产量,现在则是由经济活动决定,金属为我们服务,这是“伸缩发行制度”。其他的制度则介于两者之间。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