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一、总体情况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自2001年成立以来,经过10年的建设,在各方面都获得了长足发展,基本上达到了教育部关于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标准和要求,初步实现了把中心建设成为齐鲁文化研究的学术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中心、信息资料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和科研体制改革创新中心的总体建设目标,为真正把中心建设成为一个在齐鲁文化研究领域方面“全国一流、全国唯一”的研究机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1.有效组织基地的科研学术活动,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此中心于2001年被教育部批准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以后,相继制定了“十五”科研规划和“十一五”科研规划,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色,选取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应用问题作为主攻方向,组织申报和自行设置了40余个科研项目。整合校内外有关研究力量,联合攻关,打造学术精品,在齐鲁文化研究方面产出了一大批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性学术成果。

    十年间,此中心共成功申报省部级以上科研立项1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教育部项目6项,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11项,此外,还有教育厅项目6项,社科横向项目4项,基地基金项目13项;共出版学术专著53部,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尤其是完成了三项重大标志性成果——《齐鲁文化通史》(8卷本)、山东省委委托项目《齐鲁历史文化丛书》(100卷本)和《山东省历史文化遗址调查与研究报告》(150万字),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赢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此中心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8项,其中,重大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9项。

    2.组建了一支学术层次较高的科研梯队,探索形成了“竞争创新”的科研管理体制

    此中心根据自身研究方向,本着平衡分布、突出特色的原则,有计划地引进一批学有专长和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组建了一支规模较大、层次较高、结构合理的专职研究人员队伍。目前,校内外专、兼职研究人员共25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8人、讲师2人;专职研究人员1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数量占中心科研工作人员总人数的80%以上,初步实现了集群优势。

    此中心逐渐探索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科研管理体制,先后制定和完善了《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关于基地科研项目管理的若干规定》、《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关于基地专职研究人员聘任的有关规定》、《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基地科研人员科研成果考核与奖励暂行办法》等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采取措施逐一落实到位。这些举措,有效整合了资源,极大调动了中心专兼职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一个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

    此中心非常重视信息资料和网站建设。已建立独立的齐鲁文化书库及独立的资料室;中心不断对网站进行升级改版,不仅要把中心网站建设为及时发布中心研究动态、全面展示中心发展面貌的窗口,而且还要把中心网站建设成为有关齐鲁文化甚至其他地域文化研究的信息资料中心。

    3.面向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需要,不断加强咨询服务功能

    十年间,此中心积极参与山东文化大省、强省建设工作,在弘扬齐鲁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咨询服务工作方面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博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此中心积极参与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主持了中华文化标志城的规划论证工作;接受省委宣传部委托,组织专家学者就“关于打造齐鲁文化品牌问题”研究课题进行了调研,编写出《打造齐鲁文化产业品牌,提升山东省发展软实力》的调研报告(约4万字),成为省委、省政府制定文化政策、指导文化建设的重要参考;受省文联、美术家协会委托,此中心对“齐鲁文化宣传三个一百工程”进行了论证规划,规划出宣传、弘扬齐鲁文化的300个著名历史人物、300个重大历史事件以及300处历史文化名胜,撰写出6万多字的文字材料;积极参加济南市西客站片区文化建设,已形成论证报告《西客站片区建设的文化思考》,并提交给西客站建设指挥部;受青州市政府的委托,对青州市有关单位进行了系统的齐鲁文化培训。

    此中心除了在科研课题方面给予倾斜外(如《传统孝文化在当代农村的嬗变》及《山东历史文化遗址现状调查与保护研究》等多项中心重点课题,都是直接面向山东经济文化建设实际,为山东省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目前正积极面向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展开咨询服务及文化培训工作,并尝试通过提升网站建设扩大咨询服务的范围与影响。

    4.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学术影响不断扩大

    此中心已举办了22次国内或国际学术研讨会,加强了中心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与交流,拓宽了学术视野,促进了研究工作的深化。

    此中心已先后派出26人次应邀赴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文化考察和交流,派出50余人次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议,在很大程度上开阔了研究人员的学术视野;同时,邀请海内外专家前来指导工作或举办学术讲座。近年来,除了主办会议时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之外,分别接待了来自俄罗斯、韩国和我国台湾的4个学术文化交流代表团,单独邀请或来访的海外学者达17人次,并与韩国翰林大学亚细亚文化研究所、光州大学湖南文化研究所和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签订了互派访问学者进行合作研究的长期协议。

    此中心多年来一直坚持举办“齐鲁文化论坛”,规定中心研究人员每年至少推出一场学术报告。近5年来,该论坛举办40余次。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仅对于活跃中心的学术氛围有积极意义,而且在山东师大乃至整个山东学术界都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

    三、标志性成果

    1.《齐鲁文化通史》(8卷本)

    此成果立足齐鲁文化与中华早期文明关系的研究,对齐鲁文化从区域文化、培育儒家文化,再上升为民族主流文化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讨和论述,尤其是紧紧围绕齐鲁文化在早期文明的“重心”地位及作用的形成与发展,齐鲁文化对儒家思想产生及百家争鸣局面的推动,对秦汉经学的繁荣及“独尊儒术”的确立等一系列学术重大问题都进行了全面、系统、创新性论述;同时,对秦汉以后直至近现代以来2000年间,齐鲁之地文化发展的历史和贡献做了开拓性的研究和论述。该项成果可谓齐鲁文化研究的扛鼎之作,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2.《齐鲁历史文化丛书》(100卷本)

    这是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弘扬齐鲁文化的要求组织编写的,意在普及齐鲁历史文化知识,将齐鲁文化研究的优秀学术成果转化成广大群众的精神食粮。丛书从齐鲁历史文化中文化含量高的名人、名著、名典、名胜和重大历史事件中,精选出100个亮点,每个亮点单独成册,共100册,全方位透析齐鲁历史文化,凸现齐鲁历史文化的主题精神。该丛书共1300余万字,是一部气势宏伟、特点鲜明的鸿篇巨制。它内容丰富,囊括了齐鲁重要人物、事件、典籍以及遗迹、遗物等;它脉络清楚,从齐鲁文化的源头北辛、大汶口、龙山文化开始,到秦汉之后2000年的繁衍传承;它可读性强,丛书出版后受到各界好评,被誉为山东省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文化建设的标志性产品。

    3.《山东历史文化遗址现状调查与保护研究》(齐鲁书社2008年出版)

    此中心与致公党山东省委、山东省文物局联合展开攻关,在各市、县(区)文化、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全省17个市、140个县(市、区)共414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遗址进行了全面的现场实地考察。从基本概况、文化内涵、原始状况、现存状况、存在问题、采取措施、提出建议、调查附记八方面对每一处遗址写出了调查报告,共414篇。在此基础上,分别向山东省委、省政府和各市人民政府写出了《山东省历史文化遗址现状调查及保护建议》(共17份),共形成157万字的成果报告。该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在省、市政府领导层及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四、“十二五”的建设思路

    此中心“十二五”期间将在强化科研团队建设、实现科研新突破、强化中心社会咨询服务功能、实现国际合作研究的新突破等方面做重点的努力。

    1.调整研究方向,凸显科研优势

    在原有的三个研究方向基础上增设“东亚儒学研究”方向,以加强中心同日韩等国家相关科研单位的国际合作交流;将原“齐鲁文化开发与应用”方向调整为“文化产业与文化建设对策研究”方向,以加强中心的社会咨询与服务功能;更加重视面向山东乃至全国经济文化的建设需要,密切追踪社会文化建设的前沿问题,组织科研力量进行调查研究,为政府文化建设提供咨询服务。

    2.整合校内力量,共建内设机构

    整合校内外相关科研力量,共同组建齐鲁文化研究基地内设机构。计划设置四个研究机构:齐鲁文化与传统文化研究所、山东文献研究所、东亚儒学研究所、文化产业与文化建设对策研究所。

    3.创新合作方式,强化实体运作

    为了加强与政府及海外学术机构的合作,提高基地社会咨询服务功能和国际合作研究的能力,中心将积极推动与相关单位的密切合作,创新合作方式,强化实体运作。具体措施为:

    (1)在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的领导与支持下,组建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院,加强与山东省委、省政府政策研究室、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等部门的合作,组建队伍,聘请顾问,共同确立研究课题,实现内外联合。

    (2)争取与韩国有关学术单位共同组建中韩儒学研究所;积极拓展与日本的合作关系;巩固发展与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及台湾其他科研机构的合作关系;加强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及其他研究机构的合作关系。与相关单位共同组建东亚儒学研究所,开展实质性的研究合作;进一步密切与美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国家相关学术研究机构的合作关系,加强对山东民间宗教及中西文化比较等方面的合作研究。

    (3)积极争取山东省委、省政府的经费支持,同时加大与山东省各地政府、企业的合作,切实服务当地文化建设,并积极探索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